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惨淡开局
作者:风之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00

而此时有些乐不思蜀的阿海,被宋丹的一记重棒,打了个满地找牙。

宋丹是阿海在长江练习游泳的时候偶然捡到的一个女孩,她曾经有过不幸的经历,当时正好在玩自杀。被阿海解救后带回了江城,原本安排她在风之鸣音乐制作公司,担任总经理瞻云教授的助理,这也是阿海看她长得漂亮,又曾经毕业于艺术学院,才让她去感染点艺术细胞,顺便也能用那里的音乐声来抚慰她遭受过创伤的心灵。

阿珂与宋丹的交情不错,近来俩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曾提及过阿海办校的事情。于是在阿海为妈妈办寿的那天,宋丹就第一位提出要求加入那还没影的学校当中。但是阿海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首先进行了推脱,他的身边不能有年轻漂亮的女孩,妻子可心的眼里可是不揉沙子,只有阿珂是个例外罢了,那还是因为可心不知为何就认为,阿珂绝对不会瞧得上阿海。那天的宋丹一改往日善解人意的灵性,还是一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势头,为了不引人瞩目,为了不破坏快乐的宴会气氛,阿海就违心地答应了她的加入。

阿海有个习惯,就是很在乎自己的信诺,既使是结果对自己会有所不利。反倒是在对别人不利的时候,他却有可能会改变主意。在他想来,曾经是火葬场的校址,听起来就够阴森可怖,象宋丹这样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用不了两天就会不请自退。可是在收购和修缮校址的过程中,宋丹不仅是表现出了精明强干的交际管理才能,还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般飞舞在那仅有的二十一位大老爷们中间,甚至还飞进了他们的心里,使他们觉得宋丹的存在就是一道顶好的风景,就是一道七色的彩虹。众怒难犯之下,阿海也只好默认了这个既成的事实。而且还把宋丹任命为副校长,让她负责日常的事物,因为阿海觉得在这一点上宋丹要强于自己,他从来都是会及时地承认自己的无能,从而让贤于更适合工作岗位之人。

宋丹对阿海地提醒就是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起码是缺少必备的师资力量,及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

白日梦初醒的阿海,当即从善如流,按照原来就已成型的计划,来到江城本地的师范院校招聘教师。但这已是后知后觉的行为了,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哪里还有什么美玉良材会逗留,基本不是歪瓜劣枣就是聋三拐四。能入阿海法眼的仅有唯一的一位女毕业生,尽管她有‘无盐’之容,不过阿海爱其人品和才华,很欣喜地把她收归帐下。

对于只有一名教员的学校状况,阿海却是充满了乐观。他认为之所以如此,不过是错过了季节,但是那一位位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正在原本不能展现他们真实才能的舞台上蹦跶,时刻在等着自己发出亲切地呼唤。于是他就扩大了招聘范围,不仅是覆盖了江城地区,甚至已经把广告撒满了全省地界。在此同时,招生的广告也是一同附上。

虽然前来应聘和有意向就读的人不在少数,但其中绝大部分人是来得块去得更快,最大的原因就是校址,其次才是阿海对人员的苛求。

近代以来,龙之大陆人对鬼神之说已经不怎么放在心上了。不过这不等于是说每个人都对整日作息在火葬场的原址上会甘之如饴,反而多数人都会把这个事列为是自己的一个忌讳,甚至会对工作在那里的人敬而远之,总是会觉得他们身上鬼气森森,会觉得他们与自己的世界有半步之遥。象阿海一样会爱上那个地方的人,既使是把正在从事那个行当的人也算上,在全国也数不出几个来。更何况在江城地区,对火葬场的称呼还有另外一个恐怖的名字――炼人炉。因此,对前来咨询应招的所有人来说,校址就是一个最大的心理障碍,甘心留在此地的人可是没有几个。

另外阿海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他认为有教无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他对教员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能因材施教,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是真的有才能,他就是给你盖起一座学院也会在所不惜。其次的要求就是要具备起码的师德,他的规定就是既使你不能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但也不能从任何一点上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达到既能不对校址心怀恐惧,又能有才有德的应聘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但也正是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办校理念,才能勉强又招收来三名教师,其中还有一位是试用。

有关学生的要求倒是简单,阿海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学习魔法的潜质,否则他不是要白忙乎了吗!也不知是学生的胆小还是家长的偏见,申请就读的生源可是没有多少,其中百分之百是看中了这个学校的收费低廉和就业举措,那简直就是相当于免费白念,还能在毕业后得到一份工作。不过工作的事情还是太过遥远,没有人会把那个承诺真的当成是回事。

阿海的其它招生标准:年龄十三至十五周岁,完成过小学学业,生活能够自理。

简单吧!最后一条还是另加上去的,如果不加,那就要有把魔法学院办成福利院的趋势。阿海是有那个心,不过暂时还没有那个胆量和精力。不过他已经把来校报名的学生当中符合福利院条件的人登录在册,准备随后出资开办几家福利院把他们统统招收进去。

阿海的‘新起点综合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住校;学制十年,包括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安排工作。

收费标准:每月五十元。(不是美元)

尽管条件如此优厚,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最后入校的仅有五十名学生,其中还有三名略有残疾,但是符合能够自理生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