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千古艰难惟一死
作者:蒋偲昕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87

闲暇时翻开影集,一个故事都定格成一个图片,回忆开始发散性地追溯着当时的情景。这些都是我在采访时拍下的突发事故的照片。当我看到一系列图片时,停了下来,仔细打量着图片,思绪陷入深深的沉思。

黑暗的光线下,一个光着膀子模糊的身影在六楼楼顶,由于距离太远,选最佳的位置拍摄的依然模糊。这已是初秋时分,北方的初秋已稍有些凉了。晚饭时候接到有人要跳楼的电话,匆匆赶到时,街上围观的群众水泄不通,救护人员在楼下铺好厚厚的气垫做好预防工作。警察在下面与他交涉谈判着条件。起初这位男子坐在楼他都沉默不语,呆呆地看着下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从他的动作上看已近似乎绝望,这种绝望来自哪里,是为感情?是为负债?他始终沉默不语,楼顶上的空气沉默着、凝固着,地面上的空气沸腾着。

“这年头用这来炒作够刺激的,跳啊,跳啊,玩些心跳的。”几个年轻人幸灾乐祸的喊嚷着。

“现在的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了,动不动就想不开。”

“离的远些,别砸着了。”一位母亲便拉着自己的孩子便说便走着。

男子忽然站起来走了几步歇斯底里的朝下面的人喊着,就在他身子挣扎晃动的瞬间撕心裂肺的喊声随着做个弧线自由落体,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众人的目光下凋零了。我没有拍下他落地后的情景,我觉得那是对生命的最后的敬意。

没有人说的清楚为什么,始终是个谜,一个年轻的生命匆匆凋零了,而对于这个繁华的城市依然车水马龙忙忙碌碌。虽然那轻轻的一跳,看的出他面对死亡时挣扎的抉择。而背后又鼓足了多少勇气啊。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吗?可见活着对他来说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死的勇气已摧毁了活着的勇气。如果说死是一种解脱,也许对自杀者来说那已经是到了折磨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所选择的唯一办法,那就是以死来解脱。是啊,死可以得到肉身的解脱,然而那又给活着的亲人带来多大的悲伤啊。

小时侯经常听老年人说这样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说明着生命的可贵。其实我们的生命中的生与死就是一个轴心连着的两扇门,打开了这扇门,也就推开了那扇门。生只不过是,死与生相隔在长的路,也有终点。人到老了,就会想到死。按照佛家的宿命论来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杀生和自杀,不是终点的地方提前成了终点,对佛家来说,那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我们哭着赤手空拳地来到这个世上,说长也不长,一不留神,回首已是百年身了。说短也不短,磨蹭着结婚生子,就在这个不到百年的光阴,又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人相比着其他动物来说已经够幸运的了,有着足够的自由和智慧来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生存条件。但生之艰辛,又要承受着外界生存的压力和来自心灵内在的压力,以及人生路途中磕磕绊绊,酸甜苦辣,生死离别时刻侵袭着我们,或着已经够不容易了,又何必在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事呢。

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写人在突发事故(比如地震、火灾、车祸等)中产生的休克现象这本书,那些人在谈到短暂休克死亡的感觉时,有的人说好象看到了美妙的海市蜃楼,有的人感觉没有了压力,看见又一个自己从肉身脱颖而出,一下能够自由飞翔了,有的人见到了过世的亲人,都有那种美好的感觉。然而他们最终的一个结果,活着是美好的。我们有时看到那些落水者在水中拼命地挣扎,即使看见一根草,他也会紧紧抓住不放。那是一种本能的求生****,因为他还有许多的牵挂,不忍心离开这个人世。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几个知青在过节时想吃牛肉,又不会杀牛,干脆就把牛拉到山动物没有人的感情丰富,可谁曾知道那泪水里隐含着多少对生的眷恋或是对子女放不下心的牵挂啊。

郁达夫曾在一首诗中写着这样一句话: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外忧内患苦不堪言,但死去却又心不甘,情不愿。是啊,生之艰辛,但又并非完全是痛苦的,在这寂冷的人世间,有着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和牵挂,来慰籍着我们我们孤独的生命,才不会轻易地走向生命的****。曾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这本书,书中主人公富贵一生应该说够凄凉的,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不幸的事情他都碰到了,然而他还是坚强的活着。我说不出每个人在生命里那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促使着人们会更好地活着,或许是信念,或许是亲情,或许是天性,是啊,只要他们还能感知这些,即使命运将他们置于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放弃生命和享受痛并快乐的生活。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作家,他就是史铁生,在他“或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这样残酷的事实,他感叹天意弄人,痛不欲生的他在看穿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中救渡了出来。决定活下来试试。苦难并没有桎梏他的思想和灵魂,而是他用一部部充满智慧光芒的作品诠释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叔本华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曾这样解释着生存和死亡:当生存中或自己努力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为不治之症和难以消释的忧愁所烦恼时,大自然就是现成的最后避难所,生存就像大自然颁予的“财产委任状”造化在适当的时候引诱我们从自然的怀抱投向生存状态,但仍随时欢迎我们回去。当然,那也是经过**或道德方面的一番激战之后,才与这种行动。看见生之艰辛,死亦之艰辛。然而活着对我们生命来说不紧紧只是单个体活着,而是有着父母的牵挂、妻儿的盼望、亲人朋友的惦念,应该说活着是一种责任使命,更是一种义务。是对父母养育的一种责任,是对妻子儿女寄身于希望的责任,是对亲人朋友牵挂的一种责任,也是对赋予生命的上苍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是对父母、妻子儿女、亲人朋友的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活着。是啊,一个有着希望眷恋的人,一个有着感情牵挂的人,一个有着理性良知的人,无论生命给予他的多么的贫瘠,他都不会轻易地放弃生命,放弃亲人对他的眷恋和牵挂。

在痛并快乐的人生中,我们要好好地活着,为父母、为妻子儿女、为亲人朋友,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勇敢并快乐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