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岩案
作者:执笔绘斜阳      更新:2019-07-24 06:11      字数:2249

();

天牢深处一片异味刺鼻而来,昏暗的牢房里看不到一丝光亮,若不是隔着不远处就有一盆篝火,还真看不到这天牢里还有人。

在这个太平盛世里,牢房也是宽松的,每个单间的牢房里也只关押一个人,这些人个个蓬头垢面双目无光,要不是莫然从这旁边过,这些人还会默默的抬一下头,莫然还以为这些人是死人呢!

第一次进牢房,莫然越往下走,感觉四周的气温越来越下降,就是这种现象越发的添加牢房的诡异气氛,莫然在往下走几步后,就感觉到有人在自己耳边叹息,有人朝自己脖颈处吹凉气。再加上时不时窜出的大号老鼠,莫然却越发佩服自己的演技。

这种临危不乱,在这冤魂索命之地还能这么镇定,是多么的牛叉。

自己身后的侍卫有几个都在抖动。莫然却挺直了腰杆,走的那个步子都是四正八方,莫然真的感觉自己可以做影帝了。

最后在牢头的带领下,莫然走到一处偏僻的地方,看到了一身满是污秽的何岩。

此时何岩真在面对墙壁,虽身处牢笼,却一身坐的笔直,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嘴里还呢喃着念叨着一些话语。

莫然又向近处靠靠,想听听何岩说些什么。

不听不要紧,一听莫然忍不住感慨:“我擦,居然在背诵《正气歌》。”

好一段时间,莫然都没有看到何岩搭理自己。为了不虚此行,莫然先是打破沉默。

“何岩,你知道谁来看你了吗?”

“我不知谁会来看我,但我知道我等到了我要见的人。”何岩抬头看到莫然很是惊喜。

莫然看到何岩这个样子,还以为何岩要求自己要救他一命。

谁知何岩把牢门前的稻草抚平,径直坐在莫然对面。

莫然有些微怒:“你才出校门几年,居然就忘记贫民百姓的辛苦吗?忘记了第一天进校门背的校训吗?”

何岩感叹怎敢忘记!“梧桐何郁葱!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

“你既然一切都记得,就不该贪污,那些雪花银,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

何岩点头,双手比划心脏的位置,然后双手向两边指了指。

莫然对何岩的小动作心领神会,让自己的十几个贴身侍卫去旁边放哨,看看有没有谁在偷偷的监视。

随着侍卫们的离开,何岩“砰”的一声跪在莫然面前,向莫然说起,自己不是一个好的父母官。

何岩说:“本以为天下如镇江军校教育那般,老百姓要种好自己的土地,养育好子女,缴纳好国家的税收。

做官的要爱民如子,上匡正君主、下体恤百姓,对得起自己的政绩。

做将的要爱护每一寸疆土,让前辈们撒鲜血换来的土地,不能就此轻易抛弃。

要用手中的战刀击退来犯的敌人,要用手中的长剑保卫身后的大明。”

“这些我自然不曾忘记,可是我却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表里不一。”何岩无奈道……

莫然双眼斜视李岩:“你丫的说话就好好说,别扯些有用的没用的,告诉你校长我,你有没有贪污!”

“贪污我是贪了,不然我也不会知道那么多贪污的项目,那么多贪污的官员。”何岩道。

“你倒是说说有什么贪污的项目,比如临斟踢米、官银火耗是这些东西吗!”莫然笑着说。

莫然真心不敢相信,居然在平米法的推行下,上哪里还有那么多贪污的漏洞。

可是何岩还是说了自己亲身经历,什么官银火耗、临斟踢米都是小事,这些贪污事迹要从亲身经历说起。

何岩自洪武二十二年生,在建文四年末,由于自己属于靖难之役丢失家园的孤儿,所以被托付到镇江军校收养。

何岩原本家底还算可以,父亲是建阳卫的副千户,好歹也算个有朝廷编制的人员,所以何岩从洪武二十七年就开始读书了,一读读到自己父亲在建文四年战死,自己的母亲已无力抚养自己,再加上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要照顾,何岩就被送到镇江军校读书。

后来就是在莫然三年后,何岩一路过关斩将喜得榜眼,最后在莫然帝的看好下,何岩先是去了湖广行省的岳阳府任知府,后来自己治理岳阳府有功,又陆续治理了长沙府和永州府。

在莫然九年为莫然帝所喜爱,当上了湖广行省的布政使,也是大明最年轻的布政使。

只是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总会隐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没去永州府之前,或许何岩只能永远是个知府,就在永州府上任的时候,他根据了冰敬和碳敬的惯例,收到了不少孝顺的钱财。当然他是知道的,官员在工资太少的年代,不去自主创新只有挨饿的份。

从刚刚开始还有一点抵触,到最后心安理得的收下,这是一个廉政官员的心得。

从刚刚开始心安理得的收下,到最后想方变法捞钱,这是一个贪污官员的做法,一步步把贪心膨胀到最大。

他们的赚钱手法根据各个府县有所区别,比如婚嫁钱、人丁钱、粮耗钱、杂役钱……有的官员黑一点的,还要来个开堂钱,给你解决民事纠纷不是白解决的,要出辛苦费。

至于为什么要那么多钱,是有好几点原因的。

一是因为官员真的在贪污,人都是爱钱的。

二是因为薪水太低,不贪污没法存活,可以小贪,但是做不到不贪。

三是官途需要,只要政绩差不多,再用银子上下打点一下,不愁不仕途亨通,官位上升。

等何岩说出完这些年的经历后,暴露出一个让人悲痛的事情,大明全体上下官员都在贪污,廉政一点的是等着人送来孝敬,贪心一点的自己跑过去捞钱。

一方面是因为官员的开销确实大,入不敷出,想方法捞外快,才造成这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官员自身的原因,后世有句话就是这么说的,“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不过莫然是很不开心的,这才离洪武年间过去十几年,这群官员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看来还得继续剥皮抽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明朝软皇帝大梦想》,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