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五胡乱华
作者:路九有猫      更新:2019-08-28 23:30      字数:3451

叹完气,公孙昱又继续说道:“说白了,在汉朝这个时候,还是天子与士族共享天下。天子和士族都如履薄冰、克制自守的时候还好说,可一旦天子昏庸、朝政,士族豪强便会趁势而起,蚕食皇权,致使贫富差距过大,百姓没一点活路。到了这种时候,除了造反之外,也实在没什么别的办法了。”

说到这里,公孙昱微微一叹道:“故此,身处乱世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就是要将乱的先平定下来第二,就是要让不乱的活下来第三,就是让活下来的有盼头儿、有产业。而做这些的同时,我们还要反思总结,将之前的弊端祸根都梳理总结出来,再用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和先进制度给堵上。”

“否则,我们穿越这一回,也就能当个络故事让他人看一看。”这个时候,公孙昱不由便望向了姚广孝,继续道:“否则,这汉末三国就算最后归于一统,那最后又得来了什么?若只是一个轮回阵痛也就罢了,可事实上呢,是塞外异族的崛起,是我们汉民自相残杀的时候,外面的猛兽就会扑入中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惨痛灾难!”

姚广孝不由深深一闭眼,似乎就算他这种天生阴谋造反家,也不愿说起那段历史:“五胡乱华!”

身为一个有着正确历史观的穿越人士,公孙昱不会丑化历史,但同时也不会美化历史。

对于大汉崩溃之后,神州大地上的惨烈,公孙昱也只能当做一种遗憾。虽然,他无意贬低少数民族的行为,但在文明进程当中,文明落后的游牧民族对文明先进的农耕民族,犯下的罪行实在太多。

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异族加剧入侵中原,这些野蛮异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食人兽性,落后蒙昧的这些民族完全就是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其中以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

一百多年后的西晋永安元年,慕容鲜卑大掠中原,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又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一时吃不掉的,便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为之断流!

而羯族军队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之为“双脚羊”,夜间供士兵享乐,白天则宰杀烹食。

在羯赵的统治下,汉民族几乎灭族。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只剩下四百万,冉闵破邺之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

汉族百姓遭此惨祸,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三国时期汉族人口的急剧下滑,综合实力大降,否则哪由得异族如此嚣张!

这些罪行,只是从史书上只言片语的记载上来看,便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尽管,这些的确是“民族大融合”的阵痛,但这也的确太违背人性。

而公孙昱要做的,就是要避免这样惨无人道的民族融合,用他和神州大地创造的先进和文明,去同化落后的异族。就算在此期间会伴有冲突和杀戮,但那也绝不会再是以数千万性命、神州浩劫作为代价!

姚广孝身为明朝人,自然知道这段历史。而萧何、管仲两人也不是那种故步自封的谋士,在地府当中,他们也了解过这段惨痛。故而,当公孙昱说到这里的时候,三人不由齐齐拜倒在地道:“主公深谋远虑,心怀天下,我等敢不尽心竭力以报!”

公孙昱这会儿也回过神来,不由觉得自己说得太远了,便有意将话题收回来道:“当然,这些只是我等最终的奋斗目标,眼下饭还是要一口口去吃、步子要一小步一小步去迈。河东虽只是一郡,但我等便应将此当做日后的模板。所以,哪怕再长远的规划,我等也要在此提前埋下种子。”

“就比如改良纸张、推广印刷、随后再展开科举取士之大计?”

萧何不知自己此时到底是何心情。既震惊于公孙昱说个科举,也能扯到百年神州动乱上。可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事虽然看似毫无瓜葛,但其实内在是很有因果联系的。

“当然。打破固有垄断的任官阶层,使得百姓可自下而上脱颖而出,形成上下有效的流动,自然就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孙昱肯定了这一点,继续言道:“这样一来,贫富两极分化不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加严重,反而还能使得天下英才尽为社稷苍生出力,何乐而不为?就算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幸运,那也从根本上普及了教育,开启了民智。”

公孙昱说的一点都没错,汉代自有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就是察举、征召、辟除、任子、赀选等方式,而后面任子和赀选一般都作为用人的补充。真正的选官制度,还是在察举和征辟这两条路径上。

察举作为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分为每年定期察举和朝廷不定期察举。

例如,公孙昱现在为河东太守,按照汉制他每年就有向朝廷举荐茂才和县令的责任。征召则比较特殊,是皇帝对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选官制度。

秦始皇时就有了征召,如叔孙通以文学被征。汉代所征,多为学术名士或道德楷模。隆重者还要以“公车”、“安车玄纁蒲轮”征之,以象征朝廷对所征之人的尊崇。

辟除,就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汉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长官,其部下椽属则基本由长官自行聘任,这就是三国里那么多“主公”的由来。

比如,公孙昱的这些麾下,都称公孙昱为‘主公’。其中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是公孙昱选任上来的,他们与公孙昱结成了连带责任关系。虽说也是朝廷的官儿,但实际上就是公孙昱的手下。

察举和征辟这两条选官制度,在一开始的确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毕竟,春秋战国的时候,你要是想当官儿,那是要得看血统的。

你爹是官,你才有可能当官儿。而底层的平民百姓,你再有才识能力,也只能要么去血统高贵的贵族家里当宾客幕僚,要不就学吕不韦,拿身家性命压一个他国的皇子人质身上。

可是等汉代发展了将近四百年后,这套选官用人制度就不行了。除了少数在民间真正声高名望的幸运儿一步登天外,剩下的官员指标,还是被各大士族垄断了。

因为那些士族大多有人在朝廷及地方上担任要职,他们要举荐别人,一定会相互举荐关系好的世族子弟——既然朝廷的举荐权力,可以拿来当人情,那为何不举荐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高门士族子弟,而非要举荐一个他出了问题、自己还要承受连带责任的寒门子弟?

这样一来,汉代虽然不是靠着血统来选官的春秋战国,但门第名望就成了当官的必备条件。仍旧使得士族与贫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分裂成两个阶级。

汉代的平民们想要当官儿,一点不比春秋战国时难。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还得精通炒作。不去‘月旦评’那个混个好名次,也得弄些惊爆眼球、符合汉代重德行情操的新闻来。

然后,还需要幸运地巴结上一条好大腿,让人家心甘情愿地举荐你,你才有机会当上官儿。

所以到了汉末的时候,中央集权便受到了严重冲击。累世三公的豪门名族和盘踞一方的州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三国之乱从根子上说,虽是统治者的糊涂混帐,却也与用人机制有着相当的关系。

解决这一难题的,自然便是后来的科举制。

值得一说的是,科举跟八股可没多大关系。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搞得治理国家之人,大都是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

但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可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这种做法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

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只要公孙昱不作妖,不在科举取士时刻意限定什么范围,那科举就是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因为一直到公孙昱的前世,人才的选拔,什么笔试面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很多地方都还可以找到科举的影响。

这样时局不乱了后,百姓就能生产,生产有钱了,就去养个会读书的娃。

娃有本事儿通过科举当官了,就能为天下黎庶造福。如此良性循环一达成,那华夏日渐强大富足,人口众多,那剩下该干什么?

当然是开疆拓土、同化异族呗。

到那个时候,塞外异族想入主中原,烧杀劫掠,那是想都不要去想。

反之,神州动乱了几十年,科技没发展、制度没更新。而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人口急剧减少,人家崛起的塞外异族,不打你打谁?落后就要挨打,小学生考试成绩如此,家国民族亦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