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诸葛大阵(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31

司马懿将躲到背后的魏平贾栩招到前面,对他们说:“蜀军久经训练,阵法娴熟,聚散有度,协调一致,更兼变化多端,应变迅速,实在不可大意。(逝去手打 shouda8。com)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变化,主将所在即是重点。高翔吴班不是你们的对手,我料他们必不敢正面冲锋,必然以两翼变化为两锥,同时插入我军阵中,将我军分割包围。你们攻其强弱,它必随你而动,你们可佯攻其强,使其认为你们打算以优势直摧其锋,然后突然分兵杀向它的两翼。它变化后的两翼即为至强,破之,蜀军必丢盔卸甲。记住,你等分兵务要把握火候,趁它刚刚变化之时不及伸出,就给它迎面痛击。”

二人得令,说一声:“诚如大将军所言,我等深以为是!”遂带了与蜀军相当的兵力打马冲出。魏军冲到蜀军阵势前面不远,锥形阵前锋果然按兵不动,魏平贾栩二人互看一眼,忽然分开突向蜀军两翼。两队正在要分未分之时,高翔吴班大喝一声,前锋立动,猛朝半雁形的魏军杀去,随后两翼迅速后缩,使全军束成一线。中央魏军正在分化不曾防备,迅即被蜀军突入,倒下一片。(逝去手打 shouda8。com)

蜀军象一阵风似的呼啸而过,魏平贾栩扑空之后,急忙转身合军整队,而蜀军此时已倒成锥形阵,后队变为前锋,紧跟着往后猛插。这时两翼同时伸出,包抄过来。如此两荡两决,魏军又如风卷残云般被消灭得所剩无几,余下魏平贾栩几个眼见不走又将性命不保。

司马懿和众兵都将变了脸色,只听诸葛亮大声喝道:“魏军果然如同小儿,不值一提,我大阵尚未拿出,你等就如此不堪一击,何不早降?”司马懿尚未答话,诸葛亮又道:“罢罢罢!料想不给你们个真颜色,你们未必就服!”他将手一挥,数万蜀军立刻变成一个巨大的一字长蛇阵,不紧不慢地向魏军逼来。

一字长蛇阵本为行军追击的阵势,这个阵攻击力强,但弱点也很多,很明显,况且魏军正严阵以待,并非溃败之军,显然不太适用。蜀军多为步兵,而关中魏军拥有精锐铁骑,司马懿正想命令骑兵出列,以骑兵将其阵型冲撞破裂,但迅即发现,这个显得非常肥大臃肿的一字长蛇阵并不好对付。

此阵内隐含八阵之形,而此八阵决不同于孙武孙膑的八阵图,其中大八阵中套小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各队,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各具其形,相互间奇正相辅,相生相克,东联西接,障碍重重,既可以集团对敌,又可以各自为战,根本就找不出任何部署上的弱点。八阵本来最适于大型的防御作战,此时配以攻击性极强的一字长蛇阵,更是攻守兼顾,长短互补。司马懿想到诸葛亮刚才仅用几个常最见的阵势,就发挥了那么大的威力,现在有了这个奇妙的八阵,其变化至少在*之数,不仅倒吸一口凉气。时间决不容他多想,心念电转之下,司马懿毫无取胜的把握,他急忙将大旗一挥,引导众军如潮水般的退去。

魏军一退,蜀军前进速度骤然加快,魏延姜维忽然间两骑突出,直奔司马懿而来。

后面是一块狭长地带,本就无应敌把握的司马懿幸亏在此处早安排下郭淮戴凌帅五千精锐以备掩护阻敌,当下二人让过大队,迅速安排下弓箭手向蜀军群射而去。

蜀军中军阵中迅即响起一阵鼓声,奔突中的数万蜀军闻声止步,几乎犹如一人,仅这令行即止,数万大军协调一致的程度就足以使人震惊。蜀军弓弩大队迅速越众而出,在阵前竖起三道高大的盾牌,弓弩手个个身穿坚甲,头戴钢盔,仅留一双眼睛在外。他们在行进中,以前排作为掩护,第二排拈弓搭箭,第三排则群弩齐发。第三排发出箭矢,就迅速向前移动,出到最前,而第一排第二排则退到其后,仍一排准备,一排发射。如此循环往复,井然有序,即始终迫近敌人,又主动攻击。蜀军这三排弓弩手所持的都是诸葛亮丞相发明的诸葛大弩,此弩一箭十发,劲力强劲,近距离作战可力透重铠,魏军根本抵挡不住,瞬间就败下阵来。

魏军一退,蜀军鼓噪一声,震天撼地,越过弓弩手就追击而出。期间队形决无丝毫紊乱,且行进速度惊人。他们左右包抄,立刻对担任阻击任务,不得全速退去的大部魏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郭淮戴凌更见识了一次蜀军的阵法。诸葛丞相所创的奇妙八阵首用于防御作战,坚不可摧,此时用来包围灭敌也正好合用,魏军根本就无从应付,只有束手任人宰割。一战下来,被围约三千魏军几乎无一生还,只有郭淮戴凌凭借勇力拼死撕开一道血网,夺路而逃。

司马懿退回大营,暗自庆幸自己见机得早,从此又龟缩不出,诸将到了此时方才无言。

张?更是羞愤不已,他以两倍于蜀军的魏兵,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第一次交锋之时,数次向蜀军南营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王平只是从容据守,始终让他没能前进一步,只徒然牺牲了不少性命。

相持中,上?谷麦已渐渐成熟,司马懿安排人收割了剩下的谷麦,又得素日恩德彰著的郭淮从附近羌人胡人那里购来不少粮食,军心才安定下来。然而离境数月的诸葛亮大军仍没有退军的迹象,显然蜀国境内的丰收也同样解决了他的问题。司马懿既无退兵之策,诸葛亮一时又无断粮危险,如此长久对峙下去,吴国必将乘隙而动,到那时魏国处境实在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