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在萧墙之内也
作者:路九有猫      更新:2019-08-21 23:34      字数:2169

公孙昱的一番论述,可谓技惊四座。但所有人都不清楚,公孙昱其实在说完这番论述后,自己也深有感悟。

其中的原因,是这番论述根本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剽窃了后世之人对汉末群雄讨董的推论和分析。也正是这番从历史隐秘细节中抽丝剥茧的分析、大胆假设的推论,让公孙昱明白了为何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

因为这一次群雄讨董,分明就是酝酿了好几个月的阴谋——这几乎就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他公孙昱穿越不穿越,董卓注定要遭受这一波。

不过想到这些,公孙昱在深刻感悟之中,忽然也就有些怃然,不由便对着贾诩问道:“师父,事儿倒是这么一个事儿,可我等又当如何?”

贾诩皱起眉头,沉吟片刻才言道:“关东群贼起兵,震惊海内,事关天下兴亡。然董公看似权倾朝野,却也掣肘颇多。以此看来,我等目前只能谨守关隘,训养士卒,以备用兵之日。”

这个回答有些出乎公孙昱的意料,他不由疑惑问道:“师父,关东守牧此番起兵,明曰义举,实是各怀私心,纵然其中有一二有识之士,怕也难以统合诸军,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如此金玉其内、败絮其中,董公当以迅雷之势、分而破之,为何师父却言董公掣肘颇多?”

这下轮到贾诩站起身来,绕着那摊在地上的兽皮地图上走了一圈,随后看向公孙昱言道:“思伯你年轻进取,自是好事,然天下大事,非只是这般简单。你只看到了关东群贼阴险蓄谋,又各怀私心的本质,却料敌未先料己,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说罢这句,贾诩见公孙昱面犹不解,不由蹲下身来指在河东一处解释道:“思伯你虽斩杀白波贼酋,然斩草未尽。老夫听闻白波乱贼已在上党一线重新聚集,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且李傕郭汜等鲁莽之徒,不知恩威并用,大肆在河东一地施虐,致河东形势一片糜烂。”

“河东战事迁延未决,董公便被困在一隅之地的雒阳,四面受敌。且董公麾下精锐士卒皆乃凉州之人,恋乡情结极重,若西返凉州之路被切断,必然军心大乱。如此一来,莫说与关东群贼对垒,恐届时不战已自败。”

公孙昱那双讨喜的桃花眼微微一眯,不由承认贾诩此言有理。

只不过,他终究在河东一地改变了一下历史,最不济也比历史上白波贼发展至十万余,威胁河东治所安邑那等形势要好很多。

故而,公孙昱便又言道:“师父,此事当算一隐忧,却未到伤及筋骨的地步。想必董公雄烈,不会仅仅因此便不敢出兵平灭关东群贼吧?”

“河东隐患,不过其一矣。”贾诩淡淡看了一眼如今有些志得意满的公孙昱,发觉自己这位弟子经历河东一役后,确实自信了很多。

然骄兵必败的铁律,贾诩是极为深知的。故而,本着敲点一番公孙昱的意思,贾诩又继续指向地图上陇右一带道:“这一处,便是董公又一隐忧。”

公孙昱定睛一看,不由心下怃然:那一处,分明就是汉末第一名将皇甫嵩所在之地。

“皇甫将军之名威震天下,而屯驻陇右一带士卒,又皆乃久经战阵、对抗反叛羌胡的精锐,战力极强。且扶风太守盖勋也乃一员允文允武的名将,更极力支持皇甫将军东进讨伐董公。”

“此番关东群贼起兵,董公对此已寝食难安。若皇甫将军起兵响应关东群贼,那以皇甫将军用兵之韬略,董公立时将面临灭顶之灾!”

公孙昱这一下目瞪口呆,他的确一直忽略了陇右的皇甫嵩。毕竟,历史上被董卓一纸诏书召入了雒阳,麾下四万精锐士卒皆归了董公统御。

可现在经贾诩一点破,他才发现历史不能那般想当然。至少,在事情未成定局之前,他便不能将皇甫嵩这一重大隐患视而不见。

这个时候,公孙昱看向贾诩的目光已然凝肃了许多,之前的一丝骄矜之心早已随风而去。可贾诩却似乎不想止步于此,最后一手又竟指向了雒阳,断言道:“前两处隐忧还不过疥癣之疾,然此处却乃真正致命隐患所在!”

此言一出,公孙昱立时大为不解,甚至都以为贾诩喝高了:“师父,雒阳一带乃古都之所,俯瞰天下。此地东有成皋险隘,西有崤山为屏障,北靠黄河天堑,南有伊水和洛水围绕。且当年黄巾之乱时,先父又在雒阳设置八关拱卫,如此四面皆有地势护体,可谓固若金汤。师父又怎能说,此地乃董公最大隐患?”

贾诩淡然地摆了摆手,忧叹了一句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贾诩这句话很是颇含深意,且他至此也就说了这一句便不再多言。帐下武将如许凉、吴匡、无名甚至包括徐晃、杨柔儿,一时都不知贾诩何意。然而,公孙昱却身形微微一震,随即对贾诩露出了无以复加的敬佩眼神。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一篇,说的是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鲁国的附庸颛臾,而孔子指出季孙的优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勾心斗尾。

以古事喻现实,这是时人最喜欢的说话方式。此时贾诩抬出这番典故,隐喻董卓乃季孙,而关东群雄不过颛臾,那一切就很明了——贾诩的意思,是说董卓真正的忧患,就在雒阳之内的那些士人身上!

自董卓掌权之后,在李儒的谋划下,他是想着通过和士人的积极合作,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然后再依靠士人的支持逐步削平地方势力,一统天下。毕竟,董卓也知他能马上取江山,却不可能马上治江山,真正掌握着王朝命脉的,还是牢不可摧的士人集团。

因此,董卓在掌权后的四个月里对士人非常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慌不迭的用一张热乎乎的胖脸,贴向了士人的冷屁股。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信任换来的,却是士人起兵讨伐他的阴谋顺利实施!

这时候,要派兵讨伐士人的叛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