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中医和西医
作者:王德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25

第二十三章中医和西医

贾志同和叶副院长刚好错过,他来到副院长办公室时,叶副院长已找吴志恒去了,看着大开的房门,贾志同犹豫一下就走了进去,他太疲倦了,他需要好好休息。进屋后,他顺手带上了门。

熄了灯,躺在沙上,这一天来生的事就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晃过不停,他竭力想赶开这些萦绕在脑里的东西,却没什么用,它们固执地盘踞在他的大脑里,一会儿,是陈舟临死前的样子,一会儿,是王媛怒气冲天的面容,一会儿是围攻的场面,一会儿,是妻子担心的神情……

“唉!”黑暗中,贾志同轻声叹口气,他真的是烦透了,让该来的都尽快来吧!他在心里呼唤着,反正他没有用药不当和抢救无力的过错,按《执业医师法》他不存在任何违法行医行为,因此也不具备任何责任。他高度怀疑药物是导致陈舟死亡的惟一原因,应该尽快对那批药物做质量鉴定!他这样想着,纷乱的思绪渐渐收敛,思路也清晰了些。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起了郑新,刚才在外科治疗室,他看见郑新一瘸一拐的样子,一丝负疚之感陡然涌上心头,同时不禁就想起了郑新的父亲,那是一个十分严厉但又让人十分尊敬的老头,一个在本?鼎鼎大名的名老中医。“文革”期间,他参加了下乡巡回医疗工作,翻山越岭给贫下中农送医送药上门,乘坐拖拉机,在一座山上翻了车,从此留下因左腿股骨颈骨折后复因骨科医生的治疗不当而导致的瘸腿。

在贾志同印象里,郑父的针灸技术可谓是出神入化,他曾亲眼目睹,名老中医使用一根长约五公分的银针直刺入病人天突**,进入皮下后针尖急拐向下,沿胸骨内壁将整个针体完全喂入。也曾目睹他一针透三**的绝技。过后他曾无数次在模型上练习,始终达不到那种熟练程度,因此在人体上就不敢轻易尝试,后来他曾和郑新交换意见,郑新说,学他父亲的针灸,不能只学手法,更重要的是学他的配**方法,郑父的针灸配**方法真的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长时间临床跟师学习,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学,是很难窥其堂奥的。郑新的说法得到了教授《针灸学》的曾老师的肯定,曾老师也知道郑新的父亲,提起来总会竖大拇指。只可惜郑新的父亲死得早,还在郑新读大二时就因急性脑出血病而突然去世,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一个擅长治疗脑中风疾病的名老中医最终竟亡于脑中风病,而且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死亡生的时间,那是在已经过西医抢救,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正需要中医的康复治疗时生的,这使郑新常常耿耿于怀,说自己要有父亲一半的本事,父亲也不会死。

前些年,每逢临床遇到一些疑难杂症,郑新就常在贾志同面前感慨,说自己如果早点学医,那样就可尽得父亲的真传,医术和现在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郑父文化不高,没留下什么著述,要学习他的临床经验,只有从他留下的一些处方中去学习,这和结合临床实际的言传身教,其效果当然不能比。

对于中医,贾志同有自己的认识,他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中医教育,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医治愈疑难杂症的案例,说他对中医一点没兴趣也不是事实。实际上,整个大学期间,他都认为自己将来是可以成为一名优秀中医师的,他甚至于立下雄心壮志,努力成为一代名医!然而进入临床实习以后,贾志同却感到自己满腹理论无法挥,就说一个摸脉吧,脉象歌决可谓是倒背如流,可真一接触实际,就真的是“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了。再就是辩证,病人叙述一大堆病症,比照教科书,觉得哪一种病都可以套得上,但哪一种病又可能都不是,这种无所适从的情形使贾志同心慌意乱,彷徨不知所措。这才明白中医并不好学,并不是会背几本经典就可以临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不但课堂上那个满腹经纶口若悬河的才子不见了,更糟糕的是聪明的他留给带徒老师的印象并不好:思想机械,方法单一,有点儿不适宜学中医!当时贾志同还很气愤,说是带徒老师有偏见,是在扼杀人才!一时间在一些师生之间还引起了口舌之争。

贾志同真正单独进入临床以后,才逐渐认识到那位老师的正确。是的,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好中医的,如果对中医只有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灵活的认识,大学里学到的那点东西在实际应用中根本就没什么用处。如果只具备一是一二是二的思惟方法,那就会对中医的模糊思惟方法感到不适应,就会感到格格不入,在临床中就会常常犯对中医的辩证施治不得要领的错误,无奈之时就会用西医学的观点去硬套中医的病症。且一旦中药拿不下来,马上想到的也不是怎样从理法方药中去找问题,而是急着上西药,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对中医未入门未窥其堂奥而缺乏信心,这当然就永远也学不好中医。意识到这一点,贾志同立志一辈子从事中医临床的意志就彻底动摇了,正好这时医院扩大住院部,急需一批西医师,于是,他和郑新这些中西医都系统学习过的医生便被挑选出来,经过短暂的跟班培训,很快就顶上了一线岗位。在西医临床中,贾志同感到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挥,一个病人,一种疾病,经过西医那套严格的明确细致的定性定量定位检查,再加上医生的经验,诏书就可以明确诊断,然后就是按部就班的针对性治疗用药,整个过程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没有模糊,只有精确。贾志同立刻喜爱上了西医,从此,他的中医书籍被束之高阁,而他的书柜里案头上,西医学的书籍却越来越多。十年过去了,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西医内科医生,然而他的中医学知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已所剩无几。

前些年,贾志同和郑新还经常对中西医学表已见,贾志同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中医学显然已经过时,虽然她也能治愈一些疾病,但她的理论显然已不具备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个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医学,应该是没有什么前途的。郑新则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认识疾病的点上,西医的微观定性定量定位显然优于中医,但在认识疾病的面和把握疾病的动态过程上,中医的宏观思想则明显优于西医。而且他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不但不落后,甚至还高于西医学。他认为中医的思惟方法实际比西医更科学,尽管她已形成了一千余年,但正如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文化现象,是人类早熟的大智慧结晶,即使在现代,非但不显落后,在许多地方甚至仍还处在前的位置上,比如儒家文化、绘画艺术等等。在认识疾病的某个点上,中医或许不如西医,但在整体认识和把握疾病的本质上,中医则明显高于西医。两个好朋友经常为此产生争论,常常吵得面红耳赤,很多时候不欢而散。

郑新从急诊科请调到中医科,贾志同曾极力劝阻过,他的理由很现实,从经济收入上考虑郑新就不该这样做,至于中医临床和研究,可以放在业余时间搞嘛。他不理解郑新为什么要那么死心眼,明摆着就是犯傻!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这些年贾志同明显感到了郑新对他的冷淡,尤其是经历过那次争治洪所长的面瘫后,由于贾志同认定郑新是当众给他难堪,私下里说了一些有伤朋友感情的话,这些话后来又变了味儿地传到郑新耳里,两人的关系就一天天淡了下来。

贾志同终于感到了思惟的模糊,当眼皮再一次合拢时,那无边的黑暗就包围了他,他沉沉地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