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派古筝艺技法说起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33

摘要:通常被人们称为“浙派”的古筝流派实际上是泛指历史上流传于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的筝艺。分析浙派筝艺的技法或许能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得到某些启示。

关键词:浙派古筝;演奏技法被人们通常称为浙派古筝的流派实际上是泛指历史上流传于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的筝艺又称杭筝武林筝它是吴越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也是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本文拟从分析浙派筝艺的技法入手或许能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得到某些启示。

一、从《战台风》谈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筝曲《战台风》以既能弹出人与自然搏斗时众志成城的场景弘扬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又能表现雨过天晴的优美清新揭示人与自然最终和谐的追求从而获得以富有“时代性”和技术创新见长的肯定。这一时期为全国古筝各流派所推崇和盛传。尤其是用左手拇指、食指捻压弦右手摇指的扣摇手法模拟的风声自如地把快点弹与扫摇手法中强有力的节奏进行了连接使听众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成功地表现了台风到来人们奋战时紧张激烈的场面震撼肺腑激动人心!同时把浙派筝艺的技法推向新的阶段在曲目创新上形成一个飞跃。由于传统技法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为古筝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融入了现代气息。

水有源树有根当我们赞赏王昌元创作筝曲《战台风》成功时自然要缅怀她的父亲王巽之这位天才的浙派传人。五十年代末王巽之先生与他人合作就将古筝改良为二十一弦筝有了较大的共鸣箱创制了尼龙弦使古筝具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1956年王巽之先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学工作后以他为主协同一批当时的学生对浙派筝曲的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他善于吸收勇于创新许多新的技法被使用于乐曲中使之逐渐成熟而成为流派特色。在六十年代他与6修棠先生合作的《林冲夜奔》就有了许多技法上的创新。此曲一开始左手食指下型大指上型的刮奏与低音区和弦配合加上左手连接三下的点音技法为林冲遭迫害出奔时百感交集的情景拉开了序幕紧接由昆曲旋律为主线的大段长摇技法与左手揉吟按滑的配合充分表现出林冲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凄凉心绪特别是在左手按出级进的半音反复与右手长摇的配合对弹拨乐器古筝在点连成线的方面挥了突出的作用使听众感受到了昆曲唱腔中表现哭喊的生动形象以及林冲犹豫不决、恍惚矛盾的心态。由于长摇技法运用的成功为第三段《暴风雪》中表现人与暴风雪搏斗时的扫摇技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这段暴风雪的扫摇技法中他先用了反复记号和跨八度的音区交替以及双手轮流大刮奏最后加入右手长摇左手大按颤的配合为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表现展开了宽阔的空间仿佛那一刻林冲所绽放的生命活力的能量把整个大地都震撼了。这种摇指加左手传统技法的结合效果犹如撕裂灵魂的呐喊!最代表本质力量的律动也是最自然最真实地从内心爆出来的亮点.《林冲夜奔》这筝曲层次多变气势宏大情景交融个性鲜明感人至深。

二、专业教学中的科学训练:宋代诗人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诗哲理性很强作者意在申明一个辩证的道理:主体与客体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人是主体琴是客体只有主体(手指)作用于客体才能产生琴声。单单强调一个方面就像在手指上听音乐、让琴在匣中响是不可能的。这也说明了科学的技法训练是何等重要。俗语说:分寸是能力尺度是水平。七十至八十年代涌现的新人新作与高校设立古筝专业以及浙派筝艺技法教学的科学训练是分不开的。

浙派代表人物王巽之是层次较高的文化人他不以弹筝为生弹筝更多地是追求修养。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筝很富于创新精神。他带领和动学生们参与对浙派筝艺的曲谱和演奏技法进行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对《高山流水》、《月儿高》、《霸王卸甲》、《海青拿鹤》等乐曲进行研究由单一的乐思展到复杂的乐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在把握筝曲之魂的同时各自都有挥个人特点的演奏谱形成了竞相争鸣的景象。充分展示了与时代相结合与传统相衔接的千姿百态的艺术个性。从意境的表达、情操的陶冶、技法的灵活等各方面提倡创造性尽管演奏谱不尽相同却都各有自己的精彩。因而造就了一支既在传承关系之中又具有创造性的学科队伍。

另外如浙派的孙文妍老师她从六十年代开始就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古筝教学与研究。她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切入从乐曲以及技法的另辟蹊径考虑还是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要求都需要坚实的基本功来支撑。为了有助于学生对筝乐独特的美有细致的了解她在讲解浙派筝艺的技术难点时都力求认真分析尽力提供信息真髓循序渐进如细致讲解弹拨“点子”的训练要领;戴义甲的基本要求;力点循环线路;各类技巧的手指活动程序;气息与器乐演奏的关系;乐音力度与重量的关系及掌心与弦、弦与手臂的距离在分寸和尺度上如何掌握等等她总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因材施教以严谨的教学探索艺术表现的完美性。特别是借助于由点、线、面表现出来的筝艺技法对音乐达到整体的把握达到既自由运行又保持内在的平衡不同的织体层次形成山峦起伏、跌宕有致的生命运动的形态具有寓多样于统一的艺术效果。孙文妍老师也深深受益于其父琵琶演奏家孙裕德先生对琵琶和三弦、扬琴以至西洋乐器的演奏都进行了剖析取其精华。鼓励学生提高技法质量。她的代表性曲目《将军令》应该说是浙派筝艺演奏技法革新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曲一开始是右手密集的强有力的长摇旋律与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快四点技法的配合弹奏出古代将士威风凛凛的气势和雄壮有力的号角声。这种双手配合的独特效果在当时应该说是只有浙派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的。时至今日为了增强演奏时的指力控制采取这一种技法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在保持传统韵味的第二部分为了表现将军诙谐风趣足智多谋威武中不失文雅的风度在中指弹奏时加快按音和乐句尾音加重按音与第二乐句相连接使徐缓的旋律中委婉细腻轻盈中时有提神的亮点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这一部分篇幅不长但却给听众留下了传统的吟、揉、按、滑所形成的余音缭绕的深刻印象。从第三部分开始是技巧的大挥在这后三部分中将浙派的双手训练快四点、快点弹、点指、长摇、按弦、扫摇等等都运用得淋漓尽致。此曲的度必须适应“行进”和“激战”内容的要求是一路加快的开始是一分种8o个四分音符最后达到每分种16o个四分音符。演奏之难度可知。克服难关靠的就是严格而科学的基本训练。

令人欣喜的是古筝技法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走进二十一世纪的。就拿“摇指”这一技法来讲上世纪末长摇、短摇、扫摇、双摇等技法已经相当普及在2oo2年8月的南京中国国际古筝研讨会上我看到了三指、四指、甚至五个手指都可以摇指的表演摇指的技法还应用在双手同时进行右手能做到的左手通过训练也照样可以做到。与此同时其它一些技法如:快夹弹、快四点等目前也都在原有的指序中得到了扩展为新时代的演奏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技法与观念:新的技法是一种现象新技法在体现时代精神方面的确起到了巨大作用。可是难道时代性就表现在技法方面吗?透过现象我们需要探索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新技法得以成功?

艺术作品传递的是人的信息按照信息论美学的解释其中是由语义学信息和美学信息这两个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的部分组成的。我们把语义学信息理解为形象思维的语言这意味着艺术作品在“说话”。美学信息也就是信息的形式美这意味着艺术语言中包含着形式美的创造。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究竟传达了什么信息呢?说话的人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中的历史的人他必然是传达着关于他与世界的关系的信息。其中包括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的生存状态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依照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时间性”的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来不曾分开。过去即“曾在”正是历史即“曾在”造就了现在过去就积淀在现在之中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就是由过去的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现在中包含了未来的可能性未来可能如何就是包含于现在之中的“能在”。他标志着主体对于未来的策划和向往。观念必然要表现在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上。从这些艺术的创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些作者对于今天的时代精神的理解——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图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高瞻远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中华民族经历了备受屈辱的一百年。对于这一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有人怪孔夫子奇怪的是孔子在全世界受到尊重而唯独在自己家中受到责难。咒骂自己的祖宗的极端表现是有人说中国人该换人种了否则是没有希望的。这些奇谈怪论究竟只是一些病态的畸形的心理绝不代表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是有志气的一百年受列强压迫没有灭亡没有折断民族的脊梁反而有了今天的神舟上天!爱国的中国人有着同样的志气。中华民族的音乐必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有志气的音乐家身上看到的正是这种精神。当然仅有一种良好的愿望未必就能成功。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话是富有启示意义的。“有二十分见识便能成就得十分才”;“有二十分见识便能得十分胆”;“盖才胆实由识而济故天下唯识为难。有其识则虽四五分才与胆皆可建立而成事也。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胆者人因胆而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焚书杂述》)前辈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的见识和胆略!

见识先就表现在如何看待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方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没有用了者有之。认为传统好得不得了不可逾越者也有之。但是盲目自卑和夜郎自大都不是真正的见识而且二者都忘记了当代艺术家自己的责任。传统需要展而展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为创新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文化历史的传承关系在我们可以在前人停下来的地方继续前进。我们的起点就在前人已经到达了的地方这对于我们来说恰恰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前提。有没有这个前提是大不相同的。古筝艺术的进步头一条就是由于继承了传统。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筝艺传统没有整理和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完成的必要的任务。在继承的基础上展与创新这就是前辈艺术家走过的路。

艺术是永恒的创造尽管它是第二性的东西。我们的客观存在的时代才是第一性的东西。正是这一唯物主义的观念使我们懂得我们生为当代的中国筝人就应当创造出无愧于今天的中国的新的筝艺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为后代留下一份我们的棉薄之力。这就是前辈艺术家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