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周思源《看红楼》选读之 王熙凤S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231

))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一番自我检讨,加上连连奉承,果然使本来不满的婆婆邢夫人顿时心花怒放。其实王熙凤深知鸳鸯为人,决不会答应为妾,于是找了个借口先躲开,结果邢夫人在鸳鸯那里碰了个软钉子。王熙凤的“脑筋急转弯”令人叫绝。

泼辣如果说在表现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时曹雪芹着重于展示她的伶俐口才,那么治理宁国府则重在表现她的泼辣一面。这个泼辣,不是敢于耍横叉腰骂街的泼妇之泼,也不是蛮不讲理装疯耍赖的撒泼之泼——虽然王熙凤有时也有这类精彩演出——而是指她遇事果决,办事干练,有章法,讲效率,大刀阔斧的果断作风。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堪称她泼辣的经典之作,成为整个前八十回中王熙凤最精彩的一场戏,是这个形象最有光彩之处。

令人赞叹的是,曹雪芹没有立即写她如何对宁国府“杀伐决断”地治理整顿,而是先作一番铺垫。在合族内眷闻报贾珍到时“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之际,“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真可谓鹤“站”鸡群,不愧为人中之凤,脂粉队里的英雄。接着主动表示愿去,充满信心地说:“有什么不能的。”而且还要继续管理荣国府,“那边也离不得我”。确实是“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在这里凤姐固然有揽权、卖弄的一面,宁可两头兼顾忙得不可开交,对荣国府大权也不肯须臾撒手。但是我认为,更要看到凤姐愿意表现自己才干,显示自我价值的一面。这种意识在当时那个社会,尤其在女性中是极其超前与罕见的。曹雪芹之所以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将她比作脂粉队里的英雄,首先着眼的是这种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胆识与气魄。

在正式受命之后,王熙凤没有马上就去宁府,而是觉得自己“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于是来至一个安静环境,细细思考,很快就归纳出宁府五大积弊:“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十三回)王熙凤是荣国府人,居然对宁国府积弊如此清楚,固然有宁、荣一家之故,但主要是因为她平时在荣府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白哪些事情影响最大。我们从她协理宁国府中就可以看出她平时是怎么管理荣国府的。关于宁府的一些情形,她肯定早有所知,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这五件事,分别从总体、职责、浪费、赏罚、特权等方面反映了宁府的重要问题。正因为王熙凤胸有成竹,所以上任伊始首先从清点人员、整顿纪律入手,“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总管来升之妻),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次日起每日卯正二刻即早晨六时整她就来宁府“点卯”。公开表示,“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强调今后“可要依着我行”,如有半点差错,不论何人,一律“清白处治”。接着亲自分派任务,职责分明,一切“都有定规”,即使有“三四辈子的老脸”的有身份的奴仆,凡有偷懒、违规、赌钱、损物、徇私者,皆罚不论。一日有个迎送亲客的仆人迟到,立即被凤姐当众下令打二十板子,革去一月银米。凤姐威重令行,宁国府“众人不敢偷懒,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本来这宁国府乱得真够可以的,正如冷子兴所言,被贾珍弄得“翻了过来”,以至于宁府都总管来升传齐各方面仆役头领说:“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有一个就说:“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话)了。”但就是如此之乱的宁国府,经过王熙凤三下五除二这么一整顿,没几天,借用一个现代术语来说就是,迅速由大乱到了初步大治。

我之所以说“迅速”,是因为王熙凤并非秦可卿刚死就来协理宁国府的,而是过了好些日子以后。我们不妨将王熙凤来宁国府的时间做个小小的考证。由于尤氏托病不出,本来就乱的宁府,遇到这种大事,内务自然就更乱,贾珍实在招架不住了,受到贾宝玉的启发,才来请凤姐出马。那是什么时候呢?十四回宁国府都总管来升要求大家宁可辛苦这一个月,不要在凤姐面前丢了老脸。从前丧事都要办“七七”,总共49天。因此王熙凤走马上任应当是秦可卿去世后19天左右。十四回写到的一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那日是五七正五之日,也就是王熙凤上任大约十四日。她卯正二刻又准时来到宁府,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凤姐直接走入会芳园中的登仙阁灵前,小厮及各色人等烧纸、锣鸣、奏乐。“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这里外上下的男女仆役,丧事已经经过个把月了,即使真正热爱秦可卿者也未必还能够马上被凤姐的大哭感染而真哭。但是不管真哭假哭,凤姐大哭,谁也不敢不哭,而且个个不敢耽误片刻,都“忙忙接声”哭,而且还是大声喊着的“嚎哭”。凤姐之威,由此可见一斑。

王熙凤整顿宁国府成功的关键在于,她主要不是靠厉害,而是进行制度化管理。她上任伊始就指出了宁府混乱是由于尤氏“好性儿,由着你们去”。接着颁布了一系列规定,职责明确,赏罚分明,不讲情面,自己身体力行。这种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王熙凤充分显示出其“辣”的泼辣,其果断、干练、严格、雷厉风行,实属罕见。

酸辣、毒辣六十五回兴儿对尤二姐有一段话很生动:“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二爷打个烂羊头。”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自然是表现她酸辣的一面。由于贾琏和鲍二家的通奸,凤姐之酸固然情有可原,但是她两掌就打得小丫头“两腮紫涨起来”,用簪子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威胁要“烧了红烙铁来烙嘴”,还迁怒大打平儿。这样,王熙凤的酸辣就由通常的吃醋变为行事的狠毒。六十八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就是这样一个由酸辣变为毒辣的典型。

心机深细五辣并用

五辣俱全的王熙凤常常是数辣并用,这才叫真正的厉害。酸辣在心,毒辣暗藏,香辣开路,麻辣迷人,泼辣行事,最后是置对手于死地。按理说,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件中,凤姐本来是受损害者,值得同情,其“酸”可以理解。但是王熙凤费尽心机,买通衙门,巧设陷阱,以花言巧语哄骗尤二姐步步上钩。又借秋桐之手,对尤二姐横加迫害,使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陷于极端痛苦境地的尤二姐最后只能吞金自尽。王熙凤怕张华万一将她怎样买通官府让他索要原妻之事说出去,便“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讹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誉”。在这些事件中,王熙凤的毒辣、阴狠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只“凡鸟”的鸟兽之性即兽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在这次五辣俱全的狠毒表演中,曹雪芹着重写出王熙凤“心机又极深细”的可怕。她的厉害在于,不仅要狠狠报复惩治对方,又要做得滴水不漏,还要让人感到她是受害者,似乎对损害她的尤二姐“仁至义尽”。总之,她既要恶事做绝,还要好名尽得。

她在得到风声,立即审问旺儿和兴儿弄清真相之后,没有因贾琏出差在外,而是马上兴师动众,置孤立无援的尤二姐于死地。她“心下早已算定”,一步一步将尤二姐引入陷阱。先是“传各色匠役,收拾东厢房三间,照依自己正室一样装饰陈设”。然后素衣素盖,带了几个亲信来拜访尤二姐。王熙凤巧舌如簧,一口一个“姐姐”,将自己打扮成早就劝贾琏纳妾生子的贤惠大妇,解除了尤二姐心中最大的顾虑。然后恳求尤二姐立即迁入府内居住,“你我姐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慎重世务,保养身体”。还说:“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名分)同例(待遇),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说尤二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一段长达五六百字比肺腑之言还要恳切的话,和随之而来的哭泣,彻底摧毁了尤二姐的心理防线。王熙凤又呈上许多金银簪环和上等绸帛等“拜礼”,加上周瑞家的等在一旁煽动,于是尤二姐就跟着凤姐上车,从后门进了府,落入虎口,直到被迫自杀。王熙凤可谓心狠手毒,机关算尽。

我们回顾一下王熙凤害死尤二姐的全过程,倒是可以从王熙凤的手腕与尤二姐的悲剧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训。一是善良忠厚处于弱势者往往希望得到强势力量的理解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强势方的善意最容易使弱势方麻痹并接受。王熙凤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充分发挥香辣、麻辣的能耐,以甜言蜜语哄骗麻痹尤二姐,并将自己打扮成为一个需要尤二姐进府才能摆脱困境者,使她丧失警惕,信以为真,跟随进府。二是每个环节安排得滴水不漏,欺骗或是博取尽可能多的人的同情,从而使自己的阴谋能够顺利实现。王熙凤做事确实心机深细,她先将尤二姐暂时安顿在李纨身边小住,在大观园上下人们中造成假象,都奇怪王熙凤怎么忽然“贤惠”起来了,因此都没有进一步怀疑其真正用心。三是严密封锁消息,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按部就班地实行自己的既定计划。她牢牢控制住手下男女仆役,时机成熟时再亲自带尤二姐见过贾母,一番假话使贾母也以为她果然“贤良”。于是她便名正言顺地将尤二姐迁入她自己院子里的东厢房,从而使尤二姐直接在她的控制之下,失去了摆脱悲剧命运的最后机会。四是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钻法律的空子。王熙凤让旺儿出面,让已经由贾珍花银子退了亲的张华,以所谓“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为由,将贾琏等告到都察院。因此在整个过程中,王熙凤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面上合情、合理、合法,即使后来别人看出王熙凤十分无情,也已经拿她毫无办法。

在尤二姐事件中,王熙凤的毒辣实在是太过分,到了伤天害理的地步,不过毕竟一开始她还处于受损害的位置。但王熙凤在许多一般事件中也心狠手毒,会想出各种厉害、凶狠、残酷的手段来。简单地说,王熙凤是个不能得罪的人,若有谁使她不快,那么她就会狠狠地报复。这一点在惩罚贾瑞(十一回)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人们在贾瑞对凤姐存非分之想导致身亡的事情上,往往对贾瑞的“淫心”谴责较多,而对王熙凤应负的责任关注不足,容易忽略贾瑞之所以敢于向她示爱的前提,是凤姐自己在这些方面比较随便,小说中也暗示她与贾蓉也许有些不干不净。再说,贾琏在男女关系上表现也不好。即使以封建时代观念衡量,20岁左右尚未娶妻的贾瑞此举,一开始也没有出什么大格。凤姐若对他比较冷淡,或者训斥几句,本来事情就不会继续发展。但是王熙凤十一回两个“假意”,一个“故意”,已经显露了杀机:“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正是由于凤姐的故意挑逗,贾瑞误以为对他有意。尤其是十二回他来到凤姐屋里时,凤姐挑逗的话语已经非常明显,要他“天天过来替嫂子解解闲闷”,而且居然表示贾瑞“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们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因此贾瑞“心内以为得手”,以致进一步上当。虽然曹雪芹写道,王熙凤此举是“捉弄”他,但是贾瑞再来找她时,她却“故意抱怨他失信”。虽说“再寻别计令他知改”,但是让贾瑞夜里在后面小屋子等她,会给贾瑞什么样的信号?他怎么可能“知改”?因此贾瑞丧命之祸,虽然有他自己行为不检点之故,但是王熙凤的屡次故意引诱,起了关键性作用。贾瑞被迫写下50两银子的欠契,又被浇了浑身屎尿,虽然是贾蓉、贾蔷出面干的,但王熙凤显然“负有领导责任”。

更有甚者,在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事件中,平儿经过调查,平反冤屈,息事宁人。本来都是些芝麻绿豆的琐屑小事,而王熙凤则主张:“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六十一回平儿劝她“得放手时须放手”,“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究咱们是那边(贾赦、邢夫人)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凤姐正是在钱、权上从不放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终害了贾府,也害了自己。

王熙凤的结局

从写法上来看,王熙凤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下了很大的功夫。大凡与王熙凤有关的重大事件发生之初,曹雪芹总要通过人物之眼、之口对她作一番评述,然后在以后的情节中加以印证。尤其是小说开头的十几回,她的几次出场都不同凡响。黛玉进府时王熙凤是先声夺人,立刻成为全场的中心人物。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则通过周瑞家的口述,使读者对她超凡的机敏、能力与口才以及厉害有了一个初步和概括的了解。第十四回王熙凤正式协理宁国府的开头也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宁国府都总管来升听说贾珍请了王熙凤来协理治丧大事,就把仆人中的重要人物招集来警告道:“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件之初,六十五回曹雪芹通过小厮兴儿对王熙凤有一大段绝妙的评论,其中有几句堪称经典性结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几句话虽然出自一个小厮之口,却是曹雪芹对王熙凤五辣俱全的形象性总结。

由于王熙凤事情做得太绝,连对她忠心耿耿的平儿有时都容不下,为害死尤二姐之事,恨得贾琏咬牙切齿,发誓要为尤二姐报仇。正如兴儿所说:“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

我们现在看不到曹雪芹原稿中具体怎么写王熙凤的结局,但是从判词与《红楼梦曲》以及脂批透露的细节来看,应该和今通行本高鹗所续的大不相同。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而《红楼梦曲》则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对此红学界有各种不同看法。我倾向于认为,由于王熙凤坏事做绝,贾府被抄及她本人的结局都和她平时的作为有关,所以说“反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对王熙凤的命运结局的暗示比较明显: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个《收尾》是将《红楼梦》中以贾府抄没后的几种不同类型主要人物的结局归类说明,所以不限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也包括其他男人,这从“为官的,家业凋零”可以看出。我怀疑,有的人物虽非贾府中人,因与贾府有些瓜葛,在小说中比较重要,也包括在内。如“无情的,分明报应”,就恐怕也有贾雨村的份。因此不能句句坐实为某人,有的可能是指一类。有的很明显此句指谁,如“欠泪的,泪已尽”,非黛玉莫属。有的则一人不尽于一句,如“看破的,遁入空门”,不仅指贾宝玉最后对这个社会和家庭彻底失望,出家为僧,恐怕也含有惜春的结局在内。当然,这两个人出家的目的和思想层次是很不一样的。薛宝钗在小说中地位重要,曹雪芹不可能不为她的“收尾”交代清楚,看来“无情的,分明报应”应当指她。她虽然“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无情”所能够“动人”的程度与范围有限,而最不为她所“动”的人却正是她最想也最需要“动”的贾宝玉。因此宝玉最终出家为僧,客观上是命运对宝钗的惩罚,是她无情所得的“报应”。不过此句似乎不限于宝钗一人,涉及王熙凤的有好几句,除了这句“无情的,分明报应”她肯定有份之外,“欠命的,命已还”,“冤冤相报”等都和她有关。有几句与凤姐看似无关,仔细琢磨,也有间接联系:“有恩的,死里逃生”,当指巧姐被刘姥姥所救。是否还有别人,由于曹雪芹后三十回无存,不能确知。而“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尤二姐甚至恐怕连尤三姐也在内。我怀疑还包括贾瑞,他比前两位更加符合“痴迷”的条件。王熙凤把所有的人都得罪遍了,在贾母死后,王家败落,失去靠山,她被贾琏休了,在京师无法生存,只好悲切地回金陵投奔亲人,也许未及回乡就悲惨地死去了。

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等等有不同看法,尽可存疑,各执己见,没有必要没完没了地争论。实际上由于《红楼梦》成书的特殊性,有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结论,更不会有定论。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之一。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