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劝言徐荣
作者:路九有猫      更新:2019-08-21 23:35      字数:3253

场上数千战俘在听到徐荣要处决他们的时候,顿时群情激奋,但在森寒染血的刀枪之下,他们只能将最恶毒的咒骂发泄在公孙昱身上。

他们如此愤怒是因为,之前公孙昱明明跟鲍信说好的,会好好对待他们这些战俘,可是转眼间,这徐荣便要处决他们,这让他们如何不愤怒?

无名面色狰狞愠怒,这些战俘辱骂公孙昱比他自己挨骂还要愤怒。可回头看向公孙昱时,他却发现公孙昱一脸沉凝。而公孙昱的目光,则久久盯着一脸理所应当的徐荣。

公孙昱知道,徐荣是汉末军人的代表,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在乱世这种残酷的时代,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

封建迷信时代,统治者用残酷至毫无人性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敌人,可谓比比皆是。就算是汉末第一名将皇甫嵩,在平定冀州黄巾之乱后,也坑杀了十万黄巾降卒,以尸体混合沙土筑成京观警示黎民,告诫他们,成反贼就是这种下场。

更不要说,这样的命令还出自董卓这等残暴不仁的家伙口中——这就更简直再正常不过了。相反,公孙昱优待俘虏的做法,在这个乱世当中却属于异类。

最主要的是,历史上徐荣还真的做过此事!

阳城一战徐荣击破孙坚后,便遵照董卓的命令,将孙坚的部下全都点了天灯!而且,还是先将降卒倒绑在木桩上,一层层裹上油布,从脚至首开始焚烧!

可以想象,这种酷刑何等痛楚!简直是令人发指!

降卒要活生生忍受着双腿被焚烧尽时,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等泯灭人性的残酷手法,在公孙昱这种从现代文明世界穿越来的人看来,简直十恶不赦,猪狗不如!

由此,这种传统以及徐荣的秉性,便使得公孙昱这次劝服变得十分艰难,毕竟,像徐荣这种服从命令扎根于灵魂中的汉末军将,根本很难听从他的劝阻!

“徐中郎,自古杀俘不祥,不知徐中郎以为然否?”公孙昱沉思了片刻,便先抛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要先知道,徐荣秉性当中,究竟是服从命令为天职居多,还是深明大义的部分居多。

看到公孙昱沉默良久,徐荣显然料到了公孙昱会有这样的问话。故而,他喟叹一声道:“公子言之有理,然我等不过董公麾下将校,自当遵从董公钧令。更何况,关东群贼声势滔滔,早已搅得天下大乱,董公出此下策,亦然为了尽快平息动乱,还天下一个清平。”

听闻徐荣这样回复,公孙昱心中便有了谱儿,镇定一笑道:“那徐中郎以为这等残酷手法,真会快速平息关东群贼叛乱,令世人警醒安分?”

徐荣显然没有料到公孙昱会说出这番话,不由疑惑反问道:“难道公子以为不会?”

“皇甫将军平定冀州黄巾蚁贼之乱后,曾屠戮十万降卒做成京观警示天下。可结果呢,如今白波贼仍旧肆虐,黑山贼更是声势日益壮大。中原一代,黄巾余孽又开始死灰复燃,反叛之火始终不熄。难道,前车殷鉴不远,徐中郎还会以为杀戮能够平息动乱?”

“这?”徐荣一时哑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公孙昱趁热打铁,指着那血水殷然的汴水及遍地狼藉的战场又道:“徐中郎,你也是亲眼所见,末将分化鲍信,招抚这些降卒,才使得这场战役迅速结束。倘若徐中郎一味想着斩草除根,那这场战役会如此轻易获胜?”

徐荣脸色蓦然黯淡下来,曹操、鲍信手下这支部队的顽强,实在出乎了他的意料。在此之前,徐荣对那些士大夫数月来匆匆拼凑的兵马,是没怎么放在眼里的。可经历这一战后,徐荣才当真意识到了关东群雄的可怕。

尤其曹操和鲍信在交战时几番唾骂董卓,激励士气,竟真使得本该早已崩溃的战阵又稳定了下来。甚至有几次因为两人的激励,这支大军几次都有反败为胜的可能——那样的一幕幕,让徐荣隐约意识到了什么。

而公孙昱,则等徐荣微微点头领悟到什么后,才揭开答案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若想得民心,自当安抚教化为先。穷兵黩武、暴厉杀戮,非但有伤天和,更终不足取,此事,一时,或许会警示于乱贼,但迁延日久,此种方法,是难以遏制反贼作乱于九州的。”

“徐中郎,你也知晓关东群贼反叛董公之前,便已费尽心思造势,使得董公声望在天下世间臭不可闻。如今,正是董公与关东群雄争夺仁义道德名声之时,倘若今日我等再用残酷手法杀戮降卒,那徐中郎以为剩下的关东士卒,再与我军交战时,是会拼死杀至身亡,还是会俯首称降?”

徐荣这一瞬面色骤变,浑身冷汗尽出之后,他才真心诚意地向公孙昱一抱拳施礼道:“原以为公子不过妇人之仁,可不料公子竟如此深谋远虑,荣不及也!”

可说完这句,徐荣又面露难色,痛苦纠结道:“然董公军令已下,我等如之奈何?更遑论董公性情,思伯比在下更熟知,一旦......”

接下来的话,徐荣并没有多说。

但公孙昱不用徐荣明说,也早已明白徐荣的未尽之意:董卓那个家伙,干啥事儿都跟个暴躁的快枪手一样。不管什么,他都想三分钟之内迅速搞定,而且还容不得别人质疑。

尤其徐荣乃辽东人,虽凭借一身本事儿得了董卓的器重,但因并非董卓嫡系,在董卓麾下也极受排挤。故而,徐荣对待董卓不说唯命是从,却也谨小慎微。此时徐荣虽然已被公孙昱完全说服,但让徐荣背上杵逆董卓的代价,徐荣还是很有些为难的。

好在,忽悠董卓对别人来说很难,但对公孙昱来说不算啥太难的事儿:“徐中郎无须担忧,此事乃因在下提议,自由在下向董公汇报。徐中郎放心,此事纵然不会令徐中郎得到嘉奖,却也不会牵连徐中郎。”

公孙昱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因为他目前真的有底牌:这事儿,他当然不会亲自去向董卓汇报。但只要知会一声李儒,李儒肯定会帮忙的。毕竟,董卓这段时间终于雄起了,而李儒这家伙也随之野望复苏,开始变得又干劲儿十足。

董卓看不到这样做的危害,李儒却是一眼就能看破的。而李儒一开口,一心想着匡扶汉室的王允也会帮腔。如此一来,董卓倚靠的两大谋士都开口,他就算心里再不爽,也会权衡一番后最终妥协的。

而徐荣看着这位本该早就死在董卓屠刀下、却非但没死,还越活越滋润、欢快蹦跶的何小强,当然便信了公孙昱这番话,再度抱拳道:“公孙校尉一心为董公着想,荣虽不才,却也不会做出置身事外、推脱责任之事。”

说罢,徐荣看向那些已然停止喧嚣咒骂的降卒,挥刀大声吼道:“尔等可曾都听到了?尔等之性命,可都是公孙公子保下的。想想你们之前所为,可对得起公孙公子?”

这时,将近五千人的俘虏不由跪拜在地,悔不当初言道:“我等该死,愿真心归顺校尉!”

公孙昱这一瞬间笑得眉角都弯弯地,之前的愁闷早已不见,看着这黑压压的人头,公孙昱内心只有快乐。

除却感激自己遭遇的是徐荣这位深明大义的将领外,更为自己蹭蹭上涨的声望点而欢呼不已:原本,这一场战役下来,他只获得了四万左右的声望币,可徐荣如此一招呼,他的声望币一下就突破了五万大关!

按说这个时候,加上公孙昱之前在雒阳城里搅风搅雨,将天子、董卓、士大夫一震再震得来的两万声望点算进去,他召唤姚广孝都已绰绰有余了。

不过可惜的是,就在公孙昱离开雒阳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朝堂上的一次小小改变:通诗明经的伏完之子伏德,被举为了孝廉,担任议郎一职。

或许,这样的变动,在所有人看来都太过微小也正常不过。但公孙昱和平阳公主却知道,此时那位伏德既是历史上的伏德,身躯里又多了东方朔的灵魂

公孙昱相信,凭东方朔的本事儿,即便不用自己创造机会,他凭借着伏家这棵大树,也能顺利升为天子刘协的近臣——这样的秘密布局,公孙昱既彻底将伏家拉上了自己的小船。更在天子刘协身旁埋下了一支眼线,以及,一位可以影响刘协的心腹。

至于说这耽误了永久召唤姚广孝的大计?

呵呵,天空飘来五个字儿,这都不算事儿!

他都到了最牵动人心的战场上,声望币还不是哗哗地来?

声望币这种东西,就跟钱一样,你拼命去赚的时候,可能赚的数目小的可怜,但一旦你不去刻意的时候,反而会找到时机,大赚一笔。

更不要说,现在公孙昱眼下就还有一波声望能去刷一刷。

于是,公孙昱坦然接受了那些降卒的归顺,随后便心满意足地微微一笑道:“徐中郎,既然此间之事已了,那在下?”

“哦哦,思伯速速去追剿曹孟德,本中郎在旋门关静候思伯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