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陆逊退兵自有不同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14

城门因为过分拥挤堵塞关不上了,疯狂的人们根本无法用道理劝止,于是城门守卫只有用刀说话,他们挥刀乱砍乱杀,逼得惊慌逃窜的人群又急忙向城门两边分流,于是城门两边沿城墙根下又汇成了两道奔跑的洪流。

守卫完成了使命,关闭了城门,但是城外的老百姓却遭了秧,周峻这一战斩杀俘获达千人之多。按照陆逊的吩咐,周峻命令士兵把那些幸存的人都保护起来,不准任何人骚扰欺辱他们。随后吴军发出告示,凡有家属来探视的,务必使其家人团聚,如有妻儿被杀的,则当即发给衣服粮食,优加安抚,礼遣回家。吴军此举使许多百姓感念陆逊恩德,都闻风赶来归附,而更甚的是竟有江夏郡的功曹赵濯,戈阳守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也都被陆逊所惑,各率部属投奔而来。陆逊尽出所有钱财,对他们一一加以安抚照料。

陆逊的这一点却不能使诸葛瑾佩服。

诸葛瑾是一个仁德君子,他不知道陆逊为什么要这样做。陆逊前面考虑到孙权大军已经撤回,敌人必聚集军队全力对付他们,因而要虚张声势一番,才乘机乘船顺流返回,这是极明智,极超出的,但是现在大军顺利撤退的意图已经达到,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他何必还要密遣周峻等人袭击石阳等地呢?吴军袭击石阳县城,避不攻城,却驱赶得百姓四处惊恐逃奔,自相伤害,这岂是仁者所为?俘获千余百姓,这对魏国丝毫无损,仅能使一班无辜百姓横遭残害而已!在这之后,陆逊又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但这又怎能弥补得了残暴行为所带来的损失呢?天下自有明眼之人,人心自有公道,陆逊的这种计策能够成于一时一地,却绝难长久!这对吴国,对天下大业绝对有害无益!

诸葛瑾平时对陆逊的用兵佩服得五体投地,对陆逊的为人也不存任何怀疑,但是这一次他无论对其用兵还是为人心中都隐隐产生了不良的看法。

违反真正的用兵之道,纵容部下不遵律令大肆行暴,又以假仁假义妄图使天下归心,这是真正的陆逊所为吗?宽厚的诸葛瑾宁愿自己没看到这一幕。

陆逊在这一点上的确没有做到深思。

他不是一个残暴的人,然而他的忠孝信义仁德似乎是建立在自己人身上的,他没有诸葛瑾那种悲悯天下,无所不包的胸怀。实际上对于带兵之人来说,诸葛瑾的这一点也可算为一个弱点。战场之上人命犹如草芥,如果都怀了这样的悲悯之心,又如何来实现征服天下的野心?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铁律!在陆逊眼里,只有他的国家他的君主的需要才是最大最重要的,因此他的责任便只在尽一切可能去打击敌人,威胁敌人,分化敌人,但有机会便不会放过,没有机会也得寻找机会,制造机会。

这就如同嗜酒者对酒的感情,吸毒者对毒的理解,他的身心全铺张浸淫于此了。

战争从来就不仅是对于军队的,百姓从来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或受益者,根本不可能毫无关系,而且自古以来哪个国家都始终热衷于人口的掠夺,而非仅是土地,土地离开了人百无一用。所以相比之下人口的掠夺才是最大的根本,在这些事实和真理面前,一生戎马,见识了无数生死的陆逊还怎么能在乎这个?

兵法从根本上说也是诡诈之道,无论对方有多么正义,多么仁德,他都是无法真正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划上一道泾渭分明的鸿沟的,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自古以来兵家的行为其实最多更是建立在需要之上的,如果陆逊太过重视目的和手段的区分,他也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三国是一个乱世中的乱世,正义更多是各自打出的旗号,只有野心和实现才最为真实实际,相比之下陆逊的那点差失实在不足评议。

诸葛瑾最不能释怀的就是陆逊对百姓的残害和他其后的收买人心,可是陆逊恰恰没有遭到太多的谴责,而且还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一点正说明那个时代的野心家们是从来没有拿百姓当回事的,大家已司空见惯,而陆逊的这种行为反倒大出人们期待,他稍稍拿出了一点恩惠,胜利果实就忽悠悠地向他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