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告密篇:秋纹之疑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41

))秋纹也同他出来,自去探春那里取了碟子来。”

可见,晴雯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去接近王夫人。“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于是,秋纹未能如愿。不管怎样,她是无法和晴雯争的。看来,她见王夫人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她显然知道王夫人的重要性,因此不放过每一次可能的机会。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去王夫人处办事,对丫头们来说,算是一件美差了。王夫人一高兴,会赏给不少的小费。而且,从袭人的经历来看,如果真能得王夫人的欢心,还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可是,对秋纹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即便是有这样的机会,以她的资质,却也未必能被王夫人瞧得上。她想出头,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直到查抄大观园之前,在王夫人眼里,也只有袭人和麝月的。可见,在此之前,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表现自己。

在开始说碟子的事时,便有这样一段脂批:“线头却牵出,观者犹不理。不知是何碟何物,令人犯思度。”在说笑之间,又夹了这么一句:“看他忽然夹写女儿喁喁一段,总不脱落正事。所谓此书一回是两段,两段中却有无限事体,或有一语透至一回者,或有反补上回者,错综穿插,从不一气直起直泻至终为了。”这段话说得非常隐晦,让人有些不解。不就是送东西的小事么,还能蕴涵着什么“线头”、“无限事体”呢?在我看来,这很有可能是她以后告密的一个伏笔(“线头”)。

4秋纹的分析

若说宝玉房中的四大丫鬟,其实各有特点。从骨子里看,袭人和秋纹是比较世俗的,而麝月和晴雯则比较脱俗;从性格上看,袭人和麝月比较含蓄一些,晴雯和秋纹比较直露一些。秋纹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浅俗。她的那点心思和意图,连晴雯都瞧得出来。如果她做了姨娘,大约就像赵姨娘那样的。

一个爷们,有两、三个姨娘也很正常。做姨娘,对秋纹来说,还是有可能的,如果她肯争取的话。

在我看来,秋纹是想走袭人的路线的。以她的条件,处于姨娘和丫头的边缘:进一步可以当姨娘,退一步就只能是丫鬟。因此,她就必须尽可能地排挤一切竞争对手(表现为极度的嫉妒和排斥,如骂小红的那次)。

宝玉笑道:“只是芳官尚小,过于伶俐些,未免倚强压倒了人,惹人厌。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可见,芳官和四儿,一个是“倚强压倒了人”,一个是“夺占了地位”。此二人被“告密”的理由,则主要和争宠有关。

她是非常想去王夫人那里的,可是有个晴雯总是让她难以如愿。但是,在抄捡大观园起见,由于晴雯病了,麝月又不是个爱争的,除非是袭人自己出马,去王夫人那里的差事,就很有可能落在秋纹身上。这对她来说,应该是一种难得的机会。

书中没有怎么写她和袭人的关系,但说了一句秋纹是袭人带出来的。因此,在我看来,她是紧跟袭人的,应该是比较“听话”的;而麝月和晴雯,却不一定会听袭人的。就我的感觉,麝月虽然对袭人比较配合,但不一定会言听计从。感觉她对这些比较淡漠一些,属于比较随其自然的那种,不会像袭人和秋纹一样心心念念地不忘这些。晴雯呢,自然更不会那么配合了。所以,秋纹的作用就显出来了。对袭人来说,也确实需要一个秋纹这样的帮手;而对秋纹来说呢,能赢得袭人的欢心,那么去王夫人那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一些。我想,如果说袭人是哈巴的话,那秋纹只能算是“狗剩”(“这屋里的狗剩下的”)了,呵呵。

在我看来,袭人比较聪明,有能力、有人缘。对于王夫人,她也未必是总是跑到跟前去。她比较会找时机。比如,那次是在宝玉挨打后,王夫人正自忧心。她的一番话,正说到了王夫人的心坎上。于是,就感动地要把宝玉交给她了,这样可谓一锤定音。而秋纹呢,本来去王夫人那里的机会比较少。就算了见了面,以她的水平,恐怕也说不出袭人那一番话来赢得王夫人的心。那么,她如何才能得到王夫人的赏识呢?

见了晴雯之后,王夫人大约一门心思都在考虑“狐狸精”的问题吧。如果看见个丫头来了,问一声是有可能的。这就像宝玉挨打后,王夫人也会找人来问一样。

按王夫人的需求,也确实想在宝玉身边找一个眼线。当然,第一人选自然是袭人了。但是,袭人会干么?却也未必。

所以,如果秋纹肯提供这些“情报”,就很可能因此而得到王夫人的赏识。

以秋纹的为人来判断,她是有点机会就要去钻营的。因此,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若是她与王夫人“配合”得好,那么王夫人有可能给她一定身份或待遇(当然也不一定马上兑现)。我想,以秋纹的能力,要想讨好王夫人,大概就只能做到这一点了。

要挑秋纹的毛病,肯定是有的。但是,以她的条件,似乎还不足以成“狐狸精”。因此,王夫人大约也不会认为她会祸害到什么程度。如果她有“立功表现”,对于小过小失,王夫人也未必不放她一码。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在宝玉说到为什么只有她们三个没被挑出毛病时,有这么一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在我看来,这“心内一动”,往往是因为心中突然想到了某件事。

试想,告密者如果不是袭人的话,那么则有可能是她突然想到这几日之间,曾经遣秋纹到王夫人处办过事。以袭人对她为人的了解,则有可能会怀疑是秋纹所为。

5袭人的分析

如前所说,以袭人的级别和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可能会嫉妒晴雯,却不大会嫉妒芳官、四儿。

若说袭人,常被人指责的是她对王夫人说的那段话。在我看来,这表明两人在该问题上有着类似的看法,对宝玉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宝玉看晴雯一节可以看出,宝玉在外面的名声并不大好,被认为是“在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可见她的担忧也并非无理)。她的话,可以说是道出了王夫人的心声。以我的理解,如果她不说这样的话,王夫人照样会这么想。就算是她不说这样的话,王夫人也早晚都要清楚宝玉身边的“狐狸精”,以保住“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

对此,脂批道:“远忧近虑,言言字字真是可人”。又云:“袭卿爱人以德,竟至如此。字字逼来,不觉令人静听。看官自省,且可阔略戒之。”当然,有不少文章说脂批似乎比较偏袒袭人,甚至由此不承认脂批,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在我看来,袭人所说,确可一戒。晴雯是被人误解了,而宝玉何尝不是如此?若是再这样的任情任性下去,恐怕他的名声会真的受损(在世人眼中,宝玉就是“**色鬼”了),而这正是王夫人所担心的。

说到她的为人,常被指摘的是对黛玉的微辞。看得出来,袭人是喜钗而不喜黛的。以我的理解,说黛玉不作女红,还有小性儿之类,都是事实,也算不上什么“坏话”。其实,我们自己,不也会在背后议论一些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么?在我看来,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也不算是过分。袭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选择,她也没有理由一定要支持黛玉。

在我看来,袭人就是比较现实一些,也有一些心机。你可以说她的追求很俗,但这并不能表明她的人品一定很坏。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且,从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来看,她基本上还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

不说别的,她被父母卖身,却没有多少怨言。还说,若不让卖,岂有看老子娘饿死的道理。“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对此,脂批中连着两次赞道:“孝女、义女”,这也是其品格的一种证明。脂批又云:“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另外,她的良好的口碑,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从“花解语”一节,也可以看出:袭人的性格,并不是一味“温柔和顺”的:“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这话中,也透出了一点刚强,让人亦不敢小觑。

以袭人的条件,去王夫人那里的机会应该比较多。况且,她早就被王夫人内定为准姨娘了。这么长的时间,若是想告芳官和四儿的密,恐怕早就告了。以她的为人,王夫人再三追问,连个具体的人名都没有说出来。若说她突然有一天会指出芳官和四儿之名,并且说到一些详尽的细节,似乎也不是袭人的风格。况且,以王夫人对她的信任,已经是无以复加了。她要是“告密”,图的是什么呢?有必要采用这种下作的手段么?

6结语

从动机来看,芳官和四儿不会影响到袭人的地位,况且王夫人对她的信任已经无以复加。这就像一个月薪上万的人,若说她会去偷几百块钱的东西,是不大可信的??除非她有这种癖好。当然,从袭人平时的为人来看,应该是尽量避免生事的人。所以,说袭人告密,可以说是动机不足。

而秋纹呢,其地位则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如果努一把力,就可以有可能当上姨娘。以她强烈的嫉妒心,对芳官和四儿的受宠会有不满的;而且,她一心想向王夫人靠拢,似乎也想走袭人的路线。以她的品格,为了往上爬,是有可能把芳官和四儿作为垫脚石的。况且,王夫人逐了芳官和四儿,又同时为她清除了障碍,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从动机和人品来看,芳官和四儿之事的告密者,秋纹的可能性比袭人更大。

2004年08月27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