十一 刘禅恨杀李邈 (1)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34

杨仪率军刚刚布置完毕,魏军已追赶而至,远远的,但见旗帜飘扬,万马奔腾,刀剑雪亮,杀气敝天。后军中蜀军虽以杨仪为首,但是军事上却还是姜维做主,当下姜维按照丞相临终安排,立刻命令全军回身竖起诸葛丞相的大旗,擂起战鼓,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

蜀军人数虽不占优势,但是旗甲鲜亮,队伍丝毫不乱,更兼诸葛丞相大旗忽然亮出,顿使魏军大吃一惊。

古人行军作战以主帅令旗为号,司马懿生性多疑,谨慎本不在诸葛亮之下,他本就拿不定诸葛亮已死的消息是否准确,此时见蜀军所用仍是诸葛亮的旗号,料想诸葛亮连番求战不成,必是诈死引诱,吓得急忙挥军又退。

蜀军虚张声势一番,却并未穷追,他们待魏军远去,立刻全速结阵而退。待全军全部退入山谷,蜀军这才突然举起白幡,推出诸葛丞相的灵柩,开始为诸葛丞相举丧。蜀军上下无不感念丞相的恩德,一时间山谷中号哭连天,阴气惨惨。

魏军直退回渭水岸边的大营这才止住,退军途中虽然四面毫无动静却还是使魏军深感疑惧,他们在大营观察等候了一天,终于得到了诸葛丞相去世的确切消息,都不禁感到羞愧。

一句民谣不胫而走,说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说后自嘲道:“这是我只可料其生,而不能料其死啊!”他随后带人进入蜀军丢弃的营帐,到里面察看了诸葛亮的营垒安排。蜀军营垒回环连接,井井有条,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无一不深合、突出了兵法之要,甚至很多地方都显得异常独到超越,远远超过了司马懿的想象,司马懿看罢佩服万分,不禁赞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的话使牛金略感不服,他说:“听说大将军前面给尊弟司马孚先生的信中说诸葛亮‘有大志而不能见机行事,多谋略而少决断,好用兵而无权变’,认为他必败无疑,现在大将军何以要对他如此过崇?”

司马懿回答道:“人皆有其短,诸葛亮虽有其短但才亦天下少有,何况其短并不可一律视为其无能之处,而是其不得不为,是因时势情景而造成的无能为,你若不深思,但以我一言而评鉴他就大错特错。”

牛金又道:“但以他的营垒布排,末将亦认为他不足以奇才相称,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每每所建营寨却都好像要满足几十万军队的需要,这实在令人奇怪。而且,他所到之处,虽未必要留上长久,也务求营垒、水井、炉灶、厕所、篱笆等等都符合规矩,甚至离开后营寨还都像刚到时一样,这种事劳苦费工难以想象,似乎却只为好看而已,这又是干什么呢?”

司马懿摇头道:“这岂仅是为了好看?你知道人成事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练兵之法,是一种素质的培养。稳固而后进,这是诸葛亮的性格和思想,却也正是小国之兵,弱势之兵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诸葛亮治国治军都讲求实际而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需要的就是一支安定而稳重的军队。蜀地之人多勇猛而欠稳重,诸葛亮这是以此在训练他们的坚韧啊!部队安定就易于行动,稳重就可进可退,再加上诸葛亮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士兵敢于为他用命,无惧艰难险阻,这就是蜀军能战的原因所在。而且,这种庞大的犹如城堡一样的部署建制可攻可守,比起流血牺牲而言,劳苦费工又算得什么呢?只可惜他实力太弱,保身太过,保身虽然有能,进攻却大为不足,如此只要我等坚守,他也只有败退一途了。”

牛金此时方叹息道:“诸葛亮身负诸多要事,连蜀人性格这样的细节都要考虑到,无一疏漏,确实令人震惊!”

司马懿笑道:“这却又是他的缺点,人若果什么都想要往往就什么都要不成,不然他何以盛年早逝?凡事过于追求完美,虽神人亦可能不如常人,诸葛亮我虽赞为天下奇才,却也不敢事事效仿于他。”

此时辛毗却还仍在怀疑诸葛亮是否真死,蜀军是否另有诡计,司马懿坚定地说:“军中最重视的就是军事文书,秘书计划,兵马所用,现在蜀军把这些都丢弃了,还有什么可疑?哪有一个人丢弃了五脏六肺还可以活的?现在应该立即全速追赶蜀军。”当下魏军大队又一次驰骋而出。

沿途蜀军在关隘险要处无不散有专门对付骑兵的马刺,这种又叫铁蒺藜的家伙在秦汉时就已经广泛使用了,但都不如诸葛丞相发明的这种更精巧实用省力,这种铁蒺藜有四个尖利的突出,随手撒去,无论怎么撒,都必定三尖朝下,一尖朝上,对马骑的杀伤非常有效。司马懿所幸早有准备,他立刻命令一部士兵穿上特做的木屐前面开路。这群士兵所过之处铁蒺藜都被带起,而后魏军步骑得以顺利通过。

但是蜀军为了确保魏军行进迟缓,不惜将所存铁蒺藜全部抛洒,待到司马懿率军赶到赤岸时蜀军已相距甚远,司马懿一则遵循穷寇莫追的古训,一则考虑到蜀军每次撤退时的作为,终于放弃了追击蜀军的打算。

司马懿却万万没有想到他前面还有一个魏延在助他一臂之力,魏延焚桥断路的行为使蜀军将士火冒万丈,却终究还是侥幸得到了生还。

蜀军在杨仪姜维等的指挥下修桥筑路,心急如焚地陆续回归,而这时蜀国朝廷也正为了杨仪和魏延的两个上表焦头烂额,一天之内,出于两个蜀国同样重要的大臣,又表达了同样意思的上表几乎同时到达,这使远在国内完全不知道实情的朝廷大臣们一时间都懵了。

哪个人造反的结果都是极端可怕的,而处置得及时恰当与否更关系重大,朝廷上下不禁顿有一种大祸来临的感觉。丞相的去世已经足以使人心惶惶了,这无疑就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