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真情
作者:梦中渡劫      更新:2019-07-25 12:29      字数:2732

吴指南和琰姑娘看着李白恭敬地样子,心里暖暖的。

“我们再去扬雄①旧宅如何?”李白笑嘻嘻地问。

琰姑娘和吴指南无奈地看着他,李白道:“你们两个不要用看孩子的宠溺目光看着我好不好?搞得我像是你们儿子一样。”

“儿子?”吴指南叫道。

“滚。”李白毫不客气。

三人有说有笑,又走到了扬雄旧宅,李白看了一眼叹口气:“和司马相如的一样,荒废了。”

“以前这里也曾是无比繁华喧闹的。”吴指南感慨道。

“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繁华,没有永久的昌盛。”李白道。

两人点点头,“白,陪你玩过了,该陪陪我们去玩了吧!”琰姑娘笑着道。

“本来就是陪你们玩的,”李白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大大咧咧地道,“走吧,去哪儿?”

“峨眉山。”

李白乐不开支:“我想去那儿很久了,正好正好。”

琰姑娘和吴指南腹诽,这到底是陪你还是陪我们玩?

峨眉山位于嘉州,嘉州盛行佛教,峨眉山就是佛门圣地,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风景秀丽,山势陡峭,别具一格。而李白一开始对峨眉山的认知还停留在峨嵋派的灭绝师太上……

三人前往峨眉山,吴指南问道:“白,司马相如和扬雄你更欣赏哪一个?”

“司马相如。”李白不假思索。

“为何?”

“嗯……第一,扬雄是模仿司马相如的辞赋,算是继承,而司马相如是开创者。第二,两人都写过讽刺君王铺张的辞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但都是明讽暗劝,规劝君王莫贪图享乐的,司马相如的规劝意味更强一些。不过扬雄后来瞧不起这样的辞赋,转而研究老庄之道,还是很有学问和作为的。但终究错的不是辞赋,是作辞赋之人。”

“说得好。”吴指南赞道。

三人边游玩边爬山,来到了峨眉山观心坡普贤寺,琰姑娘提议去拜拜佛像,“我们去拜拜佛祖吧,佛祖会带来好运的。”

李白心知琰姐姐本来是不信佛的人,明白琰姐姐想为吴指南祈福的心意,欣然同意,道:“对,圆未师父说过,要遇佛便拜,得佛祖庇佑。”

吴指南也点头同意。

三人进了寺门,倒是从外面看不出这里香客不少,很多人在院子中等着排队进香。两个和尚守在佛堂门前。

琰姑娘先是双手合十在院中的香坛前拜一拜,投下香火钱,又去买了高香。

吴指南道:“你这么隆重做什么?”

琰姑娘认真地道:“心不诚佛祖是不会庇佑的。”

李白摇摇头,反正他不信这些,他信的,不过是佛教令人心静的法子。

三人好不容易排到佛堂,琰姑娘上了香,跪坐在蒲团上,闭上眼睛双手合十,诚心严肃地祈祷着,希望良人能够摆脱病患,一生平安,能让妾身与良人相守一生。

而吴指南则默念,求求您,让我活下去,我现在还不想死。是的,他不想死,虽然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舍与恐惧,但他的真的不想死,本来还有大好的时光等着他。

李白虽不信,但也诚心祈祷,这夫妇能够白头偕老。

三人祈祷完毕,又在寺中逛了一圈,接着登山,渐渐身子有些乏了。

琰姑娘看着吴指南满头是汗,道:“我们休息一会儿吧。”她拿出手帕给吴指南擦着汗。

李白觉得很肉麻,“琰姐姐,我也流汗了。”

“我给你擦。”吴指南喘着气笑着道。

“白又贫嘴了,别理他。”琰姑娘道,“白,作首诗吧。作得好就给你擦汗。”

“我早就想作诗了,这山这景,怎能不激起我的诗兴呢?”李白想了想,一首诗就这么成形。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琰姑娘和吴指南听了皆拊掌称妙。李白随意地道:“这不算什么,小菜一碟。”

“夸你两句就飘飘然了。”琰姑娘笑道。

“就是。”吴指南附和。

李白笑道:“我争不过你们夫妇二人。”

“那你何时娶妻啊?”琰姑娘顺势问道,“都是加冠年纪的人了,可不是当年六岁小孩了。”

李白脸色微红,道:“还早着呢。”

“我看你琰姐姐真的可以做个月娘,为你说一门亲事了,你也老大不小了。”吴指南道。

“我还没看见能入眼的人。”李白无力地道。

“你要求还挺高。”琰姑娘道。

李白笑笑:“别说这个了,我们赶快去登万佛顶吧。”

吴指南正要说话,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晃了一下。身边的琰姑娘敏感地察觉出来,忙问:“良人你怎么了?”

吴指南觉得天旋地转,琰姑娘的话语飘渺遥远,他只感到乾坤异位,大叫一声晕了过去。

李白立马上前扶住他,把他放在地上,琰姑娘心急如焚,“白,他这是发病了吗?”

李白冷静地道:“琰姐姐不要急。”他摸了一摸吴指南身子,体温正常,并不灼热。他搭上脉,中虚外浮。他看着吴指南汗如雨下,牙关紧咬。李白道:“他这应该不是发病,吴刺史说他发病时高烧不退,眼下他并无高烧,体温正常。脉象虽不稳,但只是中虚,应该是中了暑气。”

“放心吧,琰姐姐。”李白镇定地道,“我把他送到树荫下,你解开他的领子。拿手帕沾湿了水为他擦汗,我知道峨眉山有一种中药专治这种暑症,我去寻来,你在这儿看着他。”

琰姑娘被李白镇定的神态感染,点点头:“快去快回。”

李白点点头:“我很快回来。”

李白在山中依据朱砂莲的习性寻找着,偶遇一位采药僧人。

李白上前行礼问道:“见过师父。”

“见过施主。”那僧人双手合十回礼。

“师父可是去采药了?”李白道,“我有朋友得了中了暑气,需要朱砂莲这味草药,不知道师父可采到了这味药?我愿意用万钱购买。”

“世间万物果有缘法,我在山中呆了半月,今日刚刚采到了朱砂莲,既然施主需要,我便赠于你吧。”

李白欣喜不已,“多谢师父馈赠。”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谢。”采药僧人拿出一株药材给李白。

李白见确实是朱砂莲,再次行礼感谢:“多谢师父,敢问师父法号,在何处烧香?”

“俗号不足提,施主快去救人吧。”

李白行礼告辞,飞奔回去,琰姑娘依着李白所言,解开吴指南的领子,为他擦着额头。

“琰姐姐我回来了!”

琰姑娘看见李白这么快回来悬着的心放下,“药这么快寻到了?”

李白把朱砂莲给琰姑娘,道:“琰姐姐先把这朱砂莲根茎用嘴嚼碎了,混着水给他服下吧,我怕他嫌我脏。”

琰姑娘毫不犹豫,咬一口朱砂莲嚼碎。

朱砂莲味道辛苦无比,而琰姑娘面不改色。

“琰姐姐,不苦吗?”

琰姑娘咀嚼着朱砂莲摇摇头,低下头嘴对嘴给吴指南服下人,又用水小心翼翼地给他送下去。

李白看着嘴角挂着朱砂莲根茎汁液的琰姐姐认真的表情,转过身去,眼睛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