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登尼山
作者:李亦风      更新:2019-09-04 05:11      字数:4656

开课了,第一项就是教我们孔门礼仪,有一个专门的礼仪老师,开口就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孔门弟子了,是国学24班的同学,入门第一课便是向至圣先师行大礼。我想本人至今已历人世四、五十年了,从来无门无派的,潇洒快活,谁知老了老了还要入孔门。不过本人一向喜欢儒学,差不多就是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就差个仪式而已,这回山东之下,补上这个仪式也可以吧,于是欣然入门,诚心学礼。先面向孔子巨幅画像肃立,两腿自然张开,双手掌重叠,掌心向里,左手外右手内,四指并拢,拇指上竖,举过头顶,眼睛注视着手掌,然后做九十度的鞠躬,连作三揖。就算是正式拜师了。

然后就算放音乐,乐曲大气**,一条具有**特色的金色的巨龙在空中飞舞,歌词缓缓呈现,却是有名的《大同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听了几遍,又要大家跟着唱,说这是必唱必背内容。所以,我们几乎时时都在哼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接下来就是开班仪式,班主任讲话,她是个瘦瘦的中年女人,普通话很标准,说话也很好听,很客气,只是我喜欢坐后排,没看清楚她的长相,大抵是过得去的。然后由学员**讲话,这些当然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程序走完,开始听讲座。

第一个主讲的是杨院长,六十岁上下年纪,矮胖矮胖的,模样没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人不可貌相哦。听介绍他是很牛的,是国内研究孔学的第一流的专家,还曾和**书记合过影的哟,有他的专注《论语全解》的,讲起孔子及其《论语》来,果然是套一套的,但我刚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总觉着赫赫有名的杨院长在学术水平上不能与之比肩。第二个上场的是一个姓于的教授,他的介绍也是很牛的哦,不过我感到最牛的一点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头,一个六十几的老人,站着讲了近三个小时,不显疲劳之态。

但老实说,他们为了神化孔子,把孔子包装得完美无缺,总是难免有曲解论语,自护己短之嫌。比如他们解析孔子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就很明显地偏颇,说这里的“小人”是指年龄很小的人,指婴儿之类,说女子和小儿都挑食,不好养活。这真是扯得太远了吧!这里的“小人”明明就是个道德判断,就是与“君子”对举的那个“小人”,因为它的下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合起来,那个“养”字显然是“相处”的意思。唯有女子和小人难以相处,你和他们近亲很了,她们又失去了分寸,对你不够尊重(不逊),你离她们远(疏远)了呢,他们又会生出怨恨来,所以圣人感叹,真是难以相处啊!这是多么有哲理的话啊,也是夫子多么切身的体验啊,为什么要曲解呢,无非就是怕人们诟病孔夫子歧视女性,甚至有人恶毒地说,难道孔夫子不是女子生的吗?这些无知的质疑,管它作甚?这句话的光耀不是区区几个人能是掩藏住的,很多人都是会有体验的,何必要去辩解啊?孔子是圣人,并非完人,比如孔子见樊迟问他种菜的事,他不但不回答,还批评樊迟没出息,问那些下等人干的事。这就是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的表现,这就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糟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滥觞。这没什么好回避的。

倒是第二天,那个颜回后人颜炳罡教授讲孟子的,我觉得他讲的很好,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正气凛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的形象。他说孟子站在帝王师高度,俯视天下,说自己养就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一副舍我其谁的担当,教他的弟子“说大人则渺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真是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使我对孟子的印象焕然改观,心中的形象不再是个文绉绉的孟老夫子了。

当然,学习期间,更多的和更有意义的却全不在此,这些东西百度上几乎都能解决,何须要跑千里之远,去山东泗水。关键的是实地看看有关孔子的一切,触摸孔子的温度。这要从拜夫子洞和登尼山说起了。

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喜欢去四周转转,这次到尼山也一样。我第一天转的半径小,没见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不甘心,知道尼山这一带,一定有关于孔子名胜古迹的。果然就在一条马路边看到一个牌坊“尼山”,于是顺道走去,可惜走到古柏森森的地方,就是一道冰冷的铁门,给锁住了。一边叹息一边和同行得老师说,孔子这么有名,是世界文化名人,**文化的教父般的人物,他的圣迹尼山,怎么会如此冷清?还被一个大铁门锁住呢?当今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可以说方兴未艾,可是真正的孔子故居尼山,却是这样一幅景象,说来都没人敢信,这是不是现实版的“叶公好龙”呢?

好在,两天后,书院便组织我们去尼山了,当然就打开了铁门,进去之后先去瞻仰夫子洞。

起初不甚明了,夫子洞为何物?哦,一看石碑上的介绍明白了,原来是说这石碑旁小小的洞穴,原来却是生产孔子的地方,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武官,源出于商王室的子姓,也就是和商汤商纣王是同宗的,后来因祖先孔父嘉以官职为姓才姓了孔,辗转迁到了鲁国陬邑世代定居。当时鲁国的**据说就在山东济南一带。

当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妻生子,可惜连生了九个都是女儿,后娶妾生了一男都天生残疾,是个跛子,继承不了父业。有一天叔梁纥骑着骏马来到尼山附近转悠,不知怎的就看到颜氏女,二人就野合了。这一点史书的记载是很铁的,即使为圣人讳的太史公都不惜用了“野合”二字,要不是为圣人讳,也许就应该叫作“强奸”了,因为颜氏女小小年纪,叔梁纥是十个孩子的父亲了,年纪至少五十左右,二人的野合不会是一见钟情吧,否则野合后,至少也应该把小情人带回家去吧,在那个可以一夫多妻的古代,这是没有任何一点阻力的哦,可是他却没有,也许颜氏正怨恨他呢。颜氏自个恨恨的回了家,不久身孕明显,处于含羞和荣誉考虑,偷偷跑到尼山脚下的尼姑庵来,得到尼姑的同情和保护,十月怀胎满,只好偷偷的在庵下山洞里诞下孔子。还据说是尼姑给她接生的,至今那小小的石穴(说是洞不如说是穴更准确,按我们贵州人的说法就是岩阡。)里还存放一个铜盆,据说就是当年尼姑帮颜氏接生的用的,当然肯定不知换了多少个了,毕竟两千多年了,哪有那么个历千年而不坏的铜盆啊!何况这个故事本身也比较荒诞,**的佛教最早也要到东汉以后才出现,春秋早期哪来的尼姑庵啊?不过话也得说回来,传说嘛,哪能那么较真呢?这跟宗教一样越是荒诞才越需要信仰的,根本不需要科学验证。所以姑妄说之姑妄听之罢。

总之就这样出生了**的圣人孔子呢!还有更神奇的说法,就是孔子的**要生产时自个私自跑出来,在这个岩穴里生下孔子,便昏死过去,等到醒来,却见一只母虎正在用奶哺育孔子呢。颜母惊骇之余,顿然悟出此乃天意,此儿非凡品也。于是和母虎友好相处,直道孔子长大,被叔梁纥知道把母子二人接入府中。也许,孔母就是道教神仙群体中的尼山老母的原型罢!**人向来是造神有术的,不仅如此,还给颜母起了一个名字——颜徵在。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假名,虽然历代文人史官心照不宣沿袭而用,没有人愿意去挑明吗去破坏颜母的神圣。徵在,根本就不像是个名字,何况是个女性名字。徵在,谐音就是真在,无非是说孔子的**姓颜,是真正存在过的。在则,春秋时期的女子根本不读书,哪里来的学名呢?所以,疑点多多,也权作宗教般的信仰吧!故事里的事,说她是她就是不是也是啊!

我们第24期国学班一百多人,在夫子洞前整齐肃立,先行三个孔门大礼,然后是跟着录音合唱《大同歌》,然后是举办方的礼仪老师读祭文,正式祭孔,搞得有模有样的。最后的一个仪式是一一的进洞瞻仰诞圣遗迹。

然后,是集体登山,先在山腰参观真正的尼山书院。哦!这下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在尼山圣源书院学习,而不是到尼山书院呢?因为尼山书院,据说就是孔子当年读书和后来讲学的地方。现在已经是圣迹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起来了,只能在有关单位组织下有纪律有秩序的去瞻仰,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去那里搅扰的,所以那是神圣的,肃穆的。在那里的一个瞭望台,据说叫舞雩台,可以俯瞰沂河。哦,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论语·侍坐》里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地方,我好激动,也瞭望了一眼,可惜现在的沂河已经干涸,没有了当年的清波,不过在它的下游,流进曲阜的地方却还是波涛浩渺的,但在泗水这源头里,却是杂草覆盖的欲干未干的小溪流呢。

这书院里,也有一些小卖部,专卖孔门特色的东西。一个地方在搞捐赠,捐五十块可得孔子像章一枚,我大大方方的捐100,为我心中的圣人慷慨点又何妨?工作人员也有区别,说我捐100,于是就赠楷木的孔子像一枚,这楷木很特别很名贵的材料哦,就连它的读音都不读楷书的楷要读“皆”音的。我欣然受之,在我带动下不少人也捐了100元。

最多的是买用楠竹做的戒尺,上面刻有论语的章节,我也买了一条来做纪念,可惜带回六中后,被张利岳看上,说是借去用几天,可后来他说弄丢了,我就相信他弄丢了吧!呵呵!另外买画有孔子像和印有论语篇章的扇子的也很多,因为毕竟那是大热天,扇子实用吧,还可以扇着凉风学论语呢!同行的正安四中的刘昌松老师特意买一把送给我,我很感动啊,这么短暂几天的接触,他却以我为友。只是我却总喜欢固执地把他的名字写作刘苍松,认为这样有诗意些。

这里古柏森森,凉风习习,绿草萋萋,不忍离去。可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去登后面的尼山啊!所以不得不鼓起干劲,比拼登山之功。

起初不觉得,看着这个山也不高,还用人工修建了栈道。走起来很轻松,可是越走越陡,当然就越走越累,时间已久,体力难支。关键是山东的太阳特毒,时间已晚,靠近中午,就越来越厉害了,流汗,喘气,脱衣服,挽裤腿,也无济于事,还是很热,觉得拿在手里的任何东西都是负担,可是衣服不能扔了吧,矿泉水不能扔了吧,**友谊的扇子不能扔了吧!……随着山势的险峻,两边的植被越来越浅,也越来越少,甚至全是裸露的鹅卵石状光秃秃的石头,虽然人工栽种了柏树,也半死不活的在熏风中摇曳。

待爬到山上,体力都透支了,找准一个地方一屁股就坐了下来,虽然不动,可汗水却坚持不懈的流啊,固执的淌啊!偶尔一股风来,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啊,张开每一个毛孔尽情吸收。

这时看到不少的人走到半山腰就打退堂鼓了,好在我们正安的六个全都登山了山顶,于是感到很自豪,便建议合个影。在一阵欢笑声中,我们聚会尼山,踏千年之圣迹,瞻百代之儒宗,看齐鲁大地一片苍茫,想起孔子当年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来,突发奇想,这该不是孔子当年所说的“东山”吧!看着尼山脚下一片青葱的柏林,想着就是这片圣洁的土地养育了华夏的文化始祖孔子,不觉神往起来!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啊!虽然没有万仞之势,却令千古的大师名人拜倒在孔门之下。于是写下了以下的长短句:

尼山脚下柏森森,夫子一洞,文脉自此生。吸纳上古几千年,诞生儒学贯古今。

尼山极顶凉风清,眺望沂河,鲁地势纵横。莫道此山非万仞,且看众生拜孔门。

我即刻把它发在我的qq说说了,老友郭正勇见了,即兴回帖:

睿师夏日游尼山,夫子洞前晒一番。

记得他年有旧梦,归来诗意胜从前。

我亦即兴回复:

而今老大文思顿,只能打油记行程。

他年权当日记读,夕阳之下叙与君!

是的,等到我们都老去,退休了,坐在夕阳余晖下,细细回忆,慢慢叙来,那自是一种人生的诗意啊!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