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嘴炮
作者:风中游荡的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092

第一百零四章嘴炮

自从讲闻出现之后,讲闻也在不停的变化。无弹出广告小说

讲闻的人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使用书生,在义学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也有机会露个小脸;义学中的学生都是海城本地子弟,海城居民自然对他们更加宽容,从这些学生口中讲出来的新闻,也更加容易令百姓接受。

这种方式不单单得到了海城居民的支持,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xìng,能够在父老面前展示自己学到的本事,这种机会令学生们无比珍惜!

讲闻时不仅优秀学生在,原本负责讲闻的书生也要到场,随时纠正学生在讲闻时出现的失误;多数时间,小小的失误没人介意,大家一笑而过,反而觉得更加生动。

海城的三家报社,刊登的文章尽量选用白话文,标准一经公示,和“新文化运动”一样,顿时产生了争议。

文人们认为,大量使用白话文,不仅仅降低了文字内容的蕴含量,更是斯文扫地的事情;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报纸,这在无形中也降低了读书人在普通人眼中神圣xìng。

自然也有人拥护白话文,拥护的人认为:文化既然产生,就要有利于传播xìng,文化不能是少数人的游戏,必须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才能迎来文化的繁盛。

两方争执不下,甚至要进行全武行!事情闹到武牧这里,武牧一言决断:必须推行白话文!

老百姓认字的本来就不多,跟他们去讲之乎者也,讲天书吗?

武牧的决断,效果堪比圣旨。

报纸上顿时成了白话文的天下!为此,几名后加入的书生和夫子愤然辞职、失望而去;武牧不加挽留,zhèng fǔ初创,大家都不是造反老手,难免会有失误。可以预见,盛世zhèng fǔ会不断出现错误,现行的法规也会慢慢出现不合时宜的条文,这些都不是问题。

一个zhèng fǔ想要完美那不可能,只能是尽可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始终如一的执行力,能把这些做好,这个zhèng fǔ就算是不错的zhèng fǔ!

如今就是如此,武牧返回海城之后,海城的报社顿时展开反击。

《民生报》宗旨关注民生,详细刊登了高丽人入侵盛世后的烧杀劫掠,并且附上了部分被解救回的受害人证词。

海城居民的注意力,瞬间就被拉回到常胜军攻入高丽的最初原因上。

《民生报》同时介绍了在战争中伤残阵亡将士们家属的境遇;这简直是火上浇油,百姓哪管高丽人死伤多少?百姓只会在意自己人有多少伤亡!

海城百姓对金玄一的哭诉所产生的一丝怜悯很快就烟消云散。金玄一的哭诉不是没有力度,是金玄一找错了受众。

高丽人受了委屈,对高丽人哭诉才能激起百姓同仇敌忾的情绪;金玄一对海城居民哭诉,海城居民当然也会表示同情,也不过只是同情而已。

自己人的军队正在为百姓讨公道,百姓不支持常胜军,难道还会责怪常胜军?

不要太不知好歹!

……

《每rì要闻》则把注意力放到目前的对外战争上,报纸上详细介绍了目前对外战争的进展和战争取得的成绩,报纸甚至对常胜军在高丽境内的缴获直言不讳。

目前的海城缺少的是什么?不缺前景,不缺实力,缺的是人民的自信心和血xìng!

汉人一向和善,这种和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更是因为战争的危害xìng。

只要提到战争,善良的百姓总是悲天悯人的。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百姓从战争中看到了死亡,看到了残酷,看到了家破人亡,看到了民不聊生……

唯独没有看到战争的红利!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话是没错的,错在统治者的决策上!

中原王朝的人民是善良的,但是中原王朝从来就不是善良的国家!中原王朝的历次对外战争,要么攻城掠地,要么灭国灭族……

看看中原王朝周围,哪里还有能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的民族?

能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的民族不是被灭族;就是被驱赶!

至于那些国家,小国寡民、贫瘠之地有什么好要的?

在以前中原王朝的对外战争中,付出最大代价的都是平民,获得战争红利的却是国家;长此以往,自然没有民众支持对外战争。

这种思想在后世同样存在,后世的战争影片中,随处可见美国大兵把缴获寄回家乡;而汉人只有一句口号:一切缴获要交公!

哪那么多人有这么高的觉悟?

以前的统治者不知道疆域的含义,武牧是知道的;武牧同样知道,现在世界上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疆域划分,这段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世界上国家的疆域变化,比之前几千年都要大!

《每rì要闻》中不仅仅刊登战报,同样刊登常胜军军规。军规中明文规定:所有缴获军方和个人五五分成,不可分割部分,军方将出资购买!

《每rì要闻》中详细介绍了缴获情况,对战士们的收入同样并不讳言,攻入高丽的将士,收入最高的已经达到5000银元!

5000银元什么概念?前段时间因为贪腐被判终生劳役的官员,费尽心力才弄到了1000个银元,还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

《环球时报》则是从大义着手,详细介绍了高丽和中原王朝的渊源,并且对高丽时政作了介绍。

海城百姓此时才知道,原来高丽国主才刚刚12岁……原来高丽国主并没有任何权利……原来高丽国内是领议政和王后在统治国家……原来大将军攻击高丽是为了“清君侧”……

谁特么说大将军攻击高丽是入侵的?

……

一天之内,舆论风向顿时出现转折,完全按照武牧的预想发展。

一天之后,《环球时报》开始挑事,指责《每rì要闻》对百姓进行煽动,试图用利益诱惑百姓支持对外扩张,《每rì要闻》宣传的这种思想非常危险,会丧失儒家“中正平和”的传统美德!

《每rì要闻》马上开始反击,从周朝被犬戎入侵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的对外战争,再到宋朝的重文轻武,一直讲述到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每rì要闻》试图从中原王朝的朝代更迭中找到证据,证明在国与国之间讲究“中正平和”的幼稚和可笑。并且顺手对《环球时报》的“假、大、空”加以嘲笑!

《环球时报》反唇相讥,用高丽人穿汉服、说汉话、行汉礼作为依据,以证明儒家思想的正确xìng和深入人心。同时对《每rì要闻》的不切实际加以讥讽!

《每rì要闻》自然不甘示弱,用明朝年间的“党争”作为依据,证明学习儒家思想的局限xìng和文人之间的龌龊,在《每rì要闻》的报道中,再次栓释了“汉jiān”这个名词:“汉jiān”一词源自清初,雍正年间,曾有汉人与“苗顽”联手对抗清廷在西南边疆的“改土归流”政策,这些人,就被清室皇帝骂为“汉jiān”;这意义下的汉jiān,指的是汉族jiān细,其所损者乃满族统治利益。相对汉人来说是褒义词,第一批汉jiān被押送刑场的时候,高唱:人人都来当汉jiān,还我大汉好河山。后来,一部分汉人留了辫子,当上了奴才,就骂其他汉人为汉jiān了……

到了《每rì要闻》这里,就把东林党全部定义为汉jiān,就是这帮“汉jiān”的行为,彻底葬送了大明王朝。

《环球时报》马上就接话,开始就《每rì要闻》言语间的失误进行攻击……

……

不知不觉间就歪了楼,吵到这个时候,最初的原因已经没人再去翻找,只就对方的言论失误进行攻击。

两家吵的热闹,《民生报》隔岸观火,不仅仅关注普通百姓生活,同时还会发一些文章支持某一方的观点!就在此时,一个流言悄悄传出来:原来《民生报》是将军夫人家的产业!

这个流言引起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闻纸间的骂战!

柳小小自从嫁给武牧,就一直跟在陈江云身后,在军人家属互助中心帮忙;平时也会和小昭一起出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柳小小颇为和善,又有个身为文教部长的父亲,她这个将军夫人在老百姓心中人望颇高!

《民生报》一贯注重民生,和另两家报社比较起来,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在这次的骂战中,《民生报》并没有参战,而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上充当裁判的角sè。

现在听说《民生报》是将军夫人的产业,百姓顿时对《民生报》观感变得极好;一时间,《民生报》声望急剧上升,顿时在三家报社中脱颖而出,成为报社的领头羊。

……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金玄一的哭诉已经没人听了。

海市蜃楼里出现了说书人,说的内容自然不离主题。

常胜军将士们在高丽的战斗中,出现了不少的英雄事迹,这些说书人就把这些个事迹写成“传奇故事”,每天在海市蜃楼中进行鼓吹。

随着常胜军宣传机器的全力开动,金玄一已经彻底臭了大街。

虽然说还不至于人人喊打,但是也再没有人关注金玄一的声音。

金玄一万般无奈,只好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盛世zhèng fǔ身上。

十一月初,金玄一终于得到通知,“大将军王”传见高丽使臣,正式接受高丽人的求和申请,高丽使臣终于等到了面见盛世最高领导人的机会。

沈阳皇宫,金玄一走在去往崇政殿的路上。

路两边都是荷枪实弹的近卫军战士,战士们看金玄一的目光充满鄙视和不屑。

金玄一硬着头皮,看似大义凛然,无视战士们的目光。

金玄一内心哀叹不已:早知如今,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