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170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的含义

说实际对于旨在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后的繁文缛节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非但无法接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抛弃。自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后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根本改变礼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

古代礼仪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厦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今天我们提倡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三、礼貌待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燕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顿”、“空”、“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1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2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髻等仪式。3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5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6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饭桌上的礼仪

董文申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

校园礼仪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公关礼仪

公关礼仪是人们从事公关活动的行为规范。由于公关礼仪是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现代礼仪因而它除了遵循人类共同应有的交往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礼仪的系统整体原则

礼仪是一个完整体系几千年来已经无所不包因而在对外交往和公关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整体性并注意采集信息应完整因为来宾或合作对象的性别、年龄、国籍、州籍、民族、宗教、信仰、职业都决定了他适应并喜好什么样的礼仪接待搞错一个环节都可能招来“1oo-1=o”的效果。

(二)公平对等原则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三)遵时守约原则

现代社会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再正当的理由失约后也应道谦。

(四)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原则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进门见礼出门问忌”这些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外交往中不懂外国禁忌不懂不同民族的禁忌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

(五)和谐适度原则

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处理。

(六)外事礼宾顺序原则

(七)女士优先原则

“Ladiesfirst”(女士优先)是西方的一项体现教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绅士风度与骑士风度的体现。虽然男女平等了但在涉外时这一点是万不可忽视的。

(八)差异性原则

外国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族与我国不同因而在交往中不仅语言不同而且在意识形态的许多方面都会生歧义因而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

各国社交礼仪常识

美国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以对待。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认为与对方握手的次数是多多易善。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小姐”或“夫人”相称。

巴西

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埃及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南亚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