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阴谋浮出水面
作者:玉山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778

( 请牢记 ) ( 请牢记 )苏歩壑举手打开了卷轴,只见上面竟是上给皇帝的一封《论变科举法奏表》,略去那些程式引论的文章,贾玉见上面已明确提出了三条改革内容:

一、

废试经义八股文,以帖经墨义、诗赋、策论三场试天下士子。

二、

废除童生考试与生员功名,士子直接、自由参加举人考试,不必到

官办学府学习一定的期限以取得考试资格。

三、

废除糊名,眷录、锁院制度。

令贾玉感到惊讶的是第三条的提出,更惊讶的是这封奏表的后面还盖了三个印章:北静王,南安王,成都王。

看看众人的神色,也显然被惊讶得不轻。

曾经面壁时看过《本朝开国纲要》的贾玉知道,北静、南安、成都三王是开国所封八王中封地最多,实力最大的三个王,都有十几个县之多的封地。

三个实力最大的藩王联合向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上奏表,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想不到北静王的谋划如此慎密周到。贾玉看看徐墨竹,连他的脸上也现出了惊讶的神色,大概也没料到三王联手这一节。

而对于改革内容,只有是真正热爱自由的热血青年,都会支持第一、二条,会出现分歧的关键在第三条。

第三条内容看似更简单,只有十个字,但若真正实施起来,绝对要引起天下政治,社会利益,朝廷势力的大变革。因为不糊名眷录,科举考试的录取,就再不是靠考生临场的几篇文章,而是主要靠考生场外的名气,与考官的关系。这样一来,唐代科举考场的场外投卷之风必然重新盛行,考官作为座主与被录取门生的关系势力网必然会重新建立,而门第贵族也必然会争夺考官的任命,或对之施加影响,借此科举权力关系网来巩固发展各自的势力。

这样一来,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必然会被削弱。

对于考生来说,要想被录取步入仕途,不能只顾在书斋埋头读书,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结交名士和权贵,加入一定关系势力网。或者你不屑结交权贵,也可以像陈子昂、王维、李白、李商隐那样牛,让权贵主动来结交自己,或者你比较内向沉默,但也可以像韩愈、柳宗元那样踏踏实实修身读书,积累自己的气节德行,写出名震天下的诗文,不怕没有人录取你。

当然,如果你本来出身门第贵族,你可以捡许多便宜,少奋斗许多。

还当然,如果你像薛蟠一样的学问才华,就算因为门第关系网被录取,当榜文公布时,你和你的家族,还有录取你考官,可能要引起公愤,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

综合来说,废除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糊名眷录制度,转向主要靠考生场外名气与关系的科举录取政策,对门第贵族势力最有利,对那些出身贫寒,但真正有才华的人也是有利的,(比如像左宗棠那样的人,他在清代中不了进士,但在唐代一定可以中进士),但却不利于那些出身和才华都普通的人,这些人在明清两代可以考个秀才、举人的功名,混碗饭吃,或者运气好还能中个进士做到高官,但在唐代那种环境下,只能望洋兴叹望而却步了。

当然,这种政策实施后最不利的还是皇帝,他再不能高高在上蔑视一切,他也再不能成为所有权力之源泉。

在明清两代那种开国传统、科举政策与权力门径环境下,只有皇室一家是真正的贵族,只有皇帝一人是真正的主人,其余所有的官宦家族不过是皇帝的臣妾奴仆,他们的权力与财富由皇帝赏赐,也可以由皇帝随时夺走。

但如果科举政策变成唐代那样,科举权力、仕途之门由大臣和名士掌握,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唐代的清河崔、博陵崔、河东裴、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京兆韦这些家族,是可以称得上傲视皇室的真正门第贵族的。

而贾玉所穿越的这个大虞朝,虽然科举政策目前像明清,但由于有八王八公十二候开国之初的实地分封与功勋门第传承,与明朝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屠杀殆尽以及清朝的少数满族凌驾绝大多数汉人之上的统治还是有些不同。

综合简言之,削弱皇权,巩固王侯门第势力,才是北静王这次科举改革的真正核心目的,贾玉如是想。

而选择嘉平皇帝亲政不久权力未稳之时机,这样打着科举文化的旗号,借天下士心的名义,锋刃暗藏地与皇帝交锋,向皇权叫板,这又正是北静王十分果敢的表现。

赢,则皇权被压,北静王的名望势力更盛。

输又如何呢?

会输吗?

但年轻气盛刚亲政不久要立威的嘉平皇帝,又会轻易妥协答应吗?

对于贾玉来说,对于在场的名士才子们来说,如果今天在与皇权叫板的奏表上签字,改革成功,当然可以分享成功的果实,但如果改革失败,后果估计也相当严重,只怕终身都再难入仕途,而且要被拉入皇帝盯防打击的黑名单。

这也是兰语坊大厅中六十多位各地名士才子都在沉默,而没有继续振奋呼喊的原因。

北静王用沉缓有力的声音打破了这种沉默:“各位豪杰,如果想复兴大唐自由雄风,支持科举变革的,请在上面签名。”

周秉方立刻在上面签了字。由于周贵妃的得宠,维城侯周家是十二候中最有权势的一家,所以众人在看到周秉方三个字时,虽露出了惊讶之色,但还是没有人继续跟上。

顾落梅忽然扇子刷的一下展开,冷笑道:“变法之本,首在立信,王爷以这种阴谋欺骗手段引我们过来,叫我们怎么相信你的变革诚意?”

但由于北静王已事先公开坦诚说了这事是他和秦可卿联手的一个阴谋,并且已道了歉,所以顾落梅这话却像石沉大海,并没有引起众人对北静王多大的反对情绪。

北静王又微微笑道:“小王这样做也是不得已为之,若不以名剑美人吸引,直接以科举革新的名义召集诸位英雄豪杰,先不说泄露机密,诸位有几人有兴趣过来?现在,诸位名剑已赏,美人自可去求得欢心,剩下的附加科举革新目的,诸位认为小王无诚无信而不支持的,可以自由走,我不强求。”

这一段话到说得堂堂正正,顾落梅并无可反驳之辞,只是轻蔑地一收扇,准备走人,但被徐墨竹拉住了。

“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一直冷静沉默的徐墨竹忽然向北静王一拱手道:“王爷发起之变革乃关心士子,心忧天下之壮举,我们本应该支持,只是具体条款还请王爷多多斟酌,特别是第三条,自大宋以来皆是这样,改了只怕有失公平公正,王爷复古也不需要尽复大唐之古,更不必泥古。”

徐墨竹这番话可谓情理通达,绵里藏针,更说到不少人心里去了,立刻就有人表示支持徐墨竹的意见。

“是啊,王爷,若只有一二条,我们绝对支持,这第三条关系太大,还请王爷多多斟酌!”南粤双雄之一的陈少章说道。

然后不少人纷纷表示不同意第三条意见,幽都四恺却没有开口。

北静王忽然仰头冷傲地几声笑,将议论纷纷的众人顿时笑得安静下来。北静王又用那种冷傲的目光扫向那些表现不同意见的人道:“大唐雄风的精髓就在第三条,没有第三条,诗赋也会变成八股文,诸位的命运,天下士人的命运,还不是被一张考卷束缚着、摆布着、玩弄着,又能谈什么士人的尊严与自由!自古变法革新的成功,开路着都必须忍辱负重,有所牺牲,诸位如果怕影响到利禄前程而不敢行动的,请现在退出,我不强求!”

虽然北静王说话的语气还是那样淡然平缓,但一种震摄人心的气势不觉从他那神态话语中溢出,刚才议论纷纷的人不禁有些低下了头,也没有一个人真的立即夺门而出。

顾落梅本来要挥挥扇子大步而出的,但被张云松一个眼神制止住,又看徐墨竹、卫若兰、贾玉等人都没有要走的意思,所以也安静不动了。

卫若兰目光向贾玉看过来,有所询问。

徐墨竹也向贾玉看过来,目光含义不明。

北静王也向贾玉看过来,目光有所期待。

贾玉知道此时此景,自己也应该有所表示了。

于是贾玉开口道:“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但我相信,真正有才华的人,可以在一个更自由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好,至于那些不大适应大唐自由雄风的一般人,让他们不要走科举这条路,去种种地经经商,或许会更好。”说完就走向一直举着卷轴的苏步壑,准备提笔签名。

“你给我站住!”一直像有心事沉默不语的言公主忽然一声大喝。

贾玉停下,轻问道:“什么事?”

言公主坚决地看着贾玉道:“你要是敢在这上面签名,我,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小言,贾公子自有主张,你不要干涉,我们男人间事你也不要多管,没事的话还请你出去。”北静王说话的语气依旧平和,但神情却很是严厉。

言公主不屑地轻哼一声,缓缓转向北静王,冷怒道:“王爷,你不要再假惺惺充什么理想变法者了,我知道你的真实目的,你是不满现状,你想夺得更多的利益权势,对不对!你身为北静王,坐拥十三个县的封地,你又身为内阁辅臣,参管天下大事,你的利益权势已经够多够大了,你还贪心不足吗,你还要挑起天下争端吗,我警告你,不要玩火**,不仅毁了你自己,也毁了老王爷一世的功德!”

一直像有心事沉默不语的公主此时终于如火山般爆发,矛头如此严厉指向万民敬仰的贤王,不仅让贾玉有些震惊,全场众豪杰名士也被她震得惊呆无语,特别是那些还不知道她公主身份的人,这是哪里来的胆大包天泼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