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厮杀非止于刀枪 (2)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55

司马懿虽然作为主帅,但此地的将领多不是自己旧部,使用起来本就不够得心应手,此时人心一乱,更有焦头烂额之慨。大敌当前,大加杀伐不行,而姑息后果则十分严重,司马懿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只有顺从众意,违心一战了。

但是既然要战,就不能草率从事,就必须保以完全,务求胜敌,因此司马懿召集全军将领召开了一个严肃的军事会议。

会议大节决定,由张?主攻蜀军南面营垒,司马懿亲自据中迎战诸葛亮。

蜀军南营守将是荡寇将军王平,此人年幼时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原名何平,后来才恢复了原姓。这个人几乎目不识丁,但头脑敏锐,天生将才,跟张?也算老相识了。街亭一战,蜀军溃败星散,王平却仅凭一千人马,使敌人不敢攻击,并随后收容散兵,全师而回,这一点蜀魏双方都不能不感到佩服。王平是一块硬骨头,张?是威震天下的一代猛将,这块硬骨头只能由他去啃。

公元231年五月十日,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名传后世,盛名不衰的神奇人物终于在卤城正面相对了。

两军阵前,风神秀逸的蜀国丞相以他惯有的雍容,乘着他那辆著名的推车,挥着他那韵味无穷的羽扇,缓缓而出,司马懿则高骑正坐,挺立在众将之前。

三国时期的交战虽然已少有古代那种贵族式的风范,已经多以战胜为目的,不管什么阳谋阴谋,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但这种正式的交战,主帅间还是免不了要显示一下气度,彼此客套一番的。

这种客套,也是一种智慧和信心的显示和较量,有时也会变成一场立场和是非正义的宣告和辩论。

越是大人物之间,越是儒将儒帅们之间,越是以君子之道自居的人之间,这种前奏似乎就越有必要。当然,这时的人已不会象古时的人那样,说完了开战,开战时打到阵势乱了,便各自给对方时间列阵休整,然后再战,直到一方没了胜算。谈话时也决不会象子**元一样诚实得象两个傻子。

公元前594年,楚国攻打宋国,打到后来只剩下七天的粮食了,如果七天之内再不能攻下宋国都城,就只有回师后退。于是楚王就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的情况。这时候,宋国的华元在城墙上与子反开始那场历代战争中最有趣的谈话。子反问华元:“你们那里情况怎么样?”华元回答:“非常糟糕。”子反又问:“糟糕到什么程度?”华元说:“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拿尸骨当柴烧的地步。”子反叹息说:“太惨了!可是我听说:被包围的国家总是钳住马嘴,把草料放在马嘴旁不让他吃,而把肥马牵出来让别人看,你怎么向我透漏实情呢?”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见到人家有困难就怜悯同情,小人见到人家有困难就幸灾乐祸。我见您是个君子,所以把实情告诉你。”于是子反很感动,对华元说:“那就尽力防守吧,我们实际也只剩下七天的粮食了。”子反返回楚营,把情况跟楚王一说,楚王既喜又怒,喜的是宋国已经面临崩溃,怒的是子反把自己的情况也透露给了敌人,可是子反自有道理,他说:“小小的宋国都有不骗人的大臣,我堂堂楚国怎么能骗人呢?”而且还告诉楚王,你要继续打就自己在这里打,我可是要回去了,而楚王到了这时居然没有办法,说一句:“你都离开我回去了,我自己还留在这里干什么?”于是跟着就下令班师。――三国时候已经没了这样的人。

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向前,在阵前空地上一个踞车欠身,一个下马拢袖,诸葛亮先微笑道:“得与司马大将军阵前晤面,孔明三生有幸。”司马懿也报以欢颜,道:“久仰诸葛丞相大名,今得一睹风采,方知传言有虚。”诸葛亮笑意更浓,说:“令大将军失望,孔明万分惭愧!”司马懿叹息道:“传言竟不能道出丞相万一,丞相真神仙中人!昔日黄公衡与众人常常谈论诸葛丞相,每每但以溢美为能事,而且一旦提起便必离座而起,以示恭敬,虽对我大魏皇帝亦不曾至此,丞相能使公衡这样的人物如此折服,仲达望尘莫及。”

话到此处,诸葛亮霍然动容:“公衡可好?”

司马懿答道:“黄公衡在我大魏封侯拜将,安得不好?我离开洛阳之前,公衡曾特来拜会,嘱我务必代他向丞相致意,竟致落泪,我总算不负使命了。公衡豪杰之士,识时务知大体,但他能力比起诸葛丞相却差之千里,以诸葛丞相之能,何不效法公衡,顺应天命,归还父母之邦,与我等共辅明主,造福天下?以黄公衡之能,尚能得我主无双恩宠,若诸葛丞相能够弃暗投明,岂不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仲达若得能与丞相同殿称臣,在丞相麾下附骥牛尾则更是幸甚,仲达微言,还请诸葛丞相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