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响器
作者:蒋偲昕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56

在乡下,我时常会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凝神倾听那一声声悠悠的吆喝。有时在人嚷畜叫的集市上,有时是在槐花飘香的村落里,那蓦然响起的叫卖声,与鸡鸣狗吠牛哞马嘶声一起,构成了乡村音乐中最深刻、最柔情的部分。

而响器则是那一声声叫卖吆喝的伴奏,质朴而独特。人们在田野里、村路上或屋子里忙碌着各自手里的活计,即使没见到那走村串巷的生意人,只要听到招徕顾客的响器,便知晓卖什么的来了。

卖油的货郎敲的是一面小铜锣,咣——咣——咣……“其声高亢、嘹亮,仿佛一面面小太阳照在人的心里,暖洋洋又麻酥酥的,舒坦得很。人们听见小铜锣声,就知道卖油的来了,赶紧准备家什。小铜锣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厨房晓,真是恰如其分。

理发匠用的响器叫唤头“,也是极形象生动。那”唤头“其实是两片铁叉,上尖下合,用细铁棍一挑,发出”嗡嗡“的响声,传得极远。那些急着要剃头的人听到”唤头“响,便头发根儿痒痒起来,好像不剃剃不行,不剃就头重脚轻浑身不自在,便呼朋唤伴儿,一齐朝那”嗡嗡声赶去……

至于算命先生用的响器,通常为两种:睁眼先生身着长衫,手持两块黑乌乌、沉甸甸的梨木板,边走边打,人称打板先生;盲人先生由一个小孩儿(大多为徒弟)牵着,手捧一根横笛,边行边吹,一路笛音声声,如泣如诉,甚是苍凉。

最常见的响器还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用的拨浪鼓。那是一个带把的圆形小牛皮鼓,两面各系一对小鼓槌。货郎肩挑货箱,手摇拨浪鼓,发出悦耳的嘣啷啷、嘣啷啷的声音。货郎只要一进村口,姑娘媳妇们听见这熟悉的声音,就会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走出院门迎上去,挑些自己喜欢的玩意儿。一时间平静的街巷热闹非凡,仿佛过节一般。那巧嘴利舌的货郎自然也是人物,妙语连珠,春风得意,尽可以招蜂引蝶,卖弄挑逗。所以从古至今,有关小货郎与漂亮村妇之间的故事,往往被搬到戏台上,恩恩怨怨,流传甚广。

在卖日常杂货的货郎中,有一种是专门卖绣花针和绣花线等闺中用品的,他们使用的拨浪鼓略有不同,鼓的上端装有一个小铜盘,随着货郎的一声吆喝:卖丝绒绒喽!“其声调悠悠,掠过云天,好像春天小青驴的一声亢奋叫声。接下来便狠劲一摇鼓,牛皮鼓”嘣嘣啷啷“,小钢盘”丁丁,煞是好听。于是,那些村屯院落里的一张张粉面俏眉,便一律花一般绽开了。

这种小拨浪鼓有两个别致的雅号:惊闺“和”唤娇娘。真是形象的叫法!把本来一种极其简单的买卖关系弄得浪漫活泛起来,仿佛一种暗示,一个眼神儿,一首情意绵绵的民谣……听了叫人品味再三,难以割舍。

至于其他的响器,如锔锅、锔盆、钉碗、弹棉花、收破烂儿的,也都各有千秋。总之在乡下,响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现在难觅其踪,但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依然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