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606

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展.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的和分散的状态.这种自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因此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愿望等等只不过是一种推想罢了.至于说秦始皇统一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展则更是令人难于信服.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岂不是说地主阶级已经进入自觉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从事创造历史的自由王国!很显然这种把秦始皇现代化的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究竟什么是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呢我们认为这只能从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

西周奴隶制时代土地所有权与分封制相联系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极占有而周天子拥有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所有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西周松散的统一的基础.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了也失去了土地最高所有者的资格诸侯以及卿大夫们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展的刺激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红了眼正像楚子反所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争夺之激烈竟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的地步.郑攻陈陈告郑于晋(晋为霸主)晋责问郑:‘何故侵小‘郑反驳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几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把晋问得无言答对.大国吞并小国就是这一运动最明显的结果.据历史记载齐灭掉三十五个小国及一些部落楚灭掉四十余国和一些部落晋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秦益国二十开地千里.诸侯对以周天子为轴心的统一来说是分裂割据而各诸侯国灭掉许多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是地区性的统一.春秋初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兼并和伴随着地主阶级夺权形成了七个大国大国中间还夹存着十几个小国.这些诸侯在他们所管辖的范围内不仅占有众多的土地而且对全部土地拥有最高支配权.诸侯们把多数的土地通过授田制分配给农民耕种;一部分分封给亲戚功臣形成封建的多极所有.还有一部分赏赐给功臣武卒这部分逐渐变成个人的私产.所以在当时的土地运转中诸侯(封建国家)处于枢纽的地位.土地和人民既是国君财政的渊薮又是用来进行政治活动调动臣民为自己所用的

资本.正如韩非所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夫陈善田利宅所以战士卒也.‘《管子》也有类似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三年而兵弱.‘土地既是财源又是换取臣民力量的交换物所以诸侯视地为宝‘地者人主所甚爱也‘.孟子也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对君主来说为臣的责任就是要‘尽力竭智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所以‘尊主广地强兵‘这三者就像连环套一样循环不已.战国时期犹如飞轮转动式的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的强者如果不把弱者吞并掉是决不罢休的.当时的君主及一些思想家和游说之士曾不断谈到统一问题用他们语言来说叫作‘霸王‘‘霸王之业‘‘帝‘‘一天下‘‘定于一‘‘天子‘‘兼天下‘‘尽亡天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为一‘等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着一个问题:各诸侯争为天下之主.诸侯们争吞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目的.

秦始皇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在这同样的轨道上都跑得快.顿弱说:‘皇帝即以天下恭养.‘战国末年其他说客们也都很明白秦‘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尉缭甚至在秦国也直言不讳地说:如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在统一以后秦始皇自己也说得很明白:‘**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些话同统一前别人对他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上的兼并运动决定着统一这在战国各国君主那里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而东方六国国王们统一的美梦却破灭了呢这仍然需要从秦内部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原因.我们认为秦能够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它能严格地按照军功爵和公爵进行赏罚是诸种因素的基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这正如荀卿所说:‘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地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习惯)之以庆赏(制裁)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

既然秦的封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经济运动的产物因此统一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特别是便于君主对农民的掠夺与压迫.在农民未联合起来以前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就愈有利于地主阶级宰割那些分散的个体的农民这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最本质的一般表现.

从我国历史上看封建统一所直接继承的历史条件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的封建割据与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二是在民族政权分立的基础上互相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三是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前王朝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之后由地主阶级再建的封建统一.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对统一后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是有直接影响的.秦的统一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这种统一所形成的过程一般地说没有削弱地主阶级的势力相反是在地主阶级势力竞争和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统一之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往往表现得更为残暴和肆无忌惮.秦统一后秦始皇所做所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政策的继续和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

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展.

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经济文化的展又表现在哪里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

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

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

‘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的工具.

‘使黔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

‘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随之李斯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

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现出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

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先分析一下‘坑儒‘是不是‘焚书‘的继续.从卢生侯生的议论看与‘焚书‘事件无关.相反他们是在焚书之后更加受到重用.秦始皇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接着便讲如何器重方术之士等等.事情是这样的乖戾受青睐的方土也起来批评秦始皇了!秦始皇火冒三丈勒令追查结果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一并拿来问罪很显然儒生是被株连受冤的.

其次就事件的性质而论卢生侯生等方士求仙药是荒唐的而他们不正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吗如果秦始皇能够翻然悔悟不再迷信鬼神杀了这些方土也算有些道理.然而他并没有迈出这一步.试问有权的迷信家杀掉无权的迷信家能算是革命家吗再则就其内容来讲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基本上是切中要害的没有言过其实的诬罔谩骂之语.而秦始皇却以‘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为借口搞了一场‘坑儒‘奇案.从社会效果看如果坑儒之后带来了文化的新展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这一粗暴行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以反复古为名走到了极端的文化**一怒之下又杀了那么多人这难道能称得起是革命吗

综上所述秦始皇所采取的某些政策措施就单项推论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却被另外一些政策措施所抵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起点不误落脚点却走到了起点的反面.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都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各个阶级阶层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能够进行起码的正常的生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悼文中说过:‘人们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想从事任何其他活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秦始皇恰恰从总体上无情地破坏了这样的基础.他的破坏来自两个方面:

先秦始皇好大喜功他越战后秦朝物资匮乏人丁稀疏的现实不惜动用大量民力财力进行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古长城如龙腾蛇伏绵延万里巍巍壮观.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仍为今天的人们所叹服.然而这却又是秦始皇不顾‘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谬‘的现实不顾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一意‘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的罪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呕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唐人杜牧的这篇名作《阿房宫赋》自然带有艺术的夸张.但为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动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那是司马迁清清楚楚写在《史记》中的.新近掘出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浩大的规模威武的气派也足证史记之不误杜牧之合理.始皇二十八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

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这驰道路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树以青松坦坦荡荡这在交通很不达的古代也算得上是空前的交通设施了.然而这又耗费了多少民力!另外‘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这又耗费多少的民力!还有戍五岭击匈奴又是百万之众.

不论上述这些工程活动的性质如何是它们的总和把人民淹没在大规模徭役兵役的苦海里.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朝代无论怎样用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或某项事业有什么伟大意义来为它辩解它也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刑罚之严使人没有伸屈之地真是跋前后动辄得咎.我们一触及秦代的历史材料成千上万的刑徒罪人便映眼而来.刑徙隐宫者黥者被谪者各种各样的‘罪人‘无处不有无时不见平均一二十人中就有一名罪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绝非虚言.整个秦王朝简直成了一个大囚场.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不可胜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范阳令这种人物的出现恰恰是秦始皇行苛法的必然结果.

就这样秦始皇统治下的秦王朝成了一个刀光剑影随时都可能身异处的恐怖世界这哪里还谈得上去贯彻推行那些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展的政策措施呢

宫廷的狂欢作乐遮盖不住挣扎在死亡线上千百万人民的呻吟;周青臣之流的颂扬遮盖不住众生的愤怒!面对着‘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景纵然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估计到秦末农民提出的‘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意义.

‘苦秦久矣‘这个‘久‘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黔安宁‘‘黔是富‘老百姓像生活在天堂里根本无苦苦只是到了秦二世时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

有一些好心的同志也觉得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劳大把这个‘苦‘字算到秦始皇的头上似乎感到有点与心不忍;如果把它从秦始皇账上一笔抹掉又感到是严重地歪曲历史于是乎就采取了一种轻重笔法把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农民之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到秦二世和赵高时期就尽量说重.这种好心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解释历史.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筈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的偏见我们暂且不论但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只能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苦久‘的大爆.

陈胜刘邦关于‘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提出能使我们从阶级斗争的总和中去认识秦始皇的统治去更深刻地分析秦始皇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意义.

我们这样来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是不是要全部否定呢当然不是.我们评价历史不仅要从当时历史的总和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从历史的总过程来考察.秦始皇的一些举动尽管使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失去了影响当时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因为秦始皇的某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客观过程的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之树所结的果实是不会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的.只要这种历史必然性还在起作用秦始皇的某些政策措施就会作为历史遗产而影响后世和启来者的头脑.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由于是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尽管被秦末农民起义及以后的农民起义多次打乱但封建统治者一旦得势总是千方百计把它恢复和健全起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文化交往的工具和经济文化展所要求所以这些措施便作为历史遗产为后来的人们所继承和应用.长城在以后民族斗争中作为防御工事还起过作用.戍五岭是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展中的重要的历史一环.当然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秦始皇的政策措施原生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基础上作为历史的因素起作用.

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

在以往的著述中几乎总是说秦的统一有利经济文化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等等.这种把统一说成是绝对好的观点是不符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统一总是同一定的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的统一比封建的战乱有可能为经济文化的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也可能为统治者胡作非为阻碍经济文化的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封建的统一同经济文化的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比扰扰嚷嚷的战国是个进步但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统得过死凭借极权强行搞了那么多违背历史展规律和越当时人民负担能力的活动反而窒息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展使广大农民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因此对统一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从英雄到孤家寡人

秦王朝从胜利到走向灭亡的历史也就是秦始皇从英雄转变成孤家寡人的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这种转变要从历史客观现实的变化和他本人品质的结合上来说明.

秦始皇是个幸远儿他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里我们先引几段当时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

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

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

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

大略.

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了统一的进程.

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战场上情况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灭掉韩赵魏燕之后想一口吞下楚国这块肥肉召集满朝文武计议灭楚大计.他认为王翦所说灭楚需要六十万人的主张是人老怯敌之论而轻信了那位年轻后生李信自吹自擂的话让李信只带着二十万人去打楚国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之后秦始皇亲躬王翦乡里请老将出征并答应王翦提出的全部条件.在这两强决战的关键时刻秦始皇信任部将压倒了猜忌全力以赴的决心取代了侥幸取胜的心理毅然倾全秦之兵交由王翦指挥进行了这场非胜即亡的战争.老实说没有气吞海内的气概是不敢作出这种决断的.

第四善于用人博采众议从谏如流落落大方.在统一期间秦始皇身上这种杰出人物的品质表现得相当突出他之对李斯尉缭姚贾等人的态度就是明证.

李斯到秦国为秦始皇所赏识拜为客卿的时候正遇上韩国派郑国到秦国搞间谍活动案被觉秦始皇听从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驱逐包括李斯在内的全部‘诸侯人来事秦者‘.对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以秦国历史展的事实批评了秦始皇准备实行的锁国政策.这时秦始皇能以理智代替感情毅然决然除去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

尉缭在与秦始皇交谈之后辱骂过秦始皇说:‘秦王为人隆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可是秦始皇依然觉得尉缭是一个人材在当时的形势下尉缭的计策对于秦国之必要如同一个人对于衣服和食物那样不可缺少所以秦始皇不但没有因此而恼怒反而拜他为国尉委以重任.

总之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始皇能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朝廷上亦能允许大臣们对问题进行反复议论达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最高峰.

但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情况开始生变化战争的胜利统一的成功至高无上的皇权使他陶醉了迅从英雄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向孤家寡人的境地涌去.

在新的形势下秦始皇对防止六国贵族死灰复燃倒是颇有警觉性.但是形势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刚刚脱离战国之苦的人民嗷嗷待哺极需休养生息这一点秦始皇非但没有觉察到反而是作了完全相反的估计.他到处吹嘘‘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用这种虚伪的文字来掩盖男离田亩红女赴戍的惨景.在秦始皇看来他已泽及牛马何况人乎人民的一切都是他给予的所以他也就有权向人民索取一切不给就是负恩负恩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横征暴敛与严刑苛法相佐形成了恶性循环.人民对他所抱的一切希望都统统破灭了秦始皇的存在完全成了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对立物.

在皇权神圣的封建时代王本来就是群而独立称孤道寡的.秦始皇做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然就更加神气和威风.有一帮大臣不断制造神化秦始皇的舆论这点只要看看议帝号那场戏和刻石上的肉麻的颂词就一目了然了.而秦始皇本人也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恭维.当然造成这样一个绝对权威对统治人民是有用的但对统治集团来讲并不总是一件好事情.战国时期那种君臣相对性消失了秦始皇在一片神化声浪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当年允许臣下亢礼的风度深听异见的作风完全消失了再也听不进不同意见更容不得批评.李斯曾建议他勿攻匈奴他拒不采纳.‘坑儒‘之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对他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未集诸生皆颂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苏的劝告根本无顶撞无冒犯之词而秦始皇却勃然大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实际上就是施以流放罪.《吕氏春秋·骄恣篇》在总结亡国经验时指出:‘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雍塞.‘秦始皇晚年不正是这样一位把秦国推到亡国边缘的君主吗

问题还不止如此.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始皇二十八年他东巡琅邪齐人徐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上面住着仙人.秦始皇居然信以为真派徐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碣石又派燕人卢生寻找仙子羡门高誓.茫茫天穹仙人何在就在这一年秦始皇觉得即使求得仙人自己毕竟还不是仙人于是‘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他要亲自尝一尝不食人间烟火做一个仙人的滋味了.不久燕人卢生入海回来献上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的图书胡诌了一通鬼神的事.仙迷心窍的秦始皇误认为‘亡秦‘的‘胡‘是胡人匈奴因而便大事进攻匈奴.更为可怜的是从此以后秦始皇对迷信占卜更加深信不疑.始皇三十六年生了一件所谓鬼神的事.秦始皇求人占卜‘卦得游徙吉‘于是他便迁北河榆中三万家翌年十月遵卦出游.这一年秦始皇再至琅邪方士徐根本没有找到神仙的影子十年光阴不算短仙人未得耗资巨万秦始皇应该清醒了.可是他却继续执迷不悟被徐编造的另一套神话所欺骗.

秦始皇晚年疑神疑鬼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结果自我禁锢与世隔绝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韩非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秦始皇又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始皇三十五年卢生求仙人不得对秦始皇胡编了一套谎言说什么‘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大约是方士们摸透了秦始皇贵独的心理所以就步步紧逼结果在秦始皇身上神仙学和法家‘贵独‘达到了高度结合.他自称‘真人‘连‘朕‘也不称了.命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李斯车骑甚众大有自惭形秽之感.有人将此告诉了李斯李斯便减少了随从人马.秦始皇大怒认为是犯了他的禁忌把在场的人全部杀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迹了.韩非主张‘贞信之士不盈于十‘秦始皇到了晚年所相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始皇三十七年十月最后一次出游重要的随从人员也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出游不似深居皇宫该是君臣朝夕相处然而秦始皇病死沙丘除了上面那几个人以外其余群臣竟然一无所知.可见即便在出巡的情况下能接近秦始皇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历史事实表明君主越是神秘权力越是集中这个君主就越是容易被人愚弄和操纵他的权力也就越是容易被奸臣所篡夺.《吕氏春秋·君守篇》在评述奸臣的产生时指出:‘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之者也.‘奸臣一类人物任何时候都有这样的毒蘑菇能否冒出来关键是‘人主所为‘.赵高这个毒蘑菇应该说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

四法家与秦胜秦亡的关系

秦始皇是终生信奉法家的统一后尽管他还崇尚五德终始说与神学迷信可是这两种理论在秦始皇那里都巧妙地成了尊法的一种补充.五德终始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行苛法的合理性秦为水德水德主阴阴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残酷的刑罚.神仙迷信同法家的‘贵独‘相衔接更加神化了皇权.秦始皇对儒家总起来说不感兴趣但对其中的封禅说把皇帝和上帝联系在一起他还是感到津津有味的.他是第一个搞封禅的帝王.

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秦亡同法家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曾有人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此说被定为大禁他们规定秦只能亡于儒.可是谁都知道儒家在秦朝连个合法的地位都没保住又何谈秦亡于儒呢此说纯粹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搞影射的产物.

关于秦亡于尊法黜儒最早是由6贾的《新语》特别是贾谊的鸿篇《过秦论》中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人们陈陈相因在封建社会几乎成为定论对今天的史学界也有相当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像秦朝灭亡这样重大历史事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思想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经济条件中去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亡于法的提法也是不对的.至于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则包含着很大的扬儒抑法的成分在内当然错误更多.但是一种思想特别是把它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思想的时候对加快或者迟缓社会展的度和王朝存在的长短是有重大作用的.秦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农民起义推翻的.但秦朝何以亡这同秦始皇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有重大关系.

为什么帮助秦始皇取得胜利的法家思想又迅地把他引向失败我们可以从统一前后历史条件变化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法家是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和耕战的.在统一之后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十分明显是他争取实现统一政策的继续和展.例如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这个问题上他讲得很清楚:‘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征匈奴戍五岭从本质与主流上看应该说是他兼并六国政策的继续.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与除灭六国有明显的不同.六国均属富饶之地对六国用兵虽然花去许多许多军资但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获得不可胜数的战利品.但征匈奴与戍五岭非但不能以战养战反而蚀了不少老本.这一点李斯当时就指出过.汉初晁错批评秦始皇‘贪戾而欲广大‘‘功未立而天下乱‘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后主父偃严安等又详论了得不偿失引起天下大叛的经验教训.

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法家的主张本来就很成问题.他只讲君不讲臣主张主尊臣卑把君臣关系完全对立起来.韩非就**裸地宣称:‘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又说:‘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还说:‘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一句话‘上法而不上贤‘.在统一之前由于形势所迫秦始皇采取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态度可是在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死死按照韩非这些主张行事了.侯生卢生说的‘丞相诸大臣皆多成事倚办于上‘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不察民情不知实底不听异见闭目塞听完全陷入了昏昏然蒙蒙然的状态;然而他又要说一不二这种有令无议的紧张局面大大削弱了秦朝进行统治的能力.

在处理君民关系上法家特别是韩非完全不理睬当时有关‘贵民‘‘爱民‘‘为民‘民水君舟等思想在他们看来民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君主役使.韩非公开讲:‘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在统一之前由于秦与六国相争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又可以在同六国的交锋中做到以战养战用‘良田大宅‘‘爵禄‘等实际利益来‘易民死命‘.但统一之后这种条件基本上消失了.正如晁错所指出的‘秦之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而秦始皇要用民戍边用民大兴土木用民作奴隶总之要无偿地‘用其力‘.怎么办秦始皇还是那一套苛法在其前刀剑随其后法家的残酷性得到空前的挥.

本来如贾谊《过秦论》所说春秋以后‘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然而秦始皇却‘怀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我们仔细推敲贾谊的议论某些具体情节或许不当但从总体上讲实在是一番入木三分的总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不但不改弦更张而是变本加厉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显赫一时的秦王朝随之崩溃了.

‘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说什么秦亡于儒企图为秦始皇的罪恶辩护那是徒劳的.

秦始皇依靠法家所取得的胜利决不能代替地依靠法家的所犯下的罪恶!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怎样在复杂的矛盾变化中陈述他的功过是非是我们远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复杂对他的评价历来差距悬殊甚至大相径庭其中蕴含的理论分歧也较多.再加上‘四人帮‘借吹捧秦始皇宣扬封建**主义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对秦始皇进行再评价对促进历史研究批判封建**主义都是有意义的.

附言:

我在1973年底写过一篇《论秦始皇》当时遭禁后来刊登在《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第5期上.这次我同王连升同志合写的本文许多观点有变化这可作为自我批判吧.

刘泽华附笔1979年1月

(原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本文与王连升合写.

《左传》成公十二年.

《左传》昭公元年.

《左传》襄公二五年.

《荀子·仲尼》.

《吕氏春秋·直谏》.

《吕氏春秋·贵直》.

《史记·李斯列传》.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诡使》.

《管子·八观》.

《战国策·秦策三》.

《孟子·尽心下》.

《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赵策二》.

《荀子·王制》.

《战略策·秦策四》.

《战国策·魏策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荀子·议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参阅顾颉刚:《秦汉的方土与儒生》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汉书·贾山传》.

《汉书·贾山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罪犯仅见于史籍的不下一百多万.秦朝人口估算约二千万左右所以不到二十人就有一名罪犯.

《史记·张耳列传》.

《汉书·主父偃传》.

《汉书·严安传》.

《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策·韩策三》.

《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策·齐策六》.

《战国策·秦策四》.

《战国策·秦策四》.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上引文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备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八说》.

《韩非子·忠孝》.

《韩非子·六反》.

《汉书·晁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