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中国兴华军校
作者:大汉02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692

第四十章:中国兴华军校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底,‘兴华城’临时总督办公大楼,正式启用。当然这是非北京政府官方承认的,只是秦汉,以及兴华城人认可的罢了。

‘兴华城’临时总督办公大楼,是一座中欧建筑特色相结合的大楼,这座办公楼的建筑特色,只是借助了西方建筑的一部分,以及秦汉原来时代的建筑特色,而更多的则是突出了华夏建筑特色。这座办公大楼,位于兴华城城市规划的行政区,在‘时光隧道’厂房的正前方位。

奉天总督临时办公大楼,这只是兴华城人的戏称。因为作为奉天总督的秦总督,从不去奉天驻地办公,而奉天所有的公务,都要有专人送到这里处理。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就渐渐这么叫起来了。

秦汉当了奉天总督,整个人当然就忙了起来,什么部队缺军饷了,哪里有灾民了,和日本人起冲突了等等,行政事务太多了。

这么多的公务,秦汉实在是忙不过来,再说了,此时的秦汉,也没有处理这个时代行政公务的能力。无奈之下,秦汉只好公开招聘了两个秘书。一个是叫王怀春的中年人,是‘集古轩’王继轩王大老板不远的本家,王怀春原来是北京总理府的官吏,但是为人耿直,不懂得变通,因此得罪了上司,不久之后,就被那个上司找了个借口开除了。王怀春在政府衙门里做了将近半辈子的官吏,有着很强的处理公务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却没有什么谋生的能力,被开除之后,他由于没有谋生的能力,使得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到王继轩的商铺里打工,以挣钱糊口。恰好此时秦汉招收有能力处理行政公务的秘书,王继轩看此人也算个人才,就讲他推荐给了秦汉。

今年刚刚二十六岁的‘郑泽明’,也算是民国时代的愤青了。

1912年秋,郑泽明从英国求学归来后,看到国家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心情悲愤、郁闷,可是奈何!报国无门啊!

就算是愤青,也要吃饭的,也是要生存的。回国后的郑泽明,在面临生存大事面前,就在兴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某了个职位,借此混天度日。这一天,郑泽明得知奉天总督府,公开招聘秘书,就毛遂自荐,和秦汉经过一番交谈后,被留下来了,成为秦汉的第二位秘书。

王怀春久经宦海,为人又刚直,处理行政问题有经验。郑泽明,算是这个时代的海归派,不但爱国,而且有才华,知识丰富,思想比较先进。这两个人,正是秦汉此时最适合的秘书人选。

秦汉就让二人出面,组织成立了个数十人的‘行政班子’,把‘总督府’的一切事物,交给了二人处理。自己做个甩手的总督,至于奉天的‘行政班子’,就于己无关了,自生自灭好了。

1912年的秋天,‘中国兴华军校’,在兴华城正式建立。

军校设六个部门,是:步兵、炮兵、工兵、后勤保障兵、医疗兵、宪兵。

秦汉亲自担任校长。至于军校里的军事教员,暂时还没有。因为秦汉认为,‘民国时期’所谓的军事人才,多是些不懂‘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军阀。

“军事教员?唉!以后再慢慢培养吧!”秦汉在心里无奈的慢慢想道。

兴华军校成立后,秦汉把后世‘黄埔军校’的校歌,略加修改,作为‘中国兴华军校’校歌。

军校的校训,是秦汉借用了后世的一句名言――‘爱我国家、强我国防’!

军校学生生活公约,也是剽窃了黄埔军校的。内容是:身为‘中国兴华军校’学生。要爱国爱民;具备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观;坚持不谎、不骗、不偷的荣誉信条;立志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军事人才;具备‘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语言沟通’、‘持续学习’四大能力等。

至于校徽的制定工作,还在征求之中。

‘中国兴华军校’的教学方式,与民国时期军校的教学方式,是决然不同的。

秦汉用的还是老法子。‘电视讲座’与教材、实践相互结合。

秦汉自己就是军校出身,又是军校的军事教员。他把后世的军事教材,根据不同时代进行了改动。军事教材上涉及后世的年代、人物、事件等,能删就删,能改就改。

要不然学员问起来:“老师,这书怎么是2008年的那?好像还没到吧?真的有两次‘世界大战’吗?”那可就丢人了,说不清楚了,也没法说清楚。

可是,现代军事方面的教材,涉及范围太广了。

单说陆军,就涉及到:步兵、炮兵、工兵、后勤保障兵、医疗兵等。光步兵里又分诸多兵种。如:特种兵、侦查兵、骑兵、坦克等‘机械化’兵种。

再加上国外的那些军事材料,实战战例,那工作量太巨大了。

这么大的工作量,依靠秦汉以个人,就算是他有三头六臂,那也忙不过来。再说了,秦汉也没这个时间。

万般无奈之下,秦汉就想到了自己工作过的军校。一想到原来的军校,秦汉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毕竟那里是他曾经生活、工作、恋爱过的地方。好在,面对现实,秦汉随即转变了思想,把主意打到了自己原来的军校身上。

通过一番联系,秦汉就委托原来军校里,几个比较好的同事来帮助自己,对那些军事教材,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由于工作量太大,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当然了,秦汉又要对此事,做出一番解释的,并且,还会付出一大笔酬劳,以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

至于教学用的电视,也被淘汰了,换成了大屏幕投影机,用来播放实战战例等各种军事教材。

秦汉兴办的这所军校,其实就是一所办在民国的‘现代化军事学校’。

建校之初,秦汉就通过王继轩的商业渠道,秘密的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招生。

那招生内容太诱惑人了!经过考试,一旦录取,学习期间,在校的一切费用全免,每个月还有钱拿,学校会根据学员成绩发放月薪。

也就是说,谁考上了,免费上学。成绩好的,工资就高。就是说,这是一所竞争激烈的军事学校,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传统军校。

这是秦汉的建议,他认为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兴华军校建成后,第一期经过考试,竟然就录取了四千五百多人。

在开学典礼上,秦汉作了一生当中,第一次致词。

秦汉在致辞中讲道:“我们开办这个军校,是想把军校里的你们,培养成国家安全的根本。诸位就是将来国家军队的骨干,国家的安全,国家的强盛、繁荣,都要靠你们来保护它……同学们,你们看看现在的神州大地,看看生养我们的中华,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痛心啊!遥想我们的祖先们,开创的盛唐、强汉,我们有愧于祖先啊!所以,我们要改变国家的现状,重现汉唐盛世,而这一切,不是靠嘴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我们来奋斗,来流血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谓的流血、奋斗,现在的兴华军校,将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年仅十七岁的吉鸿昌,没有经过考试,是特招入学的。

吉鸿昌,坐在温暖如春的军校教室里,感觉自己到了这里后,一直就像生活在梦里。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原名‘恒立’,字‘世五’。

吉鸿昌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而向往学习的他,也因为贫穷的家庭环境,没有能力,到学校学习。

为了生活,吉鸿昌在无奈之下,只好到军队了当兵。

在秦汉原来的历史上,吉鸿昌曾经在冯玉祥部下当过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而得到过冯玉祥的赏识。后来,吉鸿昌出国求学,他在国外时,那时候的外国人都歧视中国人。吉鸿昌就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吉鸿昌,怎么也没有想到,奉天总督秦汉,会派人找到自己,并特招他进入军校学习。直到现在,他也不明白,秦汉时怎么知道自己,并找到他的。

草原的冬天,分外的寒冷。兴华城的一切建设,都已经停止,各人都在自己温暖的小窝里,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此时,奉天总督秦汉的别墅里,暖气片散发出的热量,让客厅温暖如春。秦汉正在会见几位远方的来客。

草原迎来了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把大地装扮的一片银白。

满天飘扬的飞雪,可是!也不能阻挡冯玉祥前进的脚步。

离兴华城越来越近,冯玉祥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闷、迷惑。很快就要见到那个人了,那个给他寄去那封信的人。就是那封信,让他心头涌起漫天的波澜,犹如巨浪,在他的脑海不断翻滚。

自从看了那封信之后,许多事件,总是按照信中所述准时发生,国内的、国外的都有。

国外的消息也有,不过不多,毕竟太过遥远,不是很方便了解,这还是多亏有了电报。

别墅客厅内。秦汉笑看着对面沙发上的冯玉祥。三十岁的冯玉祥,身材还是那么的魁梧、挺拔。笔直的坐在真皮沙发上,从那端正的坐姿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职业军人。

审视着这个中等身材,满脸微笑的年轻人。冯玉祥心想:“这人很普通,没有与众不同的相貌。好像除了他耐人寻味的眼神,他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人。”

两人落座后,谁也没有开口说话,相互凝视着对方,都想从对方脸上看出些什了来。

许久……许久之后,还是秦汉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平静。说道:“你终于来了,我一直在等你。”

冯玉祥,听了秦汉的话后,没有说话,还是用复杂的眼神审视着秦汉的脸。

良久……良久之后。

“你怎么肯定我一定会来?”冯玉祥沉声说道。

“因为我坚信,如果你还是个忧国忧民的,真正的中国人,你会来,因为这里有你想要知道的答案。”

“你到底是什么人?你会未卜先知吗?还是……,唉!我都不知应该怎么问你了!”冯玉祥苦笑起来。

秦汉满脸微笑。抬手做了个请对方喝茶的姿势。道:“请用茶,这是一种新茶,名字叫做‘江北绿’。不是谁也能够喝到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啊。”

看着对方答非所问。冯玉祥苦笑着端起茶杯来,轻轻饮了一口。随即又问:“秦总督。你知道这寒冬季节里我的来意,也知道我心里的疑问。请你告诉我,我想要知道的答案,好吗?”

秦汉听后,收起了脸上的微笑。对冯玉祥郑重的说:“你心里的疑问,我都知道。而且,你本人以后的遭遇,我也知道。对于中国未来的命运,我也能说个大概。”

秦汉停顿片刻,低头默默思考了片刻,又说道:“可是?很遗憾!因为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知道应该如何改变这个苦难、屈辱的国家的命运。并能让这个国家重新变得富强繁荣,重新走进世界强国之林,让已经变得麻木不仁的国人,重新焕发我汉人在盛唐所拥有的那广阔的胸襟,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活力。”

看着沉默的冯玉祥。秦汉继续说道:“这是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探索的事情,想要做的事。这难道不是你冯先生想要做的事情吗?我正为此努力!”

沉默的、若有所思的冯玉祥。终于点了点头。道:“秦先生,你说得很对,可是我已灰心,对前途充满怀疑,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下去?!走向何处?!”

“无妨,既然已来到了兴华城,就不急着走,先住下来,在兴华城到处看看。”

秦汉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想,也许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我想你冒雪赶路,旅途一定劳累,我先让秘书安排你住下,等过几天后,咱们再谈。”

“那就不客气了,这边太冷!一路上我可冻坏了。”冯元祥边笑着说,边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