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司马懿来了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18

大将军司马懿此时正驻扎在离洛阳五百里左右的宛城,明帝的诏书一送达,司马懿就迅速安排好杂务,带领百多名随从轻骑奔赴洛阳。

一路上司马懿马不停蹄,除在沿途驿站换马就食,决不多留,堪堪在第五天凌晨,晨鼓敲起,城门洞开的时候,赶到了洛阳城下。

古人以晨钟暮鼓报时,是因为钟声远比鼓声清亮,传播更远,适宜于人声嘈杂的白日,独独汉魏时改为晨鼓暮钟,却不知出于何故,司马懿一行亮出大将军的仪仗,城门守卫立刻驱散开赶早进出的人群,任他们呼啸而过。

司马懿这年已五十出头,但是经过二天一夜马不停蹄的急行军,却丝毫看不出他有委顿之像,一行人进城沿着宽阔的铜驼大街往北直行,不过片刻,九尺高的铜驼便立在前面了。

铜驼之后就是洛阳宫门,到了这里,司马懿的车骑便只能驻足了,司马懿跳下骏马,整理了一下衣衫,立定后默默审视了一下巍峨的宫殿,这才从容地向宫门一步步走去。

明帝在建始殿召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恭谨地行过大礼之后,明帝高踞在上,盯着他缓缓说道:“一夜劳顿,你辛苦了!”

司马懿慌忙躬身道:“为陛下尽忠,是臣本分之事,臣不敢言苦!”

明帝点点头,说:“很好,朕所取的就是你这份忠诚!你服侍曹家到朕已经三代了,当初先帝临终托孤,就曾极言你的能力忠诚,并嘱咐朕有任何离间你,陈群和曹真的话,都不要相信,我做到了。你们三人同为我朝功勋重臣,现在大司马曹真病重,司空陈群不谙军事,西方战事除了你,朕没有可托付的人了。”

司马懿又倒身下拜,颤声说道:“臣受魏室三代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答万一!”

明帝摆摆手道:“你起来说话。”待司马懿站好,明帝又说:“诸葛亮表面上托附立孤之名,实际上专权擅政,对内实行酷压,对外不顾劳民伤财,连年征伐,朕本哀悯天下数遭毁乱,打算赡养天下的老人,使孤儿幼小得以成长壮大,先以礼乐改变风气,再于农闲习武练兵,暂时将其置之度外,但是诸葛亮实在不知进退,数次大败之后,还要驱赶官吏民众,率胆破气夺之旅妄动兵戈,是可忍孰不可忍!”

明帝自小口吃,因此为怕失仪,说话语速向来缓慢,但是语声沉缓,却是抑扬顿挫,字字千钧,另具一种威势。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轰鸣,仿佛天音。

司马懿知道明帝的话还没有完,因此越加恭敬地低首静听。

明帝接着说:“诸葛亮自恃有能,所为不过如井底行兵,游步于牛蹄之间罢了,我大魏国富力强,人才济济,兵精将勇,巍巍然如参天大树,岂是几只蚂蚁就可以动到根本的?他只知进攻而不知退守,就已经预兆了蜀国的灭亡了,你此番出兵,不必急于求功,但阻敌于境外就可,蜀国弹丸之地,再加蜀道之难,粮草难继,只要防守有方,他定然难以成事。”

司马懿听明帝指授完方略,暗暗赞叹,他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一路上也曾思索,此时尚不宜大举伐蜀,也只能以坚守为上,陛下刚才提到粮草一事,却正是微臣所虑。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时,粮草问题实是敌我共存的难题,陇右乏粮,关中一带积粮也为数不多,假若战事持续较久,恐怕我方也难以为继。”

明帝摇头道:“此事朕已想过,昨日朝中也有讨论,有人认为诸葛亮军队没有随行物资,粮草无法跟上,蜀军不攻自破,主张不必劳烦大军,但令郭淮等据守即可,被朕否决了。战事不定,朕不能掉以轻心。还有人说应该将上?一带未成熟的谷麦毁掉,以断绝贼军粮食,也被朕否决了。地方积粮足以支撑一时,诸葛亮未必支持到粮熟,此其一;其二,你移镇长安之后,朕将视战况陆续为你增兵,地方守兵加上援兵,可保此谷麦无虞,这可以有效地解决你的军粮;其三,关中是你的后方,措置妥当,远比诸葛亮调粮要便宜得多,有此三点,如果诸葛亮反而更能比你持久,你就绝难推脱失职之过!”

上?正是前线,上?之粮诸葛亮也虎视眈眈,要保住谈何容易?虽然嘴上可以说诸葛亮不过是井底行兵,游步于牛蹄之间,但诸葛亮其人,蜀军的战斗力又岂可少视!数万大军集于一地,加上地方守军,关中也未必能够支持,明帝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但是这些想法司马懿不能说,魏国建立不久,连年征伐不断,司马懿其实很知道所谓的“国富力强”是怎么回事,他无法要求太多。同时,他也想到,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困难要比他大得多,等他感觉到腹中空空的时候,诸葛亮恐怕也早饿得骨软筋酥了,司马懿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为自己留条后路。诸葛亮和他的军队并不轻与,大形势下,他虽然很难取得大的战绩,但局部的暂时的战争结果不可预料。

却听明帝又说:“你弟司马孚朕没有用错他,上?之粮关系重大,你必须千方百计保住,你保住了,解决的不仅是你自己的军粮问题,解决的也是这次战争的问题。”

这个道理司马懿岂能不明白?明帝这是要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啊,上?之粮至为关键!

明帝提到的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这个人忠厚谦让,好学不倦,向来以贞白自立,论能力略输于司马懿,但论谨慎宽和,思虑缜密,则可能在司马懿之上,因此明帝在设置度支部尚书一职,准备选择合适的人选专门掌管国家军队的支出时,优先想到了他。明帝曾问大臣:“司马孚有他兄长的风范嘛?”大臣回答:“跟他兄长相似。”明帝很高兴,说:“这样朕不是有了两个司马懿吗?”于是就把事情定了下来。

司马孚不负厚望,上任之初,鉴于边境连年战事不断,就提出了一个擒敌制胜,预作准备的方案。他在表章中提议: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边境的军队不能制止敌人,后方军队奔赴关中,往往赶不上战机,因此应该事先挑选二万步兵骑兵,分成两部分,作为预备队。同时,由于关中连续遭受敌人侵犯,谷物布帛严重不足,应该派遣冀州五千农夫在上?驻扎,秋冬演习战阵,春夏治理桑田。正是因为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关中有了富余,大大减轻了内地的负担,明帝命司马懿力保的谷麦,正是这五千农夫的劳动成果。

这当然也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政绩。

到了此时,司马懿无话再说,他在明帝的一番抚慰激励之下,做了必有的表白之后,退出大殿,就开始了动身的准备。

几天后,明帝率领百官亲自将司马懿一行送到洛阳城外七里桥,经过一番酬酢,司马懿遂率大军向西移镇长安,受诏代替大司马曹真都督雍凉诸军事,会同车骑将军张?,后将军费曜,征蜀将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开始了*诸葛亮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