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接踵而来的劝谏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62

陆瑁上书的侧重点与薛综不尽不同,更多地涉及国家大略,他说道:“臣听说凡圣明的君主管理边远的人民,只实行羁縻的办法而已,不必直接占据。所以古人把这些地区称为‘五服’之末――‘荒服’,意即恍惚无常,摇摆不定,难以长保。今公孙渊不过一东夷小丑,虽具人形,其实与禽兽无异。国家所以不惜宝货远去加以高官厚禄,并非为表彰他有什么德义,不过是愚弄诱使,以求得到他的马匹而已。公孙渊傲慢狡诈,依恃边远而敢于抗命,这是荒貊之人的本性,其足以深怪?昔日汉朝诸帝也曾想锐意征服外夷,他们往往派遣使者四处利诱,足迹遍及整个西域,虽然其中时有恭从,但也不免有时人财两空,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今陛下难忍这一点忿恨,想要越过大海,亲临东夷,群臣议论此事,都深感不安。[ 小月手打]为什么呢?曹寇与我接壤,稍有缝隙,便将乘虚而入。我们所以越海去买马,曲意逢迎公孙渊,是为了解决当务之急,消除心腹之患,而今舍本逐末,弃近图远,因一时之忿而更改常规,兴师动众,正是狡猾的敌人所愿意听到的,而非我吴国之大计也。兵家之计,是以智谋疲惫对方,使之不觉,劳逸相待,得失之间,所觉辄多。况且沓津离公孙渊处,道路甚远,我军过海登岸,兵力必须一分为三,使强者进取,次者看守船只,弱者运输粮草,兵员虽多,却难以全部用于征战。加以我军全靠步行运粮,深入远地,而贼人多马,易于沿路往来拦截,更将使我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公孙渊奸诈,并未与魏国绝交,则兴兵之时,他们必唇齿相依,如果他确实与曹断交,孑然一身无所依赖,他则必恐惧之下率众远遁,很难被立刻消灭;假使陛下征伐于北方,国内山越人趁势而起,此恐怕就更非完全之策了。”

薛陆二人的上书可谓句句珠玑,可是忿怒之下的孙权根本听不进去,大臣们不得不连篇累牍跟随其上,就连身在武昌的上将军陆逊也飞书驰到,这就不容孙权不敛去怒火,深思权衡一下此行的利弊了。其他人还可以说是书生言兵,或者智谋不足,可是统兵多年韬略闻名天下的陆大将军的话怎可以等而下之?

陆逊虽身在朝外,但从不敢忘国忘君,每每都有建议奏上,这一次他说道:“公孙渊依仗险固,扣留使者,不献名马,确实可恨。蛮夷扰乱华夏,不受教化,盘踞荒山僻野,抗拒王师,致使陛下愤怒,故欲劳万乘之躯轻越大海,不顾其危而远涉不测。方今天下风云变幻,群雄龙虎相争,英豪踊跃,声如震雷,虎视眈眈。陛下以神武之姿,乘天下之望,破曹操于乌林,败刘备于西陵,擒关羽于荆州,此三人都是当世之雄杰,皆摧其锋。圣明所至,万里定服,如今正要要荡平华夏,谋取天下一统的大道,却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甚为不解。臣听说有万里之志者,不会中道而辍,图谋四海者,不会怀小利而害其大,强寇在侧,边疆未定,陛下乘筏远征,必将给敌人可乘之机,出了意外,恐悔之不及。若是大事已定,公孙渊自不讨自服,怎能为贪图边远辽东的民众和马匹,而独独不惜置江东安定的根本基业而不顾呢?乞求陛下能止息六师,以图大业,早定中原,名垂后世。”

孙权揽表细看,不禁心意大动,恰在此时陆瑁又上来一个表章,主旨仍是劝孙权分清轻重缓急抑制愤怒,图谋更大的事业,孙权遂借机下台,卖给陆氏兄弟一个大大的面子,下诏停兵了。

其实大臣们所说的那些话孙权岂有不知?他只是一时难以卸去心头之恨罢了。现在心火已过,理智渐渐恢复,他也就难为己甚了。

但是辽东可以放过,魏国却不能轻饶,孙权又一次迁怒于魏国,改变主意,转而要亲征魏国合肥了。魏国向来是吴国大敌,吴国统一大业的根本阻碍,连年就摩擦不断,况且先前已有调兵诏令,总得给皇上一个掩盖的机会,大臣们这一次不好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