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刘晔的悲剧 (4)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31

这事其实也不能全归于有人嫉妒,刘晔因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从武帝时起就绝少跟时人接触,这使他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有人曾因此问过他,他回答:“我是汉朝刘氏支叶,在魏被当做心腹,少与其他人来往,是为保证少出差错。”刘晔的这种明智恰恰成了他的祸根。

这种明智就必然使刘晔很多时候不敢畅所欲言,在很多也许并不太重要的事情上曲意奉承,他的敌人就是拿他这点开的刀。

刘晔说陈矫专权,正是因为明帝觉得陈矫过于独立行事,包揽太多太重,才说出的,但是明帝在转变看法之后,却忘了自己的初衷,认为是刘晔乱进谗言,因此他在近臣面前就有所流露,于是近臣中有人就开始趁机离间。

这个人或许是孙资,或许是刘放,或许是其他人,但是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头脑清晰,极善于抓住要害。

这个人也许也并不尽是借机打击,他可能也真看不惯刘晔的圆滑之处,刘晔有一件事在朝中人人皆知,褒贬相当不一。褒扬者认为刘晔聪明多智,忠于王事,贬斥者则认为刘晔这是上下欺瞒,两面光亮,因此后者就不能不对他心生厌恶。

太和四年(230年),明帝将要出兵*蜀国,当时朝臣内外都纷纷反对,因此明帝不能决断,便召来刘晔询问。刘晔面对明帝,认为可以*,而出来后对朝臣却又说不能*,因为刘晔素有胆略,所料无不应验,所以身为明帝亲近之臣的中领军杨暨对他很为佩服,于是就在一次跟随明帝来到天渊池的时候,力劝明帝打消念头。明帝很不高兴,说:“你是书生,如何能懂征战之事。”杨暨很有理由,他说:“就连侍中刘晔也认为蜀国不可*。”明帝很诧异,说:“刘先生可是极力劝朕出兵。”杨暨当下道:“可叫刘晔过来对质!”明帝当即下诏召来刘晔,刘晔来到后却不发一言。明帝支开杨暨后,问刘晔是怎么回事,刘晔责备道:“征伐一个国家,是一件大事,臣得以参与这个计划,就连睡觉时也害怕自己会泄露出去以增加罪责,怎么敢向人明言呢?行军打仗,需要欺诈诡计,在未行动之前,一定要保守秘密,陛下这么明显地泄露,我怕敌国已经得到消息了。”明帝因此向刘晔道歉。

刘晔出来以后,却又去责备杨暨:“放长线才可以钓大鱼,帝王的威严,难道只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正直的臣僚,然而计谋总不足以采纳,不可不仔细想一想!”于是杨暨也向刘晔道了谢。

以刘晔的能力,他不可能看不到伐蜀之困难,当初刘备新得益州,刚一安定之时,他就告诉曹操此时已失去先机,何况蜀国现在已经诸葛亮精心打理了数年,较之以前更为平稳富足?由此看来,刘晔此时已经不复有当初的豪气和进取精神了,他不知从何时起已更多地成为一个明哲保身随波漂浮的政客了。这或者是因为心灰意冷,他传给杨暨的那种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巧伪的事君之道。

进言之人就是拿这件事和陈矫的事来开导明帝的,他说:“刘晔并不完全忠心,他善于揣摩陛下心意来出谋划策。陛下可试着拿相反的意见来考察他,如果他此时回答的都与陛下相反,那么刘晔就是忠诚的,说明他真与陛下意见相同,如果反之,刘晔之心就昭然若揭了。”明帝果然如此做了,结果大为失望。

明帝从此就疏远了刘晔,明智而富于权计的刘晔这一次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晚年的刘晔并不是少了权谋,他应该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胆魄,他越顾虑重重,越胆怯,就越失去了自己。以刘晔的才能,却外不敢结交士人,内无法与帝王推心置腹,他大约只能是这个下场。

刘晔平生所为都显得胆略兼备,其实内心却很脆弱,他失宠之后,竟抑郁忧惧成疾,不久就病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