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 迁都之争(下)
作者:贺兰拓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350

对于皇上的迁都,满朝文武大臣反对的理由,显然比前一天赵匡胤刚提出迁都时准备的充分许多。

京西南面转运使李符上表,历数洛阳的八大缺陷:第一是城市凋敝。大宋立国之前北方兵戈频繁,战火绵延不断,洛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当朝者或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战事一起目光就落在洛阳身上,如此久历战火的洛阳必定不如经过了后汉、后周和大宋三朝苦心经营的汴京繁华;第二是宫殿残缺。自后唐被后晋取代,之后的国度都是建立在汴京,如此洛阳的行宫在经历了战火和那些大将的破坏之后已经不适宜成为皇上的皇宫;第三是郊庙未修,大宋的宗庙在汴京,若是迁都就要在洛阳重新修建宗庙,而从汴京搬迁宗庙却是对先祖的不敬;第四是衙署未备。若是建都洛阳,则要重新修建宰相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和六部九卿等各个衙门的办事厅堂以及各郎官大臣的住所;第五是民众贫困。自郭威建立后周到柴荣执政,汴京经历了五代十国最太平的岁月,加上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对汴京的居民秋毫无犯,汴京的城市建设和百姓财富不仅没有损失反而经历了大宋建国的飞速发展,如今已不是刚刚恢复的洛阳可比;第六是军粮不足。洛阳水利不如汴京,各州县的粮草运输洛阳不如汴京便利。第七是营垒破败;第八交通不便。

然而皇上在看了奏章仍然坚持说道:“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长久之计当定都长安,我将都城西迁,为据山河之险,裁汰冗兵,依周、汉故事。统治天下。”

众大臣见皇上决心已下,劝谏已无动摇之可能,便纷纷望向晋王。赵光义见事已至此,自己若是再不出声阻拦,恐已成定局,便上前言道:“皇兄,臣弟亦是不赞成迁都。请皇兄听臣弟一言。臣弟之所以属意汴京,乃是因为汴京有优于洛阳之处。

第一乃是汴京交通漕运优势。自隋朝开通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由淮而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而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富饶的南方地区,朝廷对南方的依赖越发重要。故而开封能在北方诸多重镇中凸显而出在战乱中迅速崛起。开封水利交通纵横,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各州县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地蔡河。陆路更是四通八达。战果时便有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的美誉,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方势力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的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就是唐皇也不得不率大臣就食于洛阳。天下财富粮草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难,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

第二乃是政治地理优势。皇兄之所以迁都乃是因为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而汴京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但若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今我大宋国富兵强,汴京地位置却是最有利于控制中原。汴京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而且经过后周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如今我大宋正处于攻势而非守势,要进行一系列的统一战争,若是对南方仍处于割据状态的各方势力出兵,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而且从后勤保障上又可可节省民力财力,因此臣弟认为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

第三乃是汴京的城池优势。后唐之前。历代朝政建都都是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战火的频频爆发已经使得长安和洛阳城墙残破。而汴京自后汉始,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天下间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地缺憾。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拓宽道路,绿化环境,又允许临街开店,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到如今汴京的百姓户数已达百万,已经具备了帝都的风范。而洛阳则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当仁不让。

第四乃是请皇兄体谅众大臣和百姓的苦楚。我大宋建国,承赖皇兄领兵有方、英明仁慈才得以使得汴京的百姓生活稳定,而众大臣家眷宅院都在汴京。若是皇兄迁都洛阳,则劳民伤财,那些忠于我大宋的百姓和大臣们从汴京迁往洛阳肯定要承受巨大的痛楚,还望皇兄加以体谅。”

赵光义洋洋洒洒,其中对于长安洛阳汴京三地的优劣所言句句属实,更兼最后大仁大义地把百姓和众大臣牵连入内,好似皇上这样做乃是不顾天下百姓一样。

赵匡胤本就很是看重赵光义,虽然很是不满他在汴京的势力扩张,但是听了他的劝谏迁都的冲动倒也平复不少。

赵德昭见赵光义如此充分的准备,对赵普的佩服又增加几分。赵普不愧是跟随赵匡胤最久的臣下,对赵光义的熟悉丝毫不亚于赵光义自己。此时见皇上变得迟疑,便上前说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讲。”

“哦,昭竟然也对这件事情有异议吗?”赵德昭昨日并没有表露对迁都的任何建议,而今日发言的人都是反对迁都地,赵匡胤还以为赵德昭也是贪恋汴京的繁华反对他迁都呢。

“儿臣支持父皇迁都洛阳。”

赵德昭此言不出,赵匡胤却是精神大震,如今他身边的人好似全部都反对他迁都的提议,这两日他也是颇感孤单,如今见赵德昭出言支持。就好似是无边无际的大道上遇到故人。于是高兴地说道:“昭有话快快讲来!”

赵德昭笑着看了赵光义和众大臣一眼,然后说道:“皇叔方才所言看似句句有理,然本王却有不同看法。

其一,汴京水利漕运虽然比洛阳便利,然而并非只是有益无害。汴河自古水患连连,对汴京地百姓和京师的安全都有着不可不慎的威胁。史料记载后周初年汴河水溢,冲破汴京大宁水堤。浸民田,害庄稼,时有万三百户百姓受之于苦。若是我大宋建都汴京,便要时时防备汴河决堤,如此年年水利年年溃,如此方是劳民伤财,汴京有此一害,终是我大宋地隐患。

其二,皇叔言汴京比之洛阳立于兵战。然而我大宋如今日益强盛,南方诸割据势力已经疲弱不堪,非是我大宋一合之力,我大军过去定然是受到擒拿。统一天下对我大宋不过是数年而已,然而建都天下对我大宋乃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基业,诸位切莫不可如此短视。

其三,本王观自古历代王朝建都,都有一特点,那就是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下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以山川为固。自古魏地四平,诸侯辐凑,无名川大山之险,若是从从军事地理与城市设防看,有其先天不足的成份。国家的都城除了要保证有充分地给养外,军事地理上地有险可凭与否,同样不可忽视。周秦汉唐建都长安。从地理因素来看,主要都是依靠关中山河之险以保障首都地安全。我大宋定都汴京,虽使漕粮运输有了可靠保障。如今汴京周围一马平川,若是北方强敌纵马前来,不出数日就可兵临城下,虽然汴京城墙巩固,然本王却是没有听说过天下间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其四,皇叔担心父皇迁都必将造成众臣工及百姓劳苦。然而昭却不这样看。既然都是忠于我大宋地臣民,则为了我大宋的千秋万载基业受一点苦楚也是值得的,更何况若是真有损失,朝廷自然会对随之迁徙到洛阳的一干人众有所封赏,定不会让他们白白承受损失。”

赵德昭此番话一出。满朝的众大臣却是谁也不敢辩驳。谁若是出声反对,好似自己不忠于大宋。或者是不能为大宋地千秋万载承受区区损失。赵匡胤却是听得畅快无比,这几天的压力顿觉轻了不少。

赵光义见赵德昭容管焕发,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心底里也是一阵敬佩,然而事关自己的荣辱,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放弃,不甘心地说道:“昭言汴京没有险要,莫非似忘了汴京的黄河天险?”

赵德昭早知道赵光义会提到黄河天险,却是不慌不忙答道:“黄河却是汴京的屏障,然而此河每到冬季定会结冰,若是关外的大辽等黄河结冰之日纵马顺势而下,则汴京便要承受大辽的兵锋,如此汴京危矣!”

“昭莫忘记汴京有我大宋数十万禁军,汴京有此雄兵护卫,难道需担心辽国兵马吗?”赵光义仍然坚持着。

赵德昭笑道:“禁军是我大宋安危之保障,昭岂敢忘记?然而我朝禁军广取天下精锐,待得南方诸国平定,禁军数量必定大增,如此我大宋之赋税却是都要用于养兵矣。为了汴京使得天下兵卒集于此,天下赋税用于此,常此以往,我朝必将疲敝困顿,实在是不利于我大宋地长治久安。”

说到此,赵德昭稍停,看了众大臣一眼,缓缓说道:“诸位大人饱读诗书,自当知道自古当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生危机,若是国都所在之地又不能缓解这其中矛盾的时候,择地迁都,更图振兴则不失为解救危机之良方。盘庚迁殷,商王朝中兴;西周由周原而移鼎镐京,终于逐步强盛而灭殷商;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削弱反对改革之贵族势力而使皇朝贵胄接受汉民族文化之后,魏经济文化得以很大发展,这些都是历史发生,史书记载的关于迁都治国的典型事例,由此说明国都绝非既定而不可迁徙的。”

这番话有理有据。原本沉默不语的众位大臣突然窃窃私语。赵光义见赵德昭已经开始说动殿中的文武大臣,心里着急,脑海中突然想到什么,急忙高声说道:“我大宋如今日益强盛,并不需要迁都汴京,更何况据守天下在德不在险啊!”

赵光义故意把“在德不在险”说地大声,满朝文武闻言俱都安静了下来。就是赵匡胤都沉默不语。

“在德不在险”一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地根本吗!”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地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自古取天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仁义。只有胜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贼。然而治理天下却是一致地,那就是以孝为先,以德治国。赵光义搬出此语,殿中人人赞同。

赵德昭却是没有这般的顾忌,向赵光义问道:“请教皇叔,以皇叔看来汉武帝何许人也?”

这个问题与今日的廷议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赵光义也不知道赵德昭的用意。沉吟道:“汉武帝励精图治,重用贤臣良将,匈奴由此束手,乃是史上难得的贤君。”

赵德昭微笑道:“昭也极为认同汉武帝是明君!”说完高声说道:“各位可还记得汉武帝是如何培养他地太子地?有一人对太子满口仁义道德,汉武帝高声问道匈奴可讲仁义道德?然后就把太子身边的那人派往匈奴。结果被匈奴所杀。不错。治理天下,收复民众确实是需要以德治国。然而如今汴京所面临地威胁却是来自于北方的大辽。我大宋可对大辽仁义,大辽会对大宋仁义吗?未必!未必!非也!非也!”

“好!”赵匡胤见赵德昭大展“舌”威,说得赵光义哑口无言,群臣暗自点头,不由地赞同道:“不错,若是还有人反对,朕先让他到大辽那里讲将仁义道德,看辽国是否能接受。哈哈哈!”

赵光义本想再出言反驳几句的,但是想到若是皇兄此时真的让自己到辽国出使,万一辽国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恶徒杀了自己或者朝中有人作怪,自己岂非死无葬身之地?想到此便不见说话,不甘心的退入班列。

赵德昭知道大势已定,但是为了让迁都更加地名正言顺,便奏道:“启禀父皇,薛大人、窦大人和卢大人虽然不在此处,但是他们三人身为宰相,父皇也应该听取他们的建议。”

赵匡胤知道赵德昭是支持自己迁都的,更何况薛居正、卢多逊二人对自己忠心不二,既然赵德昭如此建议,那么窦仪也肯定没有问题,于是就大大方方的派人前往汴京询问三位留守汴京的国之辅宰。

不出几日,快马就带回了三位宰相的建议。

宰相薛居正上表言道:“洛阳险固,而汴京为四战之地,太平适宜居住于汴京,若天下有事,则必居洛阳。臣意当修缮宫室城墙,储蓄粮草。”

参知政事、副相卢多逊上书:“京师外城清修,如今北戎势重,京师堰而无备,若无一朝称兵深入,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

参知政事、副相窦仪亦是上表:“我朝如今当重在南方,北方强敌一时无法驱除,若是仍在汴京则极易使我朝处于不利形势之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备。”

赵匡胤看了大悦,传示众臣,果然三位宰相大人也是赞同迁都的。

迁都已是大势所趋,赵匡胤大悦,心里对赵德昭的赞许又多加了几分,却完全不知此次赵德昭能有如此完善的说辞,那被他逐出大宋权力中枢的赵普却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