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964

中国通史丁编传记第一章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由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荣登皇帝宝座的。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展的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打下了基础。与历代皇帝比较他都称得上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尤其是他不平凡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节从行僧到帝王贫苦家世朱元璋(1328—1398)幼称重八初名兴宗字国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祖籍为金陵句容(今属南京市)朱家巷祖上数代都是庄稼汉由于忍受不了官府的横征暴敛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来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在孤庄村找到了落脚地。

朱元璋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父亲名世珍乡人都叫他朱五四一辈子做佃客生活十分贫困。然而就是这个布衣黔之家日后却出了个帝王——大明的天子。

青年流浪朱元璋出生时元朝的社会矛盾已是十分尖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生了蝗灾遍地荒芜庄稼被毁继之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使钟离几个村子变成了鬼蜮之乡到处呈现出凄凉惨淡的景象。

灾难也同样降临到朱元璋的家里。先是六十四岁的老爹朱五四染病不起离开人世接着长兄和母亲也相继身亡。不到半个月的时光昔日那和睦欢乐的家没有了那父疼母爱的景象也一去不返。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撞击着朱元璋的心扉使他觉着自己仿佛是一下子跌进了不幸的深渊。一时间他变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真不知该走向何方?困惑中他想起幼时曾许过愿长大要舍身当和尚的皇觉寺。于是他到皇觉寺剃度为僧当了一个小行童在寺里干些粗杂活计。就这样他在寺里住了下来。但寺里的生活也并不好过因为旱蝗肆虐地方灾情严重寺里的和尚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逐个打寺里的和尚出门云游自谋生路。朱元璋在寺里呆了五十多天也只好加入到托钵流浪的行列。

他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

底乡讯平安才回到寺里。在这三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熟识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使他见了世面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也磨炼了他的坚强毅力但同时他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正如他后来回忆说:“众各为计云水漂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1艰难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勇敢坚毅的性格也铸造了残忍、猜忌的另一面。这段生活经历对于他以后事业的成功确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然而就在朱元璋四处云游时中国大地上却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上广泛流行着“明王出世普救众生”的说法。至正十一年(1351)五1 《皇陵碑》《洪武御制全书·太祖御制文集》卷十六。

月白莲教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攻下蕲水。起义很快传遍全国各地。他们以红巾包头故称为“红巾军”。次年二月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也率众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并接受了颍州刘福通的领导。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心情也难以平静。一天在郭子兴部队的汤和写信给朱元璋说他已是军中的小头目了邀他去投奔红巾军。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幼时一同玩耍一同放过牛现在已成为军中的小头目了当军官吃粮了这怎么能不让朱元璋动心?恰在此时皇觉寺被乱兵烧毁朱元璋只能放下钵盂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荣登帝位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打仗机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为妻。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顿时身价百倍兵士也对他另眼看待敬呼他为“朱公子”。因为地位的变化他也就取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不再用“重八”这个旧名了。后来朱元璋回到家乡去募兵得七百人郭子兴让他带领这支队伍井提升他为镇抚从此朱元璋一跃成为带兵官了。一年以后又以军功升作总管。

但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四人素来不和朱元璋感到几支队伍同住一起相互间不断生磨擦。为了自谋展至正十四年(1354)他统率二十四人南略定远作独立展的尝试。结果定远之役他收编了附近一些地主武装两万多人展得十分顺利。正如他在《皇陵碑》中所说的那样“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1。朱元璋把这支队伍悉加训练和整顿“率而南入滁阳”2并依靠这支队伍克滁州下和州赢得了初步的胜利。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下和州后郭子兴称滁阳王命他总制诸将。这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刘福通在毫州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队伍的左副元帅。不久郭子兴的两个任都元帅和右副元帅的儿子战死朱元璋就被提升为大元帅独任元帅府事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朱元璋指挥调动并以宋政权龙凤年号以令军中。

朱元璋由一名普通士卒而升任元帅在他通向皇帝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至正十六年(1356)仲春朱元璋亲督水6诸将进取集庆(今南京市)。集庆是元朝在江南的统治中心是六朝古都所在地占领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久集庆城破朱元璋率队入城。他在巡视了集庆城郭后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1当下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到七月又置江南1 《洪武御制全书·太祖御制文集》卷十六。

2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二《滁阳王》。

1 《明太祖实录》卷四。

行中书省朱元璋“自总省事置僚佐”2将应天作为他展的基地。此时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应天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地狭人稀力量还不够强大。而且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东南地区来说是四面受敌的形势。当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虽然形势相当严峻但三支起义军却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像树起了三道屏障隔绝了元军主力的进攻从而对朱元璋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南面的元军也由于南北交通被起义军截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适时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力进攻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婺州、扬州等地。他在攻占徽州后还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建设。另外朱元璋还注意斗争的策略在形式上仍保持与宋政权的隶属关系遥尊小明王为帝打着宋政权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以免树大招风。直到他改称吴王所布的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明自己依然是小明王的忠诚的臣属。这一策略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和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以应天为中心营建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兵壮粮多足可以同其他势力相匹敌了。

朱元璋审时度势以观时变。至正二十年(136o)闰五月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并约张士诚来夹攻朱元璋。陈友谅军事实力相当强大其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一百多艘战舸数百条真可谓“投戈断江舳舻千里”。面对强敌压境在应天的文官武将中曾引起了一度的骚动。有的人主张投降有的人主张放弃应天还有的人竟作逃跑的准备。在此危急的形势下朱元璋与谋士刘基等就敌我形势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刘基说: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图自固未必会出兵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敌人是陈友谅他拥有精兵利舰而且居我上游野心勃勃。只要集中兵力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便不敢出兵了应天也就相安无忧了。朱、刘二人一起制定了战争策略朱元璋立即实行战略转移改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他先集中兵力击败陈友谅于鄱阳湖然后再掉头东向俘张士诚于平江(今苏州)打破了东西夹击的局面。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步(今江苏**东南)渡江时小明王覆舟沉江死这标志着小明王的龙凤政权灭亡。在擒杀张士诚以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接着又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实现了除四川、云南之外的整个南部中国的统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又调集精锐部队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兵二十五万不失时机地北伐中原。北伐军连连得胜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朝的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慌忙弃城出走逃亡漠北统治达九十九年的元皇朝灭亡。

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2 《明史》卷一《太祖纪一》。

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在应天府登上皇帝的宝座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十六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终于由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开天辟地成为开国皇帝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一个梦。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沐英、蓝玉奉命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命冯胜、傅友德、蓝玉进攻辽东迫降元将纳哈出。辽东平定后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归于统一了。

第二节皇权的树立革旧鼎新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在实践中朱元璋渐渐感到其中的弊端于是毅然借鉴历史上成败治乱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改革。

朱元璋对国家的机构改革先是从地方上开始的。元朝行中书省总管一方的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权力很大。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这三个机构既各自独立又互相牵制这就防止了地方势力过重而闹独立的可能。

朱元璋在废除行中书省的当年设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又增加了云南布政使司一共十三个。布政使司之下设府(州)县。

接着又进行朝廷机构的改革。明初中书省总揽天下政务在朝廷各个机构中位置最高其行政长官左、右丞相负有统率百官之责位崇权重极易与皇帝产生矛盾。洪武初年朱元璋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李善长为人处事向来以小心谨慎著称徐达则较多时间是带兵征战在外他们都没有与朱元璋生大的矛盾冲突。但胡惟庸任相之后事情就生了变化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日俱增。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淮西集团重要人物之一。洪武六年(1373)由于李善长的极力推荐胡惟庸由右丞相升左丞相。胡惟庸专权用事“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顶峰。朱元璋见大权旁落自然不能容忍。洪武十三年(138o)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朝廷政务由六部分理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丞相制的废除宣布了中国一千多年宰相制度的终结也使朱元璋成了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

同年朱元璋也废除统管全**事的大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二名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的职权与兵部有明确的分工。兵部有颁军令、铨选军官的权力但不能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遣军队。每逢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布调遣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军归卫所主帅还印这样二者互相制约军权集于皇帝一身。在军队的编制和训练上朱元璋和刘基研究了历代兵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制度。这种制度特点是:军籍世代沿袭实行耕战结合平时既屯耕也训练。卫所制分卫、所两级在全**事重地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体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每卫下面分五个千户所每千1 《明史》卷三o八《胡惟庸传》。

户所辖一千一百二十人长官称千户。千户下分为十个百户所百户所辖一百一十二人长官称为百户。百户下有总旗二小旗十每总旗领五小旗每小旗十个军士大小相连比比成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共设有十七个都指挥使下辖三百二十九个卫六十五个守御千户所军队一百二十万人其精锐留驻在京师南京一带。十七个都指挥使分别隶于朝廷的五个都督府这样使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控制。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对朝廷监察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其下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御史一百一十人。监察御史负责监视、纠劾百官。出使到地方则巡按、清军、巡盐、巡漕、巡关、提督学校等其中巡按御史代替皇帝巡视“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这些御史官秩只有七品但却可以以小制大。与都察院职责相似的还有监督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称谏官与都察院互相配合。

经过一番整顿朱元璋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但政务也随之繁多起来。过去有丞相协助现在全国大小政务都要他亲自处理即使他“昧爽临朝日晏忘餐”1整天批答奏章也难以承担。洪武十三年(138o)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协赞政事但因不胜其职不久相继致仕。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仿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这是明代内阁的肇端。整肃吏治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

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分别规定考察时间和内容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约束官员很为严格。同时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他常说:“纪纲法度为治之本。”因此他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

吴元年(1367)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左丞相李善长任总裁官开始了法律的制定工作。是年底初步编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但朱元璋觉得所定律令还不够完善又下令修改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几经修改才正式颁布了《大明律》。《大明律》共三十卷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它以唐律为蓝本但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律文包括各项法律章程其中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以及应遵守的事项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对官吏违法乱纪行为也定出了具体惩处办法。

对官吏的贪污处罚特别重。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他下令“凡是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都要治罪不容宽贷!”官吏因枉法而贪赃的一概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处以枭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朱元璋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叫做“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剥下人皮塞上稻草再摆到衙门公座两旁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1 谈迁:《国榷》卷十。

惕。就连官吏因公乘坐官家的牲口、车船携带私人物品过规定重量的也要处刑。如乘坐官府牲口除随身衣物外携带私物不得过十斤每过五斤笞十杖十斤罪加一等最高杖六十;如果乘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颁布了《大诰》以后又6续颁布《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汇集所诛杀官民的罪状以警示臣民。朱元璋在《御制大诰序》中说道:“今将害民事理昭示天下诸司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赃贪酷虐吾民者穷其原而搜罪之。”1并令后代世世遵从。

明律的制定和实施在洪武年间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即使朱元璋自己也对制定的明律满怀信心带头执行执法相当严厉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因为贩运私茶触犯刑律即被朱元璋赐死。开国功臣汤和的姑父“隐常州田不输税”也被朱元璋治罪。

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然而在整个洪武年间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官吏除去平常的零星打击还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典型的就是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明廷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为了核算钱粮、军需等款项必须报布政司布政司再报部层层上报一直到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才算了结。但户部审核遇有钱粮有不符的地方就要驳回重新填报。布政使司离京师远的六、七千里近的也千里上下所以为了减少来回奔走的麻烦上计吏就带有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这本来是公开的秘密不料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现了这一情况认为其中一定有舞弊行为就下令严办凡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佐2官杖一百充军边地。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丁举廷又告北平布政、按察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郭桓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抓住线索下令司法部门严加追查于是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统统被处死各布政使司有牵连的官员也被逮捕入狱各地卷入此案的官吏、富豪不计其数。这两案株连被杀的达七八万人。

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这当然与其性格的猜忌多疑有关但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斩除荆棘随着明皇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与朱元璋枪林弹雨、风雨同舟的将领成了新皇朝的显贵他们以血战立功封公侯拥有大量的土地、佃户、奴仆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这些勋臣武将们无不把明朝的胜利当作自己的胜利认为理所当然地应享受这个胜利所带来的一切财富、荣耀和权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或许在失望、失意之余他们渐渐我行我素起来恃功1 《洪武御制全书·御制大诰序》。

犯法的事也屡屡生。这使朱元璋感到忧虑他真担心这些权势烜赫的元勋重臣将来某一天会做出背叛他的事抢走他的皇帝宝座。时间的推移更加重了他的疑虑。考虑到日后的大明江山子孙万代的千秋功业他只好向昔日曾经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大开杀戒。

洪武十三年(138o)朱元璋以专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以后胡案就成了他打击异己的武器。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权有威胁的都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以后又加胡惟庸以“通倭”、“通虏”和“谋反”的罪名不断牵连扩大。胡惟庸被杀后十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o)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家属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被杀。这次受牵连及坐诛的达三万多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1。第二年有人上书为李善长辩冤朱元璋不理也没有治罪。

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兴“蓝党”大狱。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他麾下骁将十数人威望都很高。洪武二十一年(1388)率大军十五万打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大胜而回被封为凉国公。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继为大将总军征战在屡立战功的情况下骄傲起来专恣暴横。他霸占东昌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依法提审蓝玉一顿乱棍把他赶走。朝廷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私买云南盐一万余引进行走私活动。他北征归来夜过喜峰关守关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迎接他竟纵兵毁关而入。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告蓝玉谋反于是兴起党狱布《逆臣录》“族诛者万五千人”把军中骁勇之将几乎杀了个干净。

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前后十四年一共杀了四万五千人之多“元功宿将相继尽矣!”1在二案之外朱元璋还鞭死亲侄朱文正毒死亲外甥李文忠。廖永忠以僭用龙凤不法事赐死朱亮父子被鞭死胡美以犯禁死周德兴以帷薄不修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杀王弼、谢成、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杀冯胜。传说开国功臣徐达在洪武十八年(1385)背生疽经治疗已有好转时“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2不数日而死。经过朱元璋的大肆杀戮开国功臣已寥寥无几。

对于朱元璋如此滥杀功臣的做法皇太子朱标极力反对他主张仁慈、宽大君臣和睦相处他曾对朱元璋说:父皇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朱元璋听后一言不。到了第二天他故意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皇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你去掉了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你才能当好这个家。皇太子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太子扔去太子只好赶紧逃走。这个故事或许是出自明朝野史的杜撰不一定真实但也反映了朱元璋为明皇朝的长治久安而颇费心机。他这样做的真正动机乃是为了让他的后代能坐稳江山。对此朱元璋或许比谁都清楚对于他的行为他生前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然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却下令不准后人效法。

1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1 《明史》卷一三二《蓝玉传》。

2 徐祯卿:《翦胜野闻》。

**统治洪武时期有一事对后人影响很大这就是朱元璋采取特务手段侦缉臣僚私下的言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处处猜疑多虑的性情所致但更重要的是他出于控制臣僚的目的。身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容许臣僚对他有所欺瞒他要求他们绝对忠诚。

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开始派遣检校从事这样的活动其职务是:“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有的人甚至专做告人家**的勾当。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忙磕头谢罪1。国子监祭酒宋讷在家独坐面有怒容第二天朝见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朱元璋把派人偷着给他画的像拿出来2。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回黄岗朱元璋不放心派人去打听等使者回来说吴琳正在家老实务农朱元璋听了很喜欢3。

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出于打击元勋功臣的需要他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有指挥、佥事、镇抚、千户、百户所统率的人员有将军、力士、校卫直接由皇帝控制。它下设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有它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也就是民间所称的“诏狱”。朱元璋把重大案件交给锦衣卫处理由自己亲自掌握锦衣卫也只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的刑法使不少大臣惨死杖下。

在地方上各府县的关津要冲之地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有巡检和副巡检都是从九品官带领差役、弓兵警备意外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但是即使这样似乎对广大民众仍不能达到约束的目的。于是里甲便被赋予执行检查的任务。里甲内的百姓不能随便外出如果到百里之外必须事先向地方政府领取路引(通行证)倘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而且里甲有责任了解所属百姓对无正当理由外出的要报告官府不报者以连坐处置。

这样朱元璋通过这些机构布下了一张监视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僚到百姓都处于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明初几起大狱的兴起多与这些机构有关系因此不少达官重臣也难逃厄运。朱元璋尝说:“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这就充分暴露了他**帝王的嘴脸。

朱元璋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对强化皇权一时颇有成效然而他却同样不希望后人效法。洪武二十年(1387)处理胡案罪犯已近尾声时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把犯人移交给刑部。又过了六年待蓝玉案犯处理完后他又再一次申明以后一切案件交由朝廷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1 叶盛:《水东日记》摘抄二。

2 《明史》卷一三七《宋讷传》。

3 《明史》卷一三八《吴琳传》。

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

朱元璋试图以一个开国皇帝的能力为子孙后代创造条件以保证他们将权力的接力棒永久地传下去。可惜没过几年他的四子朱棣以“靖难”成功登上帝座又重新利用锦衣卫来镇压建文帝的臣下并且还设置了提督东厂开了明代厂卫一起制造恐怖气氛的先河对明朝政治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取士与文字狱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读书不多但他很注意访贤纳士吸纳知识分子并虚心向他们请教如李善长、陶安、宋濂、刘基等。他们给他讲经读书参与军事密议成为他的智囊谋士这对建立明朝起了极大作用。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仍沿袭战争年代的做法非常重视人才洪武年间他几次下诏访求贤才如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命令各级官吏荐举人才其科目有许多种: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等。荐举来的人许多被授以大官如尚书、侍郎、副都御史地方上的布政使和府尹等官就更多了。

与荐举并行还建立了科举取士制度以进一步延揽人才。洪武三年(137o)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但到六年一度停止十七年(1384)复设后遂为永制。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考试分三级进行。规定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式的成为举人。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人会考于京师称作会试。会试后再经皇帝亲自复试叫做殿试取中的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作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凡考中进士的就可授以官职了。另外为了进一步培养新的统治人才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早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就在应天创办了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改名国子监这是朝廷的学校。在地方上还设府、州、县学洪武八年(1375)又在各地农村设学。国子监的学生在学校结业的可以直接做官或者再通过考试做官。有些甚至被授以地方大员或朝廷官吏至于州县地方官更是大批任用。另外在学的监生还常奉命巡行、监督水利、清丈田亩、在各衙门实习办事等等。由于明廷对兴办教育的重视并且又从中大批选拔人才充实朝廷机构入学就可入仕因此士人入学读书的积极性都很高可以说明初的学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兴盛达。

朱元璋出于统治的需要而延纳人才扩大新皇朝的社会基础但却仍有一部分地主文人不愿和朱元璋的新皇朝合作。他们认为朱元璋出身卑微迹于红巾军不甘做他的忠臣。有的甚至采取自杀、自残肢体、逃往漠北、隐居深山等办法躲避朱元璋的征调。典型的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俩斩断手指誓不出仕。朱元璋把他们逮到南京审问他们还口口声声称红巾军为“红寇”引起朱元璋大怒下令把叔侄俩押回原籍处以死刑。当时许多不愿和朱元璋合作的地主文人都落了个杀头没产的下场。

朱元璋对付这些不肯合作的地主文人多采用严刑峻法而这些人更不满意朱元璋的统治这样双方的对立越来越显著。朱元璋痛恨这些人胆敢抗拒用尽一切方法镇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的疑忌心越来越大。因为他曾经当过和尚所以忌讳“光”、“秃”这些字眼就连“僧”字也很刺眼推而广之连和“僧”同音的“生”字也不喜欢了。他早年投身红巾军起义最恨人说“贼”、“寇”连和“贼”字形音相近的“则”字看到也生气。明初地方官逢年过节、皇帝生日及皇家喜庆日子所上的表笺都是歌功颂德的言辞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然而这小小的表笺却使朱元璋屡次怒下令处死作者。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一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牵强附会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过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意是骂他当过和尚。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有“遥瞻帝扉”“帝扉”被读成“帝非”。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就更严重了“法坤”是“髡”“藻饰太平”是“早失太平”。翰林院编修高启曾经作了一名叫《题宫女图》的诗其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二句被朱元璋认为是讥讽他的从此怀恨在心。后来苏州知府魏观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犯了忌讳被人告。正巧新房子的上梁文是高启写的“龙蟠虎踞”朱元璋大怒把高启和魏观均腰斩。文字狱从洪武十七年(1384)闹到二十九年(1396)前后达十三年。

其间造成了朝野文人提笔怕文字狱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据说有一年元旦之夜朱元璋微服出巡。他忽然现一个灯谜上画了一个女人手里抱着一个大西瓜安然地坐在马背上马蹄故意画得特别大。朱元璋见了大怒。回宫后即命察缉结果将做灯谜的杖死了。刑官执刑后还莫名其妙后来才明白原来马皇后是淮西人是个大脚朱元璋怀疑灯谜是在暗讽马皇后就这样一条小小灯谜竟送了一条人命。

这些未必可信据陈学霖先生考证朱元璋极可能因个人好恶或以政治关系需要铲除异己故意断章取义而罗织成狱罪名虽谓干忤圣旨事实或非如此。1尽管这样恐怕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出朱元璋的专横和残暴。1 陈学霖:《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

第三节经济政策朱元璋即位伊始几近二十年战乱的中华大地却是遍地荆棘、满目疮痍。特别是山东、河南地区受战争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2而河北州县有的地方“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有的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3。面对严峻的现实朱元璋采取了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洪武元年正月各地州县官来朝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才定百姓财力都很困乏像刚学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新栽的树不可摇它的根一样现在必须休养生息、搞好生产。同年十二月朱元璋任命宋免为开封府知府上任前要求他到开封后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以求实效。他还要求各级官吏把“田野辟户口增”1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规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报农桑的治绩违者降罚。

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朱元璋鼓励开垦荒地。洪武三年(137o)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同时还规定战争中抛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垦成熟的就成为耕垦者的产业如果旧业主复业只能依丁拨田这就承认了自耕农开熟地的产权也鼓励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还在大力推行。并规定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新垦荒田不论多少俱不征税若地方官有去征税危害百姓的要以法治罪。

为了加荒地的开朱元璋还采取了移民屯种的办法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凡移民垦田的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还免去赋税三年。在定额之外多开垦的荒地永不起科。洪武三年(137o)六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四千多户到濠州种田又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以后朝廷多次组织太湖流域和山西无地的农民迁到淮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垦荒。

这些措施大大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也使大量土地得到开和利用。据户部统计从洪武元年到十三年垦田数目逐年增加十三年中增加的垦田数字为一百八十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一顷。这个数目是巨大的。

明初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来管理以屯为单位以每军受田五十亩作一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开头几年免纳租税到成为熟地后每亩收税一斗。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六七十年间由于军屯的展全国各地共有军屯田六七十万顷相当于全国垦田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可以说军屯规模是很大的军粮基本上做到了自给。商屯是为了解决边地军粮朝廷用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到边防粮仓向官府换取盐引(贩盐凭证)然后贩卖从中获取厚利后来有的商人就索性雇人在边境开立屯田就地交粮以省去运费。商屯的推行解决了边储也开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他即位当年他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对那些不重2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开垦荒地》。

3 《明太祖实录》卷二九、卷一七六。

1 《明太祖实录》卷三七。

视水利的官吏则要加以处罚。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闸“周围二百余里”。四年修治广西兴安灵渠可以灌田万顷。八年开山东登州蓬莱阁河浚陕西泾阳洪渠堰。九年修四川彭州都江堰。十四年浚扬州府官河。洪武年间明廷在各地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投工达数十万人可灌地数十万顷以上另外还修建了许多中小型的水利设施。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还特谕工部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备旱涝的都须根据地势加以修治。到洪武二十八年统计全国共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道修治陂渠堤岸五千多处成绩卓然。朱元璋特别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早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在江南统治区就鼓励多种植经济作物。他下令:凡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桑、麻、棉花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田多的按这个比例递加并且要地方官亲自督促违反命令的处罚。洪武元年以后他又把这个命令推广到各地并定出科征之额麻每亩科八两木棉每亩四两栽桑的四年以后再征租。洪武二十七年(1394)还令户部教全国百姓多种桑、枣、柿和棉花并教以栽种办法。每一户初年种桑、枣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多种棉花的免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也改善了人民的经济生活。如棉花的广泛种植影响更为深远。明以前棉花十分珍贵普通百姓穿的都是用麻布制作的衣服虽然也有用棉布做衣服卧具的但不足用。明中叶以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人们都能穿上用棉布做的衣服。

经济的展尤其是奖励垦荒和移民屯种等措施大量的荒地开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投入生产。但在元代蓄奴风气非常盛行明初这一习俗仍然存在。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通令全国普通地主不得蓄养奴婢违者杖一百奴婢释放为民。而且还规定凡因饥荒典卖为奴的官府代为赎身。洪武十九年(1386)八月河南布政使司曾在开封代赎典卖为奴的男女二百七十四人。同时朱元璋还对寺院的展严格控制。他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为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社会上增加了一支庞大的劳力大军有利于生产的展。

此外朱元璋还对工匠的地位进行了改善改变了元代把匠户完全强制在官营作坊里劳动的状态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洪武十九年(1386)实行轮班匠和住坐匠制鼓励工匠以更多时间从事社会生产允许其在服役时间以外生产的产品可在市场上出售这项政策无疑促进了明代工商业的展。朱元璋在商业税额上也加以清理废除了宋元以来繁琐的征课规定商业税额为三十税一书籍、农具等免税。洪武十三年(138o)还裁撤税课司三百六十四处。

移民屯垦政策的实施社会劳动力的增加和调整使明初户籍和土地占有情况生巨大变动为了掌握人口和土地占有情况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其中民类户籍以一百一十户为里十户为一甲通过里甲制度核实户口、征收赋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丈量了一次土地以一个粮区为单位记载每块土地的亩数、质量、方圆四至以及田主姓名等并绘制成图因所绘田亩形状像鱼鳞故名“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绘制不仅使国家征税有了依据而且肯定了农民垦荒土地的所有权。它和黄册相互参照使用便于朝廷对全国百姓和土地的控制。

明初税制基本上沿袭了唐宋以来的两税制。洪武时规定田赋率为:官田一般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设官田一斗二升。比元代有所减轻。为了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还实行了粮长制。粮长由地方上“田土多者”充当负责田赋的催征、经收和解运。但法久弊生原来朱元璋设立粮长时想以此禁绝贪污事实上并不能如愿粮长利用职权害民肥己的事时时生。

朱元璋为恢复经济、展生产而实施了各项政策其最大的目的还是解决百姓的吃饭穿衣他在这方面的关切同历史上各代皇帝相比都是较为突出的。朱元璋出身贫苦之家深深体会百姓生活的艰辛他说:士农工商四民之业算农民最是辛苦。他们终年勤劳难得休息。遇到丰收还可足食碰上水旱灾害则全家挨饿。我穿件衣裳吃顿饭都想到种地织布的劳累。因此他即位后力倡节俭惜用民力并身体力行。营建南京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雕饰奇巧。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去掉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应该用金饰的他下令以铜代替主管此事的官员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

朱元璋还曾命人带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亲眼看看农民的辛苦。太子回来后他教育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凡是闹灾荒歉收的地方他都下令蠲免租税灾情严重的地区除贷米外还赈济米、布、钞等。他在各地设置预备仓存贮粮食以备救灾之用。另外对旧豪族地主也采取了限制和迁徙的办法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危害新皇朝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防止他们财势过大过分压榨农民。

第四节保境安民都城的建置朱元璋即位后有一事令他颇费斟酌而且在他脑际萦绕二十多年仍放心不下这就是都城的确立问题。

朱元璋略地定远后根据儒士冯国用的建议至正十六年(1356)进据了古都金陵之后他从金陵挥师四向统一南北然而对定都于此却并不满意。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决定仿古代两京之制以金陵为南京汴梁(开封)为北京。在攻下元大都当月他还巡视了汴梁只因中原的凋敝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故没有营建北京宫阙之命。

洪武二年九月建都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当时朝中大臣有的主张定都关中有的建议设在洛阳有的提出以汴梁为都有人认为就元大都的宫殿之便建都为好。朱元璋出于当时经济的考虑认为长安、洛阳、汴梁都不宜建为都城。大都是元代都城但作为新皇朝的都宫殿还需要重新修建也不容易。反复思量朱元璋乃以其家乡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依又有漕运之便为由定为中都随后开始了宫阙城池的营建。到洪武八年(1375)四月正当中都规模已具时朱元璋亲自巡幸了中都可由于种种原因又下诏停止了。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终于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确定为国家的都。然而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并不稳固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了西安、洛阳有迁都之意可所有的一切都因太子不久病死朱元璋又已年迈而搁置下来。

用兵漠北朱元璋一再徘徊考虑迁都究其原因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元顺帝北走大漠后仍保有强大的军事势力随时有重卷中原之举这正是朱元璋最为忧虑的事。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他也多次对蒙古用兵。洪武三年(137o)正月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从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入沙漠追击元主。这一次用兵取得了较大胜利迫使北元再次北撤而明朝的北部防御也得到稳定。之后在洪武五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又进一步用兵其中二十一年大将蓝玉追击到捕鱼儿海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仅以身免逃往和林。此役使蒙古受到震撼北元再也无力与明朝对抗了。

朱元璋在对蒙古用兵的同时竭力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附对蒙古上层人物根据不同情况授以官职对一般留居中原或因避乱南迁的蒙古人也鼓励他们和当地汉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洪武二十年(1387)纳哈出以二十万之众投降明朝不能不说与朱元璋采取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分封诸王朱元璋远在南京仍屡屡挂念北部边防。北部边防的重要使他觉着仅靠他本人往来巡狩或派出征大将仍是不够倘若元勋重臣坐镇北方他更放心不下必须派可靠的人去镇守于是朱元璋决定采用分封诸王的制度。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把他二子到十子封为亲王十一年(1378)和二十四年(1391)又两次分封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

洪武十一年(1378)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从当时全国形势来看有权力的诸王仍镇戍在北方沿长城一线的重镇。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大同的代王、宣府的谷王、大宁的宁王等。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亲王的冕服车旗仅下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拜谒不得钧礼。虽说各亲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1但他们的地位极高极贵。诸王有统兵和指授军事的权力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万九千人遇有突事件封地里的卫所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赋予亲王如此大的权力虽然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政策朱元璋对周边其他地区也采取了不同方式加以管理。在西北设置诸卫所在东北派驻官员去招谕在西藏通过宗教关系在西南仍承袭元代的土司制度对这些地区采用朝贡、赏赐、茶马市贸易的方式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交流收效十分明显。

然而当朱元璋宣布明朝建立后与民族问题并行的一个既现实而又传统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朱元璋面前。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皇帝都把做天下共主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而“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也往往被作为真命天子的标志。

洪武初年对于朱元璋来说尤其渴望争取万国来朝以树立其真命天子的形象。新朝鼎建毕竟还有人不肯接受改朝换代的事实尤其是一些文人这怎能不让他忧虑?或许真命天子的威望能让这些人改变不与他合作的想法。因此在他初登大宝之初就开始了他的外交攻势。

但朱元璋鉴于元朝的失败教训一反使用武力、对外扩张的做法。洪武四年(1371)九月朱元璋曾跟他的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1以后他在《皇明祖训》中又向他的子孙提出告诫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2他认为武力征伐伤财劳民得不偿失。所以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与这些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双方的来往多是通过朝贡的形式朱元璋厚往薄来目的是让这些国家看到天朝大国的富有体察到天子的博大胸怀以图“四夷怀服”。

这种外交政策却并非都行得通在日本问题上他就遇到了麻烦。洪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 《明太祖实录》卷六八。

2 《皇明祖训·箴戒篇》。

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行人杨载出使日本。次年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进一步解释明朝的对外政策表示愿意继承历史上的友好传统消除日本国王的疑虑。赵秩圆满完成了使命日本即派使者来中国。然而双方的友好交往却由于倭寇的问题受到影响。明初在绵长的海岸线上时有倭寇的骚扰见于史籍记载的也很多。如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1。以后倭寇仍频频入侵。这种情形使朱元璋的以解决倭寇为中心的对日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有所疏远。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2采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胡惟庸“通倭”罪名确立后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3。又正式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申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97)还再次申明“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④。完全采取禁海政策这一封闭政策对明初体制、经济都影响不小。洪武年间朱元璋迟迟没有作出迁都之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考虑到东南的海防。由于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以后几代皇帝也沿袭这一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解决才逐渐打破这一封闭政策。

洪武年间朱元璋试图做天下共主的目的或许并没有完全达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赢得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使他有充裕的精力投入到恢复经济、展生产的事业中去。

1 《明太祖实录》卷三六、四o、四三、五三。

2 《明太祖实录》卷七o。

3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

④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二三一、二五二。

第五节“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贫民角逐于群雄之间最终推翻元朝统治一统天下建立明皇朝。明朝建立后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进行改造集大权于一身。建立特务网兴党狱以削除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对皇权的威胁。但他在不择手段建立**统治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有利于社会展的。

朱元璋一生励精图治勤奋好学。他虚心向儒士求教学习文化知识即位后喜欢写诗作文挥笔立就文字简练、不饰辞藻。他还喜欢读史书从《左传》、《史记》、《汉书》到两《唐书》、《宋史》多达六七十种。他常常与文人们谈诗论文说古道今或讲经读书以吸取古今成败的经验教训。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反映了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的勤勉不怠。由于他时时担心大权旁落事必躬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直到深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休息日和假期。据吴晗先生统计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间的收文为例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收内外诸司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他平均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七十一岁这年五月他终于病倒了然而他仍坚持处理政事勉强支持了三十天以后平静地死去。他在遗嘱中说:“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这个自我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

朱元璋去世六天后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谥为“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第二章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都是明朝的开国谋臣。

第一节刘基刘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聪颖过人十四岁进处州(今浙江丽水)郡学习《春秋》“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1。十七岁拜名儒郑复初为师攻读宋儒周敦颐、二程开创的“濂溪学”、“洛学”。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而“尤精象纬之学”1。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初露锋芒时人对他都很器重。老师郑复初曾对他父亲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秘书监揭曼硕对人说:“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2“有进贤老人邓祥甫者一见诧异曰:‘吾尝语人王佐之学率不省子善自爱。’尽出秘书相示。”3元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谓“南人”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刘基自然属于“南人”之列。这样才气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人”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二十九岁时刘基复审一起人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第二年又因与幕府官僚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大臣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心中忧愤。

这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国珍先在浙江台州起兵**无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被迫起用刘基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刘基一旦得到重用也一心为元朝效力他建议筑庆元等城以压逼起义军;并且极力反对招抚倡言:“方氏兄弟乱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大惧厚赂刘基却之。方国珍收买刘基不成便派人由海路到大都(今北京)以重金贿赂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诏招抚。元廷因此给刘基扣上了“失天子悯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撤了他的职务将他看押在绍兴府。刘基气愤之极好几次想自杀幸亏门人密理沙等拼命拦阻才得以不死。从此他放浪不羁一天到晚在绍兴游山玩水1 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1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2 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3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作诗赋词他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1。借以表达对元朝统治集团的不满。

方国珍却趁这个机会展自己的力量其他各地农民军也都纷纷起义响应江浙行省在无奈之中恢复刘基的官职先命他“招安山寇吴成七等”2。刘基自募“义兵”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对拒命不服的起义者进行血腥的镇压。后又与行省枢密院判石抹宜孙互为犄角相互声援共同出击方国珍因镇压有功先后被江浙行省提拔为枢密院判、行省郎中但上报朝廷时朝中当权者排挤汉人借口刘基原只担任过儒学副提举按资只能迁总管府判实际上反而降了级且又失去了兵权。三起三落到处碰壁刘基对元朝已心灰意冷绝望之下他置元世祖像于案上北向而拜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实在是因为无路可走了。就逃归青田时值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

怀才不遇、落泊而归的刘基到了这时才开始冷静下来考虑自己今后的出路:距他最近的割据力量方国珍向来被他视为海盗。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亦为刘基所不齿他曾说:“吾生平忿方国珍、张士诚辈所为!”1自然更不会投奔他们为他们所用。投靠应天的朱元璋吧!确实在刘基看来在元末群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业的只朱元璋一人。还在十年前第一次罢职时他就隐隐约约地萌过这个念头那次刘基“与鲁道源、宇文公谅日纵酒西湖见有异云起时基已醉放言曰:‘嘻此所为天子气应十年我其辅之。’”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南京刘基更加相信朱元璋非同小可假借天文“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岂人力所能哉!’”2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与“圣朝”为敌的“贼”啊!自己在先前的一些诗歌里不是也直斥他为“盗贼”吗?如《次韵和孟伯真感兴》写道:“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如蚁无奈官军暴似狼。”又如《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闻道高邮已撤围却愁淮甸未全归。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虏掠非。”这里的“江淮”、“淮甸”都指的是朱元璋。3这样饱读经史和饱尝仕途坎坷的刘基矛盾重重心乱如麻索性采取静观时变的办法。当时有“客说基曰:‘以足下才气无双从好乱之众踣方氏而有明、越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基笑曰:‘是又一国珍也天命行有常子姑待之!’”④刘基一方面集乡练自保防备方国珍的进犯;另一方面愤写作著郁离子》十卷十八篇以见志。

经画盛世文明之书《郁离子》在刘基隐居青田撰写《郁离子》之际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燃越炽。处于鼎盛状态的北方红巾军挥师三路北伐直逼元大都刘福通则率部攻占汴梁;徐寿辉、陈友谅的南方红巾军在长江中游继续展;活跃于江淮之间的另一1 刘基:《吊泰不花元帅赋》《诚意伯文集》卷八。

2 张时徹:《诚意伯刘公神道碑》《诚意伯文集》卷。

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

2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3 吴晗:《朱元璋传》。

④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支红巾军主帅郭子兴死后尽归朱元璋统辖朱已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割据长江三角洲的张士诚、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对元朝则时反时降。总之反元起义的烈火燃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元朝的统治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面对这种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白热化的局势作为一个胸藏韬略的儒士和一个由“卫元”向“反元”思想转变的英雄刘基需要的是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而《郁离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即所谓:“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为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1刘基的弟子徐一夔解释《郁离子》书名的意蕴时说:“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郁离子》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阐哲理的传统用生动而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了元末错综、尖锐的社会矛盾并展示出作者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的种种设计。此后刘基在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献策均与《郁离子》所述思想一脉相通。正如徐一夔所说:“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1《郁离子》篇《千里马》叙述千里马駃騠只因北方所产便“置之外牧”不被重视《八骏》篇先赞扬穆天子和造父以马之良劣区别对待这样“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但是后来主持者不会识别马之良劣而只是一味地以产地来区别对待以至最后盗贼蜂起时“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显然寓言旨在揭露元朝统治集团推行的以“种族取人”的民族歧视政策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接着作者用相当篇幅抨击元朝统治集团的暴戾恣睢与吏治的昏乱。《燕王好乌》、《鵋■好音》篇把那些“蔽王耳目”迎合王意贬黜逆己者“得宠而矜”的人比作群乌、鵋■。在《好禽谏》篇中借卫懿公好鹤为狄人所灭的故事暗指元朝灭亡只是旦夕之事。《宋王偃》篇曲折地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任意征伐。《云梦田》、《芈叔课最》、《治圃》等篇揭露了统治者以“多括为功”、“聚敛无度”的政策。《蜀贾》篇侧重描写当时吏治的昏乱。《贿赂失人心》篇展现元代官吏“求贿”而轻于国是的**状态。在《贿亡》、《食鲐》等篇中刘基更将好贿比作毒鱼■鲐将“亡其身以及其家”。他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说》有力地抨击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文武官员们揭露他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恶本质。

此外刘基在《郁离子》中还用大量的篇幅阐了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郁离子》的最后一篇是《九难》在这里刘基通过“郁离子”(作者自称)与随阳公子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

基于对元末社会动乱根源的认识刘基为未来的统治者开出了“以大德戡大乱”(《井田可复》)的药方。在《灵邱夫人》篇巧妙地借“蜂”喻民生动地申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养民为政事之本善养民者国势熇熇;废怠于此者国势凉凉。刘基认为养民之道“在于宽仁”在《术使》篇1 吴从善:《郁离子序》。

1 徐一夔:《郁离子序》。

中不仅直接讽刺了“什一之征”的田赋办法而且明白无误地指出:重赋苛敛将逼迫人民“铤而走险”使“狙公卒馁而死”。在《糜虎》篇中刘基更以“虎逐糜糜奔而阚于崖跃焉虎亦跃而从之俱坠而死”的寓言出逼迫过甚将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同归于尽的警告。在《天地之盗》篇中刘基还阐述了一个富于民本主义色彩的思想:统治者应把索取财富的目标指向自然界善于做“天地之盗”。在《井田可复》篇中他提出了“复井田”的主张使人民能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

当然刘基尽管主张以宽仁待民但认为威令亦绝不可废。他指出施威令实际上是施德政因为“其法至于杀而生人之道存焉”即所谓“刑期于无刑”若一味宽纵“是启侥幸之心而教人犯也”(《郁离子·刑赦》)。这是从宋元“宽纵失天下”而引出的教训。为此刘基坚决反对招安造反的为者因为这实际上是“劝天下作乱”而决不是“敷文德”的表现这种威福并施的统治者刘基称之为“道”:“夫民犹鹄也射之者我也射得其道则中矣。”(《郁离子·躁人》)因此要因势利导诱使国人走上统治者设计的轨道。

鉴于元朝统治者所用非人、自取败亡的教训刘基对人才的使用极为重视在《鲁班》篇中以修葺住宅为例明确地提出去腐恶、换新材各因其能的建议;并强调指出:“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主张唯才是举排斥一切宗派偏见。在《任己者术穷》篇中他指出:“不任人而专任己于是谋者隐识者避巧者拙廉者匿而圆曲顽鄙之士来矣。”在《琴弦》篇里借乐师师旷之口以大弦为君、小弦为臣作喻批评晋平公抹杀大弦小弦的差别以君王之尊侵夺臣职以致“上下失其统”表达了刘基对理想政治中君臣分工、协作关系的设想。此外刘基还向未来的统治者进言提出了用人之长(《使贪》)、守信于民(《姑苏围》)、纳直言(《韩垣干齐王》)、去讳矜(《自讳自矜》)等建议认为这些都属于圣君明主应当施行的德政。

刘基的这些主张都是有为而颇能切中元末时弊。所以后人对它评价很高说它“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其言确然凿凿夫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夫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1当然刘基是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他是不会满足于“思垂空文而自见”的境遇的。早些时候他作《题王右军兰亭帖》借王羲之以自喻:“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戒万谢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以能书称于世悲乎!”2这实际上表明他不甘老于山水的心志。

运筹帷幄决策千里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定括苍。翌年置中书浙东行省。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他迫切需要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但是地方上有名望的豪族叶琛、章溢以及刘基等人还躲在山里结寨自保不肯出来。朱元璋早就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派处州总制孙炎邀他出山刘基犹豫1 徐一夔:《郁离子序》。

2 刘基:《题王右军兰亭帖》《诚意伯文集》卷六。

未有所决孙炎便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反复说明利害。陶安和宋濂也来信相劝。他母亲也劝他出山:“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哪能获得万全之计呢?”1于是刘基不再犹豫于至正二十年三月怀着勃勃雄心离开青田到达应天时年五十岁。

与此同时叶琛、章溢等人也相继归附朱元璋。对朱元璋来说由于刘基等地方豪强的合作和支持在浙东的元朝抵抗力量就日益减少了地方的秩序安定也有了保证。后来在洪武三年(137o)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诰中就说:“朕亲临浙右之初尔基慕义。及朕归京师即亲来赴。当是时括苍之民尚未深信尔老卿一至山越清宁。”2另一方面刘基等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深谙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他们运筹帷幄朱元璋便如虎添翼军事方面取得了更多更大的胜利。

刘基一到应天朱元璋马上召见“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刘基也立即呈上时务十八策分析内外形势详陈灭元兴邦的大计方略。朱元璋大喜过望相见恨晚待以上宾礼“留帷幄预机密谋议”1。

当时朱元璋左有陈友谅右有张士诚。比较起来张士诚富陈友谅强。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多疑心重保守持重;而陈友谅是打鱼出身的惯在风浪里过日子野心大**高易冒险进取。朱元璋在应天陈友谅居上游可顺流而下其视朱元璋是笼中之鸡可手到擒来。他派出使者和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瓜分朱元璋领土。朱元璋问计于刘基他分析了东西两面情况说: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只想保住那块地方鼠窜伏阴阳于元是个自守虏不足与谋。主要的威胁是陈友谅。他拥有精兵大舰地处上流其心无日忘我集中力量除掉陈氏上游无事张士诚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刘基这番透辟入理的分析避免了朱元璋两线作战的危险。假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一定全军出动到时腹背受敌胜负就很难说了。因此朱元璋听后大喜曰:“先生神机妙算请知无不言。”2至正二十年(136o)陈友谅攻占太平(治所在今安徽当涂)袭击龙江其锋锐不可当。朱元璋欲兵抵御而众将恇忧不决。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奔据钟山。刘基独张目不言朱元璋召之入内刘基激动地说:先把主张纳款及奔钟山者斩了再说!敌人现在志骄气盛但骄兵必败。如果我们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然后派伏兵突然袭击胜券在握。“自古天道以后举者胜取威定霸在此一举。”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主张结果大获全胜。以“克敌赏”授刘基刘基辞不受。

至正二十一年陈友谅又遣将攻下安庆朱元璋欲亲自带兵征讨刘基极力赞助。安庆城坚从早到晚不能攻下刘基又建议撇开安庆出其不意直趋江州(今江西九江)捣陈友谅巢穴。陈友谅从梦中惊觉疑神兵天降仓猝应战携妻孥奔武昌。江州降汉龙兴(今江西南昌)守将胡廷瑞遣子请降不过他要求降后仍统率自己的部属。朱元璋一时面有难色。刘基急中生智从后面踢了一下朱元璋坐椅。朱元璋悟许之。结果胡廷瑞降后1 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2 《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诚意伯文集》卷一。

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

2 《明史》卷一《太祖纪》。

其他汉将接二连三遣使来降江西诸郡皆下。

先是刘基母亲富氏病逝因战事正紧无暇抽身。这时刘基请求回家葬母回青田后碰巧苗军动兵变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大震。刘基便替守将夏毅安谕旁近诸属县又与平章邵荣等一起谋复处州乱遂定。方国珍一向敬畏刘基这时特地遣使吊丧刘基借回谢之际盛赞朱元璋威德于是方国珍从此向朱元璋纳土入贡。刘基虽在家居丧每逢军国大事朱元璋总是派特使到他家请教刘基条分缕析悉合机宜。不久召还路过建德逢张士诚来犯守将李文忠奋欲击之刘基止之曰:“敌兵三日后必退退而尾之尽可擒也。”三日后刘基登城望曰:“贼兵退了。”众人见张营壁垒森严旗帜密匝且闻鼓声阵阵相应不敢进军。刘基拚命催促等部队赶到其驻地才现只剩下一座空营所留都是老弱残兵。于是遣兵追击一直追到东阳大获其众。

朱元璋原信弥勒教属红巾军的一支接受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名义上的领导。后南下另辟基地仍遥奉韩林儿为帝。每逢过年中书省都要设御座行礼刘基到应天后独不拜并说:“彼一牧竖耳奉之何为!”因密见朱元璋告诉他在群雄四起之际要成大业必须摆脱别人牵制完全自主独立。朱元璋听后大为感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刘基回到应天时张士诚大将吕珍袭击安丰(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杀刘福通朱元璋欲亲自出救刘基极力劝阻说:“汉、吴伺隙未可动也。”1而且救得小明王出来当放何处?是继续让他当皇帝?还是关起来杀掉?要是后者救他作甚!要是前者岂不是自讨没趣!朱元璋则认为安丰如失守应天就会失去屏蔽救安丰即是保应天。遂出兵吕珍不支逃走。朱元璋先把小明王关在滁州后又派廖永忠沉之于水。

当朱元璋出兵救安丰时陈友谅果然乘虚进犯陈军号称六十万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被围三月几陷敌手。守将朱文正遣张子明来报朱元璋乃治兵二十万西上迎击并对刘基说:“我不该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乘我不在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一日数十接。有一次在炮火密集的激战中刘基心明眼快促朱元璋换座舰迅即原乘舟被击碎。陈友谅凭高见之以为朱元璋必不可免大喜。而朱元璋坐舟更进汉军皆失色。2双方在湖中相持多日刘基又建议移军湖口扼之以金木相克日决胜。陈友谅穷蹙无奈进退失据慌乱间中流矢而死。鄱阳湖一战是朱、陈之间的决战为朱元璋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仗朱元璋亲自督战刘基则“千里相从言从计用累赞成大功”;1又“累察乾象多效谋猷”2。日后朱元璋对刘基次子刘璟说:“他的天文别人看不懂..鄱阳湖到处厮杀他都有功。”3友谅既死武昌随即降附其后朱元璋东取张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1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2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均有记载而《罪惟录》、《续藏书》均不录。关于刘基“手挥难星”之说当属无稽。日侍左右临难决策则是事实。

1 《明太祖实录》卷九九。

2 《明太祖实录》卷五八。

3 《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诚意伯文集》卷一。

业基本上遵照了刘基的战略构思。

治世能臣明皇朝建立后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值太白金星出现在紫微垣群臣惴惴不安恐有血光之灾。刘基觉后立即密言朱元璋下诏罪己以回天意众心乃定。逢大旱刘基上请处理滞狱朱元璋即命刘基平反刚批示完毕就大雨如注。刘基遂趁此时机要求立法定制以制止滥杀。朱元璋从之不久纂成律令是为洪武三十年所颁《大明律》之张本。一日朱元璋梦见一人头上有血以土傅之就想杀一批犯人以应之。刘基故意假析此梦曰:“头有血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朱元璋为之停刑三日不久传来海宁归顺的捷报。朱元璋大喜把囚犯全交给他放还。④这时刘基最受朱元璋信任言无不听。中书参政张昶元故臣上书颂功德刘基当众叱之:你大概想做赵高吧!张昶脸色为之一变。便暗中派人窥伺刘基阴事。齐人翼岩飞章弹劾刘基专擅朱元璋怒诘之查出系由张昶所使便把他杀了。1洪武元年(1368)刘基根据当时“民困必须苏用兵不能少”的需要取古时军屯法和府兵制之长处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编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旨在减轻百姓负担安定地方增加兵源集中兵权。这一制度对朱元璋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不久刘基任御史中丞仍兼太史令。当时国家初创凡诸大典制都由他和李善长、宋濂等稽定。御史中丞章溢奏请定处州税粮朱元璋命参照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不加曰:“以太史故令其乡人传为美谈。”

随着政权的日渐稳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渐暴露出来从朱元璋政权的支柱来看它有二支基本力量: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朱元璋建国称帝后淮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占压倒的优势浙东集团被排挤、受压抑他们当然不会甘心也想尽一切办法取得朱元璋的信任。就这样两大派系斗争越来越尖锐。朱元璋就利用这种矛盾重用淮人又用浙东势力来监视淮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当时左丞相李善长功高望重众人皆仰其鼻息只有刘基与之分庭抗礼李善长为之不乐。逢李善长因过失受谴御史凌悦乘机弹劾刘基却站出来替李善长辩护说李勋旧且能调和诸将。朱元璋惊讶地说:他数次想害你你怎么反给他做说客呢?看来你既有大功又忠心诚实可以代他为相。刘基叩头答:这使不得好比要换柱子必得大木方可若以小木代之将加倾覆。臣驽钝岂能受此重任。后李善长罢相朱元璋欲拜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一向不错刘基却力言不可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冰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从不置身其中。宪则不然。”朱元璋问汪广洋如何?答曰:“此人褊浅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问及胡惟庸刘基不高兴地说:为相犹如驾车恐怕他会把④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1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你的车翻掉的!朱元璋说:做我的宰相确实没有比先生更合适的了。刘基力辞: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恐辜负您的一片好心。其实天下有的是人才惟明主悉心求之。至于目前诸公确实没有一个合适的。果真后来这些话都一一应验了。杨宪因怙宠、汪广洋以巽懦、胡惟庸因大逆皆不得好的结果。

北伐军攻克河南后朱元璋赴汴梁刘基和李善长留守应天。刘基谓宋元以宽纵失天下宜肃纪纲。于是朱元璋诏令诸御史纠劾不要有任何回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禀皇太子置之于法人威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纵服法李善长和他私交挺好请刘基拖延处理此案刘基不循情面马上上报报可方祈雨即斩之。从此李善长与刘基绝交。朱元璋回应天后李善长攻击刘基在盛夏祈雨时杀人坛壝下大不敬。其他怨恨刘基的人也交相诉苦诬告。朱元璋留章未下。逢大旱求广开言路刘基奏:“士卒死后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暴尸野外;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朱元璋按他的意见办妥了这些事可十天过后仍不下雨心中很恼火恰逢刘基丧妻就批准他告老回家。这时朱元璋方有营建中都之意又锐意出塞追歼残元主力王保保。刘基临走前上书说:“凤阳四散之地非天子宜居;王保保未可轻也。”后来果真被他说中了。

这年冬天朱元璋想起刘基劳苦功高亲自写了封信召他回京赐赉甚厚进兼弘文馆学士并追赠其祖、父皆永嘉郡公。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刘基诚意伯。到了第二年才又允许他回家。刘基回青田后仍上章问朱元璋起居情况撰《平蜀颂》。朱元璋有事也常请教刘基曾亲笔写信询问天象:“即今天象叠见天鸣已八载日中黑子或一或二或三或一日二见不知灾祸何年何月何日至?”刘基就详详细细地写了一个奏本主要意思讲: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在国家刚刚建立应该给老百姓松口气给民实惠。

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与物多忤”1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触犯了“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教不为之过”2的禁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反而给小人们提供了一块禁脔日后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势稍一作弄刘基的气数也就完了。初刘基上书说瓯、括间有一块叫谈洋的空地南抵福建为盐盗聚集之所方国珍也由此起兵请设立巡检司加以弹压。豪右奸民为之叫苦连天。碰巧茗洋逃军叛乱地方官吏害怕上司切责隐匿不报。刘基叫长子刘琏奏其事奏章没有先向中书省关白。时胡惟庸方任左丞相挟刘基旧语加此新恨遂暗中唆使所善地方官吏上书诬刘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刘基想据之为墓地民不给就请立巡检司逐民。朱元璋迷信入骨听后颇为所动遂夺去刘基俸禄刘基大惧慌忙间赴京谢罪不敢遽归。不久胡惟庸代汪广洋为右丞相见朱元璋对刘基日渐疏远于是佯与之好。洪武八年(1375)正月朔挟医前来探病。刘基饮其药觉肚中有个拳头般的块状体又三月病势转剧。朱元璋听说后遣使护送他返乡并亲制文暗含威胁地说:“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刘基刚到家里病情就恶化居1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2 《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一三》。

一月而卒享年六十有五谥文成。临终前预缄所习天文秘书授长子刘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刘璟说:“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1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案。朱元璋追思刘基生前所言懊悔不已。他对刘璟说:你父亲是个忠臣临死都不忘我如今我才知道他是吃了奸臣们的蛊了。我要向天下公布他的好处。又安慰道:“你父亲是有分晓的如今我做皇上的也是有分晓的终不亏了他的好名声。”2洪武二十三年(139o)朱元璋颁诰令刘基子孙世袭诚意伯爵禄。

1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2 《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见《诚意伯文集》卷一。

第二节李善长开国功臣李善长(1314—139o)字百室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他“比之于萧何未必过也”1。后因“谋反罪”被杀故鲜为世人所传。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欲从雄未果”2乃避乱东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礼貌地接待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信任。随着事业的扩大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生矛盾。1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在战争年代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到明皇朝建立以后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曰:“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久之郭子兴也不再相强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2。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代领其兵镇守和阳(今安徽和县)。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青山等处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临危知变暗设埋伏大败敌军朱元璋闻报喜曰:“不意缝掖乃办执戈!”3因共谋渡江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碰巧巢湖水1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2 李贽:《续藏书》卷二。

1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2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3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帅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军万余来投李善长大喜曰:“天赞我也!”便决定渡江败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不许掳掠违令按军法处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处张贴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军纪好民众都放了心这名气传遍了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1可以这么说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至正二十年(136o)夏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战决的战术命康茂才使陈友谅来攻李善长不解曰:“我正以来为忧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假如陈张相结我怎么抵挡得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2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尚右。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1。吴元年(1367)九月平吴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赏赐无算。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皆由李善长和刘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国定身死洪武三年(137o)以徐达、李文忠班师回京大封功臣。当时将军1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2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1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1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功劳很大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进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置之于法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曰:“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2。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与魏国公徐达等。洪武五年病愈后命他督建临濠宫殿凡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洪武九年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为驸马都尉。光宠赫奕时人艳羡。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谢罪大不敬请付有司议处。”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1。

洪武十三年(138o)左丞相胡惟庸获诛。胡惟庸是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时善长当政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2。累迁中书参政又以兄女嫁李佑因相互往来。惟庸任相后“与善长深相结”3“贪贿弄权无所畏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④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5群臣请并诛李善长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置不问。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许之。

自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使下一代1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八中。

2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1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2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3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④ 吴晗:《朱元璋传》第251 页。

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

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6。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6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展而展随时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通敌当然是谋反了。史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1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放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衔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o)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耄不检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词连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遗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2“又旬日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而已。”3这时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无数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5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1。狱词锻炼完毕朱元璋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2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竟未怪之于罪。

6 徐祯卿:《翦胜野闻》。

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2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3 李贽:《续藏书》卷二。

④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5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1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2 《明史·李善长传》卷一二七。注:善长之死史有异辞《明太祖实录》、《国榷》、《续藏书》云自杀;《明史·太祖纪》、《罪惟录》云赐死;《明史·李善长传》云杀善长。第三节宋濂宋濂(131o—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有名的大儒以文学见长。朱元璋时以其博洽经史延置幕府备作顾问参与谋议。“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3深受太祖的信任太祖称赞他“学通今古性淳而朴实有古人之风”④。

出山辅政宋濂幼时体弱多病有时一连昏迷数日不醒家里人到处求医求神保佑好不容易才得长大成*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赢弱的孩子自小却天资聪敏领悟力高又勤奋好学六岁时已能吟诗赋词在乡里小有名气人呼之为“神童”。十五六岁时同里一位德高望重者张继之闻其善记诵曾对他亲加试验结果也感到这孩子天分非凡于是就向宋濂父亲建议将他送到有名望的老师那儿学习使将来有所成就。

宋濂先师从大学者刘梦吉学习儒家经书通“五经”后来又跟从著名理学家吴莱学习深得其蕴奥最后拜在大文章家柳贯、黄缙的名下。由于宋濂禀赋优异又刻苦学习所从的老师又多为饱学宿儒因此到元顺帝至正初年即以文章名闻海内了。

至正九年(1349)元朝征召宋濂为翰林院编修。是时入主中原八十多年的元朝却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日薄西山了。皇帝的昏庸奸臣的专权朝廷内部为权力而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官场上下贪污**已处处显示出颓败的气象。到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岂不是为这个没落的皇朝去殉葬。宋濂断然以“亲老”为理由坚辞翰林编修不就隐居到龙门山去读书写作。他在龙门山一呆就是十年。十年的隐居生涯并没有泯灭他报效国家的信念也没有使他忘却外面的世界。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天下形势的展社会的每一动荡都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变革的时代。十年的著述立说使他积淀了深厚的学识和底蕴足以面对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去施展自己的经世之才。

就在这时朱元璋在浙东的展引起了他的注意。至正十六年(1356)

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当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建立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机构以此作为向外展的基地。为了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朱元璋率先派兵攻占了浙东地区雄心勃勃地拓展势力。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对文人也特别留意。他每到一地都礼贤下士对应聘儒士妥善地给予安排和任用因才授职用其所长使他们挥自己的才能。不管朱元璋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毕竟由于文人的大量涌入给朱元璋的队伍增添了活力使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而且由于朱元璋的做法也使这些文人在对元朝统治者失望之余看到了希望。宋濂对朱元璋的行为感到满意。

3 《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④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十九《翰林学士宋濂行实》。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兵克婺州(今浙江金华)。婺州在两百多年前曾是理学中心“婺学”大师吕祖谦在此倡导经史致用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在浙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到元朝末年斯风尚存浙东出了许多著名学者。宋濂就是当时有名的文人。朱元璋早闻其名此时经胡大海推荐马上派使者樊观携书信、重金去龙门山邀请宋濂出山建功立业。宋濂遂幡然应召被授予郡学五经师。次年三月由于李善长的推荐他又与刘基、章溢、叶琛一道被召至应天。初到应天宋濂就向朱元璋提出“不嗜杀人”的建议受到朱元璋的称赞并被命为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五经”寻改起居注。这是宋濂出山辅政之始。

宠遇优渥宋濂从至正十八年(1358)出山到洪武十年(1377)致仕前后十九年。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宋濂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行赢得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并一直“恒恃左右备顾问”1。

宋濂是一个饱学之儒长期受儒学熏陶精通经史深谙世之兴衰的道理他期望能以儒家的统治思想去影响朱元璋。

一次朱元璋召请他讲解《春秋左氏传》他就乘势进言道:“《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朱元璋在作战的时候喜欢黄石公《三略》等兵家书籍宋濂就进言不应只看兵书而忽略了统治者所必须学习的“《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明朝建立后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也经常和他一起研讨帝王之学探究治国的策略。太祖曾经问他帝王之学里哪一本书最重要他举出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太祖就命人大书揭示在宫殿的两庑壁上。除自己观览外当诸大臣会集时还命宋濂讲解分析。宋濂就乘此时进言“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倡言人君要以身作则应用礼义治理民心用教育引导人民而不该只用刑罚的办法。

宋濂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深深地影响着太祖。虽然明初朱元璋对文人的举措反复无常他的“文字狱”亦展到令人指的地步但也有不少史料可以证明太祖“好儒”的做法这或许与宋濂的影响不无关系。因此太祖每与群臣言及皆称其“淳谨君子辅导有方”1。

宋濂辅导太子朱标先后十余年一言一行教太子遵守礼法导他走上正道。每当他和太子讲解学业谈到政教及前代兴亡事情太子的意见他认为是对的就说“应该如此”若是不对他便说“不该如此”绝不投太子所好或作模棱两可的答复。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返乡省亲太祖和太子给他许多赏赐。他上书道谢并在信中继续勉励太子要以“孝、友、恭、敬、进德、修业”为努力目标“毋怠惰、毋骄纵”。朱元璋看到这封信非常高兴把太子找来亲自为他详细说明信中的内容。又写信褒奖宋濂还叫太子回信以示感谢。

宋濂的尽心辅佐赢得朱元璋和太子的信任更以其忠厚诚谨得以久1 《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1 《国朝列卿记》卷十九。

居庙堂之上。

宋濂久居宫禁严格约束自己对朝中诸事绝不向外人道及。为了能时刻自我警醒和约束他还在自己的住室中写了“温树”两个大字每当有人问起朝内之事他就指着这两个字作为回答。“温树”的典故原来是汉成帝时孔光的故事。时孔光官至御史大夫谨慎守法度对家人亦绝口不言朝中政事家人或问宫内温室1树皆何木孔光也嘿然不应。宋濂用这两个字其用意不言自明。但宋濂对太祖却很坦荡虽家事苟有问亦一一道之。有一次宋濂和朋友在家中喝酒太祖秘密派人侦察。第二天太祖问宋濂说:你昨天喝酒没有?跟谁一起喝?用些什么菜肴?宋濂都据实回答太祖很高兴笑着说:一点都不错你果然没有骗我。太祖想让他参预朝政他推辞说:“臣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待罪禁林足矣!”因此太祖对他益厚。每次在便殿朝见都要设座命茶。早晨则叫他陪同进膳下朝后也常反复咨询直到夜半才散。有一次太祖跟他开玩笑宋濂不善喝酒太祖强要他喝只喝下三杯酒去宋濂就摇摇晃晃了太祖看他行不成步的样子高兴得哈哈大笑。然后太祖亲御翰墨赋《楚辞》一章以为赏赐并命侍臣咸赋《醉学士歌》还说:“俾后世知朕君臣同乐若此也。”太祖又曾亲手调甘露汤给宋濂喝并说:“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命太子朱标选良马赐宋濂还亲自写了一《白马歌》以示宠耀。

宋濂终于以诚信获得了太祖的好感但他更以自己高尚的品行赢得了太祖的信赖。他长期侍从内廷但从不说别人的坏话。有一次朱元璋询问群臣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正直的大臣对其他人则一言不。太祖问他他就说:我说他好是因为他和我是朋友我了解他才说他好;那些和我没交往过的人我不知道他好坏就无法说了。还有一次主事茹太素上了封万言书太祖看了十分生气便征求廷臣的意见。有的廷臣迎合太祖的意旨说:“这书不敬!”“这书诽谤!”“这书不合法度!”独独问到宋濂时宋濂说:他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既然广开言路怎么又要深责臣子!过了一会儿太祖仔细看完上书觉得很有些可供采纳实行的地方就召集那些廷臣斥责一顿并说:“向非景濂几不误罪言者。”太祖常在朝廷上说:古人最高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宋景濂事我十九年未曾讲过一句谎话未曾批评过一个人的短处宠辱不惊始终若一他不只是个君子可以说是贤人了。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为了褒奖宋濂的功劳特封他的次子宋濂为中书舍人长子宋瓒之子即长孙宋慎为礼仪序班并对他们多方教诫。朱元璋笑着告诉宋濂说:“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洪武十年(1377)宋濂以老病乞归朱元璋赐他《御制文集》一部及绮帛若干皇太子赠衣三袭。太祖对宋濂说:“朕最慎于赉予嘉卿忠诚可贯金石故以是赐。”宋濂此时六十八岁太祖还说:“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太祖还亲自写诗为他饯行“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表达了太祖对宋濂的恋恋别意。宋濂致仕后太祖为了表示对宋濂的恩宠还给他的祖父、父亲赠官赠官的封词都是太祖亲自书写的。

宋濂走后朱元璋不时在朝廷问起宋濂的情况。几个月后宋濂也回朝拜见了太祖。太祖在端门接见了他久别重逢两人都高兴万分。太祖亲命1 温室:汉代宫殿名汉代长乐宫、未央宫均有此殿。

仪曹诸官将醇酒、精膳以及其他物品送到宋濂的寓邸。太祖每日游观宫阙盘旋禁御都邀上宋濂两人还像从前一样宋濂陪太祖在便殿进膳太祖向宋濂咨询国事日晚始散其恩礼之优群臣莫敢奢望太祖也常赞叹说:“纯臣哉尔濂!”宋濂这次来朝一共逗留两个多月到这年年底才离开。开国文臣之宋濂一生读书很多文章也写得好当时的人都以能得到他的文字为荣。相传刘基曾对太祖评论当代文章时说天下文章以宋濂为第一自己不过居第二。

宋濂一生著作甚丰后人将其编为《宋学士全集》75 卷其中包括《銮坡集》2o 卷《翰苑集》2o 卷《芝园集》3o 卷《朝京稿》5 卷。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方面诗文不多仅《列朝诗集》收其诗六十一。他的散文宗法唐宋“醇深演迤”1辞采雅丽《四库总目》评其文曰:“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然而由于他长期受正统儒学影响较深故其文又不免“醇正有余恣肆不足”。不过他散文中的传记很有特色既汲取了古代传记文学的精华又有自己的创造褒贬人物寓于叙述之中很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凝传》、《胡长儒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都是其传记中的名篇。

宋濂在朝十九年长期供奉翰苑以文才为明皇朝所用。明初有关在朝郊庙、山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的仪节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言辞都是委由宋濂执笔所以他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在宋濂负责主持下明初编写了几部书籍。

洪武二年(1369)初宋濂刚从家省亲回来不久朱元璋就下令修《元史》以宋濂为总裁官。官修史书的做法始于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渐成惯例历代新皇朝对编写前朝史都很重视。明朝刚一鼎建修史的重任就落在宋濂身上。宋濂果不负众望从这年二月开始到八月即完成除元顺帝以外《元史》一百五十九卷第二年又只用六个月时间继续修完《元史》顺帝部分五十三卷在他主持下整个《元史》的编纂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宋濂主持编修的《元史》在今天看来由于匆促成书许多史料未加考核订正书中舛误不少而且编次也不免混乱芜杂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书这恐怕在“二十四史”中所仅见而且整部书的编写“凡举例一仰于濂。濂通练故事笔其纲领及传记之大者同列敛手而已。..书成濂之功居多。”1并因此获得了“太史公”的称誉。

洪武六年(1373)宋濂升为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这一年他负责编纂了几部书。先是奉命编写《辨奸录》此书主要搜集历代奸臣故事而成同年七月成书刊行。其次他负责了《大明日历》和《皇明宝训》的编纂。《大明日历》共一百卷洪武六年九月着手七年五月纂成。自起兵至洪武六年底历年史实逐日记载是一部明朝开国史。据宋濂说太祖过前代皇帝的方面有六:“一曰一统内外;二曰得国之正;三曰治政诘戎群仰成算;四曰敬天勤民;五曰家法之严;六曰兵政有统。”书成后又根据1 《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1 焦竑:《玉堂丛语》卷四《纂述》。

宋濂建议仿唐朝《贞观政要》体例缩编为《宝训》五卷公开刊行。据史载宋濂“德重而不居位显而弥恭既司制作之柄造门求文之士先后相继”1。宋濂以自己的文才享有盛名不仅在国内而且还流传到外国。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两倍的价钱购买他的文集可见宋濂的影响之大。

宦海浮沉宋濂在朝十九年虽然受到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但官位却一直浮浮沉沉最高官阶只不过是正五品。

洪武二年(1369)八月他因修成《元史》被授予翰林学士正五品官。然而到次年八月因失朝而被降为正七品的编修。洪武四年(1371)调升为国子监司业是正六品可不久却又因奉命考据祭祀孔子的典礼未能按时上奏又被贬为正七品的浙江安远县知县。一年后调为礼部主事。洪武五年(1372)改为詹事府赞善大夫是从六品仅升了半级。当时太祖留意文治征召张唯等几十个名士其中年少俊异的都授予编修并令在宫中文华堂学习这时宋濂即做了他们的老师。洪武六年(1373)宋濂由赞善大夫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是从五品一直到他离开朝廷官职都没有变化。从洪武二年的翰林学士到六年的侍讲学士当官好几年官阶反不如他刚步入官场时高。

宋濂在太祖身边多年对太祖可谓太了解了太祖的每一举措他都会知道其内含的用意。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鉴戒一生言行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此洪武六年(1373)太祖想让他参预朝政时他都婉言谢绝了结果反而赢得了太祖更多的信赖。

洪武十年(1377)宋濂以六十八岁的高龄告老回乡。离开朝廷那每时每刻都绷得很紧的心一下子放松了。他回到家乡后就在青萝山畔盖了间草屋闭门纂述布衣疏食无异贫士。空闲的时候他在浦江等地为人家作墓志铭诗文集的序、题跋、小传等等的应酬文字虽然终日也忙忙碌碌但却也优闲适在平民自有平民的乐趣他真准备着以这种杖履优游的生活方式度过他的晚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朱元璋称为“贤人”的人最后也未得善终。本来宋濂致仕后每年要入朝一次洪武十三年(138o)因身体欠佳太祖准允可不来朝。结果至期太祖忘记曾允准他不来朝见宋濂没来很不满意。太祖偷偷派人侦看见宋濂正和乡人饮酒作乐于是大怒要处死宋濂后因太后和太子解释事乃作罢。但不久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其孙宋慎被名列胡党子宋璲亦被牵连均处死。宋濂全家系狱朱元璋想连宋濂一起处死后经马皇后、皇太子力救才改为举家流放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宋濂以七十一岁衰病之躯千里跋涉于洪武十四年五月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途中终因老病而死1终年七十二岁。

宋濂死后知事叶以从将他葬在莲花山下永乐十一年(1413)蜀献王仰慕宋濂德业命孙恪将他移葬华阳城东。弘治九年(1496)四川巡抚马1 《国朝列卿记》卷十九。

1 一说是“自经而死”见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

俊请求复其官职春秋祭葬得到朝廷批准正德中2追谥文宪。

2 一说是成化中见《罪惟录》列传卷八中。

第四节胡惟庸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胡惟庸(?—138o)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和州始归附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尔后任宁国县主簿进知县。做宁国县令可以说是他起家的开始。当时太师李善长柄政胡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行贿于李善长从此青云直上先迁吉安通判;至正二十四年(1364)设湖广行省又擢为湖广佥事。朱元璋称吴王由于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升为太常寺卿。洪武建国后更是曲谨市宠几年后便位极人臣。洪武三年入中书省拜中书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汪广洋因“无所建白”出迁广东参政。从这时到同年七月“帝难其人久不置相”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独尊省事”数月七月代替汪广洋升为右丞相。洪武十年九月又迁左丞相汪广洋仍为右丞相。从洪武六年汪广洋第一次罢相后中书省的大权实际上由胡惟庸一人独揽到洪武十三年(138o)正月被杀为止任相达七年之久。

徐达、刘基对胡惟庸的人品极为鄙视徐达“深疾其奸”曾多次“从容言于帝”。为此胡惟庸一度想与徐达结好但徐达憎恶他的为人不予理睬。胡惟庸又变换手法企图贿赂徐家守门人福寿来加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徐达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向他问罪只是向朱元璋进言胡惟庸不够资格做丞相。洪武初年朱元璋曾与刘基论相当问到胡惟庸是否可为丞相时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并说天下何患无才只要明主全心全意地求访便可得到就目前的人选来看确实没有可以胜任的。但朱元璋并没有接受刘基的意见不久便擢胡惟庸为相刘基悲叹道:“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胡惟庸任相时淮西集团的政敌杨宪已经在洪武三年被诛胡惟庸独相数年。尽管汪广洋在洪武十年与他同居相位但汪为人“宽和自守居相位默默无可否”在中书省仅仅是“浮沉守位而已”因此除了皇帝以外在政治上胡惟庸感到唯一有些威胁的人便是刘基。由于刘基曾与朱元璋论相胡惟庸更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刘基也深感处境艰难隐居青田故里期间为了避祸每日“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即使韬迹如此还是防不胜防仍遭到胡惟庸的攻讦。刘基家乡附近有一个地方叫谈洋位于浙、闽交界处这里峰峦叠嶂常有贩运私盐的“不法”之人隐匿其间元末曾为方国珍所占据社会秩序一直较为混乱。刘基曾奏请朝廷在此处设立了巡检司以实行有效的控制。后来温、处之间生兵变当地官吏不敢上报刘基命长子刘琏直接上奏朱元璋没有经过中书省。这时胡惟庸刚刚以左丞掌省事他并没有忘记当初刘基议相一事于是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给刘基罗织罪名说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基要在此修墓百姓反对便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百姓假手朝廷以图不轨。朱元璋知道刘基精通象纬之学料事如神因此对此事半信半疑。虽然没有对他治罪但却夺了刘基的俸禄。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刘基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结局立即入京谢罪并暂且留住在京城不敢归乡。刘基很聪明他很清楚不主动赴京自责或者擅自归乡都有可能酿成杀身之祸。就这样在洪武八年大概朱元璋看看实在找不出什么借口来杀刘基加之刘基病卧在床只好遣使护归乡里。但在南京卧病之时胡惟庸曾派医生为刘基治病刘基饮过药后感到“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回归青田一个月后病情加重离开人世。后来到了洪武十三年正月中丞涂节告胡惟庸逆谋同时揭毒死刘基一事。

关于刘基被害一事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曾对刘基的次子这样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们)蛊了。”又说:“你休道父亲吃他每(们)蛊了他是有分晓的他每(们)便忌着他。若是那无分晓的呵他每(们)也不忌他。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在终不亏他的好名。”又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还说:“后来胡家结党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的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1根据洪武八年朝中政治斗争形势来分析胡惟庸毒死刘基极有可能。因为当时刘基正为“谈洋”一事入京谢罪且已被朱元璋革去岁禄处于朝不保夕之时随时有被杀的可能。朱元璋对刘基的冷落和怀疑胡惟庸怎能不知在这个时候置刘基于死地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胡、刘双方在政治上的强弱差异实在太过于悬殊。胡惟庸当时颇受朱元璋的宠信独掌中书省位极人臣正如后来朱元璋承认的那样“满朝都是党”。而刘基此时却像一只关在樊笼中的鸟。刘基死后他的长子刘琏也没有被胡惟庸放过。洪武十年刘琏出为江西参政朱元璋很器重他“常欲大用之”竟被胡惟庸的党羽逼得坠井而死。

明初这种残酷的政治倾轧与朱元璋推行的极端的君主**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基所遭受的排陷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在君权越来越趋于强化的情况下国家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更加保守、没落、腐朽的特点。独相数岁恩威震主胡惟庸的起家与李善长很有关系他出任丞相后又“以兄女妻其从子佑”这样两家又有了亲戚关系来往更为密切。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领袖位列勋臣第一虽然在洪武四年致仕但李家的权势很大。洪武九年朱元璋又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李家遂为帝亲。朱元璋曾有任杨宪为相的意图说:“杨宪可居相位。”杨宪也“数言李善长无大材”。胡惟庸为此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在以李善长为的淮西集团的倾轧下杨宪不久被处以极刑罪名是“劾汪广洋不公不法。李善长排陷大臣、放肆为奸”1。自杨宪被诛以后朱元璋“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在明初“无一日无过之人”的年代竟能“独相数岁”这对胡惟庸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说明他颇为朱元璋认可但这种认可并非是才干上的认可而是朱元璋推行高度集权的君主**统治所需要的认可。本来从人品、学识、才干上来说丞相这一职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刘基。朱元璋也曾对刘基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但这只是说说而已从明太祖欲将皇权强化到更高的程度来1 刘仲璟:《遇恩录》。

1 刘辰:《国初事迹》。

看刘基显然又是不合适的。

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的考虑显然是有一个展过程的是随着相权和君权的矛盾不断加剧而形成的。胡惟庸赢得了朱元璋的宠信骄恣渐露在朝中自然有恃无恐特别在刘基死后“益无所忌”。“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势炙手可热恩威震主对君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深感不安他不愿意出现的局面业已显露出来了他必须考虑政治体制的变革问题以防止大权旁落去掉中书省、废除丞相这一思想开始在头脑中酝酿。但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废除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机会。于是继争夺相权的激烈倾轧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更加残酷的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先进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洪武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悉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设布政使一员”另设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对六部和皇帝负责。这样中书省便失去了基础成了空架子丞相的权力也因此而被削弱。接着在洪武十一年三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上于是始疑胡惟庸”1。这两项大的政治举措非同小可丞相的实际行政权力差不多已经被削夺殆尽这对胡惟庸来说都是危险的信号。对这种杀机步步迫近的威胁胡惟庸不可能无动于衷对朱元璋嗜杀成性的残忍本性他是非常熟悉的。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铤而走险以胡惟庸的凶狡和他在政治上经营多年的政治基础他应该选择后者。因为相权与君权斗争的不断激化是双方面的对抗不可能有一方处于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状态否则双方不可能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这是事物变化展的一般规律。据说这时胡惟庸定远旧宅的井中忽生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又有人报胡家三代祖坟上夜间有火光烛天阿谀奉承之辈纷纷将这些说成是瑞兆。胡惟庸知道后“益喜自负有异谋矣”。他的家人因殴打关吏被人上奏朱元璋大怒杀了他的家人“切责丞相”胡惟庸也不谢罪。还因中书省办事违慢多次“诘问所由”2。诚意伯刘基的死因又被重新追究这都使胡惟庸极为恐惧。于是对其同党说:“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毋为人束手寂寂。”他暗中交结吉安侯6仲亨、平凉侯费聚以权势和利益相胁诱。6仲亨因在陕西擅自动用驿站的车马而被怒责命捕盗于代县。费聚奉命按抚苏州军民因贪恋酒色被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残部无功而返也受到朱元璋的切责。现在他们与胡惟庸密相往来常在胡家饮酒。胡惟庸对他们说:“我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胡惟庸把自己谋反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并让他们在外收集军马以为外应。又与御史陈宁在中书省“阅天下军马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曰:‘吾有用尔也。’”另外派明州卫指挥使林贤下海勾结日本人遣元故臣封续致书元嗣君脱忽思帖木儿以称臣为条件请求出兵为外援。

就在君相之间杀机隐隐的时候又接连生了几件事将双方的矛盾推向激化。

《明史》记胡惟庸的儿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1 夏燮:《明通鉴》卷六。

2 谈迁:《国榷》卷七。

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明史纪事本末》说:“乘马奔入挽辂中马死惟庸杀挽辂者。”而《国榷》则说是“误践人死”1这三个记载各不相同不管是自己坠死车下还是马死或者是误践人死我们不必考证但胡家草菅人命这一点是肯定的。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十分严厉“命偿其死”胡惟庸请求用金帛作为赔偿又遭到制止这就更使胡惟庸恐惧。于是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密谋起事暗中通知“四方及武臣从己者”。这时日本贡使私见胡惟庸双方商定日本以舟载精兵千人伪装进贡到时候与府中力士一起擒住朱元璋。如果不能得手就乘机掠夺一番泛海回日本。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胡惟庸不向皇帝报告有太监看到后奏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虽然胡惟庸和汪广洋向皇帝顿谢罪但事归咎于礼部礼部又将责任推给中书省朱元璋更加生气了把与此事有关的大臣一律囚禁下狱。

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胡惟庸毒死朱元璋认为汪广洋应该知道这件事问他有无此事汪广洋回答说没有朱元璋非常生气认为他结党朋欺贬他到海南。后又追怒他当年在中书省不揭杨宪的罪行当舟停太平时传命赐死。很明显下一步就该轮到胡惟庸了。事态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汪广洋被杀他的妾陈氏自愿从死陈氏是坐罪没籍官员陈知县的女儿朱元璋知道后更为震怒说坐罪没籍官员的妻女只配给功臣家当奴隶怎么可以做文臣的妻妾。于是命令法司进行一番勘查。结果胡惟庸及六部官员的堂属全部坐罪。杀戮已经到了胡惟庸的家中。

谋逆被诛太祖废相洪武十二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因害怕事情败露向朱元璋奏了他们的谋逆之事谪为中书省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亦以惟庸阴事告”。值此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时机终于到了他亲自审问结果以谋逆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夷三族尽诛其僚党”又因为涂节不早告“亦弃市”1。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胡惟庸诡称他家中的井中涌出醴泉邀请皇帝临幸。

御驾行至途中被宦官云奇拦住想告胡家正伏甲以待妄图弑君。但因为过度紧张而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十分气恼左右卫士几乎将云奇的手臂打断但他仍奋指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醒悟过来登皇城眺望果然见胡家“壮士裹甲伏屏间数匝”于是“亟调禁兵捕擒之”。

这种说法很富有戏剧性但却不合情理漏洞很多令人难以置信这里仅说几点理由。先从洪武十二年九月到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斗争已经愈演愈烈废除丞相已是势在必然仅仅在案之前数日杀汪广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君臣之间不是彼此无猜而是关系异常紧张怎么可能“邀帝临幸”而又竟然“帝许之”呢!其次朱元璋身为皇帝出行不可能如此草率随便凭他的雄猜多疑和丰富的经验“井出醴泉”之类的话岂能轻易相信在没有预先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应不会轻举妄1 谈迁:《国榷》卷七。

1 谈迁:《国榷》卷七。

动。再次洪武初年大明帝国刚刚建立不久政务繁多朱元璋“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哪有如此的闲情逸志。因此这种类似于说唱文学式的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胡惟庸谋反一案一般认为实据不足有些扑朔迷离。这也许是人们比较注意强调朱元璋嗜杀多疑和意欲废除丞相这一动机而相应地忽视了事物的另一方面即相权的抗争。从双方政治斗争的逻辑上分析应该说胡惟庸谋反的企图是可信的有其必然性。其实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并不算少王世贞就曾说:“史之纪兹事详矣。”完全为朱元璋所罗织似乎不可能。另外从胡惟庸、陈宁一伙的为人来看都具有十分残暴的本性。上边提到胡惟庸因儿子骑马而造成草菅人命一事即可见一斑。史载陈宁“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为此曾受到朱元璋的责怪但没有改正。他的儿子也多次劝谏陈宁大怒“捶之数百”竟将其子活活打死。“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这些人谋反弑君的胆量是有的。

胡惟庸被杀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洪武十八年有人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实为胡惟庸的同党。几年后李存义父子又词连李善长说胡惟庸曾数次指使李存义等人进说李善长胡本人也亲自往说并许诺事成后“当以淮西封地为王”李善长最后的态度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在十九年十月林贤通倭之事败露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俘获封绩被李善长隐匿起来二十三年五月封绩被捕这时李善长家奴卢仲谦告李善长与胡惟庸来往的情况而6仲亨家奴封帖本亦揭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的阴谋。

李善长的罪状是“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借口星变当移大臣赐太师李善长自缢诛其妻女弟侄全家七十多口。说李善长想谋反似乎过于牵强但是否知情而不报做“观望怀两端”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事实上他既不能告胡惟庸又不能支持胡惟庸两种后果都是危险的。

吉安侯6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6聚等皆同时坐罪胡党而死并且追坐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仍有靖宁侯叶升以胡党伏诛这时去案已有十二年之久。就连开国儒臣之太子师父宋濂也因其长孙坐胡惟庸党而几乎被杀在皇后、太子力救下才得幸免。浦江郑氏为三百年义门郑家在《宋史》、《元史》中皆有传。郑濂被告交通胡党兄弟六人争入狱。朱元璋说:“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于是免死。这两个例子充分反映出立案的证据不足说明朱元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滥杀方针。

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坐诛者三万余人株连蔓引十几年未靖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升六部尚书秩正二品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定制不置丞相“后嗣君不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寘之重典”1。

朱元璋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社会而以丞相为的1 夏燮:《明通鉴》卷七。

中书省这一行政权力机构造成了很多妨碍。他不让刘基当丞相就说明他根本就可以不必设丞相他认为相权可以造成对皇权的制约和威胁而胡惟庸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恰恰将朱元璋废相这一变革的时间提前了。通过对胡惟庸由受宠遇到谋逆伏诛过程的了解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初君主政治的黑暗。

第三章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胡大海都是明开国功臣常遇春、沐英、蓝玉等是开国功臣中相传为回回的人物。

第一节徐达投奔朱元璋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由于家境贫寒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长大以后身材魁梧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1。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听到消息毅然仗剑从军投奔到朱元璋部下开始了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这一年徐达等随朱元璋相继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阳泉保住达鲁花赤营寨攻下徐官仓寨朱元璋部声势大振。至正十四年五月徐达随朱元璋攻克全椒七月攻克滁州。至正十五年春正月驻在滁州的朱元璋部队因粮饷缺乏进攻和州(今安徽和县)以便筹集军粮。徐达率军先行与张天祜、汤和一道攻下和州徐达因攻打和州立下战功被擢升镇抚。

就在徐达被任命为镇抚之后不久起义军中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孙德崖因其部队缺粮来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队。郭子兴则因过去与孙德崖有矛盾知道这一消息后很生气亲自从滁州赶来和州训斥了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很担心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来报郭子兴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孙德崖部打了起来孙德崖已被郭子兴捉住扣在城里。朱元璋听到后大吃一惊想打马回城劝说郭子兴把孙德崖放走。孙德崖部下误以为这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把他五花大绑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其主帅报仇。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孙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请求替代朱元璋作为人质以平息这起事件。后经多方调解孙、朱都被对方释放这场危机才算平定下来。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称赞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攻占采石、太平、集庆不久郭子兴染病而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朱元璋感觉到仅仅据有和州难以实现他的雄图大略而要渡过长江向南展又苦于没有船只。正在徘徊犹豫之时巢湖水军头领赵普胜、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军归附。朱元璋大喜对徐达等说:“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1于是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派兵遣将部署作战方略:“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镇)大镇其备必固。牛渚1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1 《明太祖实录》卷三。

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中)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2徐达与诸将听命各自挥师进直抵牛渚矶。常遇春奉命为先锋先登上岸徐达等率军一拥而上。在经过一阵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之后元兵力不支溃败逃窜徐达等占领了牛渚、采石。沿江一带元兵望风而降。朱元璋被这次胜利所鼓舞便根据当时的形势及时提出继续进攻周围州县的计划他对徐达等将领说:“今举而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听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徐达等表示赞同。为坚定将士们前进的决心朱元璋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下令砍断渡船缆绳把船推到江中顺流漂下。众军士一见大惊朱元璋趁机说道:“成大事者不规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3士兵们只好听命。他们吃饱饭就从观渡(采石附近)向太平进经太平桥直抵城下。纵兵急攻守城元军抵御不住守将完者不花等弃城而逃元万户纳哈出等被俘。

翌年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攻集庆徐达奉命为先锋率水6军士并进。至江宁镇攻破陈兆先营垒陈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万六千余人。十月后再攻集庆大败元兵于蒋山(今南京钟山)。元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城接战被徐达等击败。朱军乘胜攻城冯国用率陈兆先部降兵奋勇先登终于攻破城门打进城内。福寿战死蛮子海牙逃奔张士诚水军元帅康茂才率军民五十余万降附。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在渡江攻拔采石、太平进攻集庆的战役中徐达作战勇敢功勋卓著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战将。

统兵东下占领应天后朱元璋有了根据地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但军事形势极为严峻:东边有元将定定扼守镇江;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又占据浙江西部部分地区。南面有元将八恩尔不花驻守徽州(今安徽歙县)右抹宜孙驻处州(今浙江丽水)石抹宜生驻婺州(今浙江金华)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天完徐寿辉则攻占了池州(今安徽贵池)。为了摆脱军事上的不利境况朱元璋在占领应天后于当月任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东下进攻东线门户镇江。

大军出之前朱元璋为了整顿军队纪律防止士兵进城后抢掠故意找徐达的错处扬言要按军法处治。暗地里让李善长当着众人的面苦苦求情才松绑并当面告诫说:“吾自起兵未尝妄杀。今汝等将兵往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无赦。”1全军肃然徐达等率军进攻镇江不到两天就打败镇守该城的元军杀其守将定定、段武。徐达率军从仁和门入城部队纪律严明号令整肃老百姓照常生活就像没打过仗一样因此很得老百姓的拥护。附近地方听到消息都翘盼望他们早日到来。

镇江一役徐达以战功升任统军元帅镇守其地。他兢兢业业克尽职2 《明太祖实录》卷三;《明史纪事本末》卷一。

3 《明太祖实录》卷三。

1 《明太祖实录》卷四;《明史纪事本末》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