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攻击,攻击,再攻击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46

公元231年,这一年在魏为太和五年,在吴为黄龙三年,在蜀则为建兴九年,此年二月某日,蜀汉丞相诸葛亮又一次率领各路大军出兵祁山,进犯魏境。--

这是先主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丞相第四次大规模的对魏军事行动了,前三次的无功而返,使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起了丞相的进军路线,但是丞相丝毫不为所动。

在第一次有将领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诸葛丞相就很明确地回答:“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祁山为长安之首,这是毋庸置疑的,丞相这句话主要可以理解为二点。。

第一,陇右是入蜀的军事要道,汉代就有得陇望蜀之说,这里面有两个意思,得陇必然望蜀,得陇才能望蜀,而对于蜀汉来说,仅为了自保,也应当攻占陇右,使其成为自己的屏障,与汉*同合成自己的两扇大门。

第二,祁山作为长安之首,得之,可遮断祁山,进图陇右,从大处说,将使长安失去屏障,关中无可依托,直接置魏都洛阳于危险之境,拿下中原就不再是水中望月。从小处说,得到陇右,就可将陇右与蜀汉连成一片,使陇右与蜀汉的门户汉中形成钳角之势,有效地屏障蜀地,以半包围的状态达到对魏国逐渐蚕食的战略意图。这实在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英明决策。

实际上,诸葛亮出兵祁山,占领陇右,进取天下的大计在刘备生前就早已定下了,正因为此,当年孙权派诸葛瑾索还荆州的时候,刘备会回答说:“我现在正图谋凉州,凉州一定,我必然尽还荆州。”也正因为此,“信著北土,威武并昭”的马超才会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成为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封为州牧―凉州牧的人,这其中的重大意义不须明说。可惜马超英年早逝,不然陇地争夺未必有这么多的周折,这样大的悬念。

诸葛亮每思及马超,就不能不感到伤感,蜀国自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相继凋零之后,人才难继,这使他越发感觉力不从心。蜀汉不过弹丸之地,国力贫乏,人才凋零,保守既难,而扶汉大业又何止于一个难字呢?

但是就是这样自后主以下还是有无数人企求偏安一隅,只求偏安一隅啊,能够偏安,偏安得了吗?为今之计,唯有不断攻击,攻击,攻击,再攻击,扰乱敌方,使魏国疲于奔命,不能稳定,无法稳定,同时在攻击中寻求机会,蜀国才有可能取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啊!

这种思路中,诸葛亮有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苦衷,却只能烂在肚子里,这其中就包括:连年兴师动众,一旦次次无功,势必使国力更加衰弱,这种以攻击求生存,求发展的思路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挥向敌人,一面割向自己,一面是成功,一面是毁灭。

成功的希望到底有多大呢?诸葛亮自负自己的才能,可是也不能忽视战争的诸多客观因素,天下事并非有志者有能者就必成,前三次北伐的结果将那些因素鲜明地凸现出来,就像平原上的山头一样举目可及。以他的意志和才力,这些虽然不能够给他带来深重的压力,使他丧失信心,但至少使他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心力。

这些问题其实是在兵马未动的时候就想到很多的,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粮草供应问题不必说,气候问题也不必说,敌我双方的国力人才兵力等方面的对比更不必说,诸葛亮每想到前面三次北伐的失败,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街亭之战,每想到街亭,他的心就锥心地痛。为马谡?有一点。可马谡比起天下大业来算什么呢?为天下?是。可这最终的原因在哪呢?在他自己,在他错用了人。他痛的是他的事业,而恨的却是自己。

他的事业的实质是什么呢?实质就是辅助刘汉,现在的刘汉就是刘备父子的蜀汉,诸葛亮最痛恨的是自己辜负了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没有好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够早日攻占魏国,实现让后主坐镇中原,使天下一统归刘,这本身就足以使诸葛亮羞愧,如果在他生前,蜀汉出现危局,后主一旦沦落,他将更加无颜见先帝于地下!

他必须要设法战胜敌人,他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此之外,他还能怎么样呢?只有把自己烧成灰化成水,来报答先帝,来完成自己道德上的最高追求,政治上的远大抱负,别无他路。

春寒料峭,诸葛亮的马车停在山道边一处空地上,他的车后两翼分列着六十名全身武装,气势不凡的侍卫,这六十名勇士,连带车上的曲柄车盖,和留在中军营的仪仗鼓乐各一队,都是他第一次北伐时后主刘禅赐给他的,他从此就一直带在身边。这一切预示了他们君臣的融洽关系,也是为了对后主的尊重――这个尊重是必须有的。

他自己必须有,自他以下每一个人都必须对后主的恩赐感激涕零,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他最喜欢,最需要的。他更需要的是后主能真正能意识到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国家的重要性,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树立起真正的威严。

羽扇纶巾的丞相立在车旁,迎着凛冽的山风极目远眺,山上白雪皑皑,积雪在太阳下闪着银色的光芒,时而有雾一样的雪被山风吹起,象薄纱,象带子似地在山腰上缠来缠去。

大军在行进。

没有人说话,士兵们一脸肃穆地在行进,脚步铿锵有力。连马的嘶鸣声也听不到。马蹄声,士兵脚步声,军装摩擦声,器械碰撞声,在山谷中被风声几乎全部掩盖。山谷显得越发寂静。丞相转目看向行进中的人流,脸上现出一丝笑意,他对他训练出来的士兵很满意。

丞相向走过他身边的士兵微微点头,――那些士兵无一例外地用目光向他表示了最大的敬意和忠诚――然后对身边的人用他一贯平稳有力的声音说:“传令下去,全速前进。”

大战在即,丞相的心很快抛开了烦扰他的一切,他一生中又一个注定了要将瑰丽奇幻和半悲剧式的结局结合在一起的场景,由此就又徐徐拉开了。

作者题外话:《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和创业史,这个中心和罗贯中老先生的思想感情倾向自然导致了他对于三国后期的诸多人事,有意无意地加以了省略,简略,忽略,甚至于某种程度的歪曲,三国建立之后,尤其是刘关张,曹操,诸葛亮等一辈老人相继去世之后,在《三国演义》中已难见辉煌的篇章了,而其实三国后期中仍有许许多多的精彩人物和动人故事,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逊色于前者,因此我想要为他们做一个专述。

这本书则是一部三国生死存亡的斗争史,这种斗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内内外外的很多方面,我期望能够尽可能用故事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请朋友们支持指正,谢谢大家。

现在我的故事就开始了,请注意我说的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