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文彩精华赞探春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507

))毕竟探春更成熟机敏,思虑也更深远。

抄检大观园这一野蛮愚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活动令探春伤心气愤不已。作为曾经参与理家的人,作为这个家族中唯一有些理智的小姐,她对这种行为痛恨已极。“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样痛心疾首却又招人忌讳的忠言说出来是很需要勇气的,搞不好会被人传到长辈耳朵里,安她个“诅咒”的罪名。可是探春不在乎,“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置,我去自领。”探春的无畏和良言并未得到应有的注意。凤姐听了她的“抄家”的话,只眼看着各媳妇。王善保家的更是要欺负她一下,想借机杀杀这个庶出小姐的威风,故意掀她的衣服,结果被探春打了个大耳光,还骂她:“你是什么东西?……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这王善保家的因为自己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都要另眼相看的,平时也确实狗仗人势欺负人惯了,自以为“有脸的奴才胜过没脸的主子”,对她来说,这挨打受骂也是头一回,更没想到半辈子的体面毁在这么个娇弱小姐手里。这一巴掌倒也终于使她认清了自己的奴才地位——毕竟人家是主人,打你也是白打,谁叫你招人家的!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唠叨两句“回老娘家去罢”,可探春偏是一点情面也不给她留,指使自己的丫环去接着骂到她无言以对为止。探春还说“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去给大娘赔礼,该怎么,我就领!”这更是气人了,她能领什么罪?难道长辈还真会让她去赔礼道歉?走到哪里,主子打奴才也是主子有理。后来邢夫人为了安抚探春,还为此把王善保家的打了一顿,可是探春小姐并不领婶子的情,冷笑道:“这种掩饰谁不会做?”一点也不怕有人去邢夫人那里学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探春打人看似一时冲动,其实却是合理合法。也许竟是蓄谋已久之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来发泄不满和扬威立腕呢!

探春曾说“我们做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背地里就只不会挑唆主子。”可见她确实是有口才且勇敢泼辣的人。她不喜欢玩弄权术或背地里暗算,更喜欢明刀明枪地争斗,坦白爽快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并且大张旗鼓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人们戏称她是玫瑰花,可爱却多刺,确实如此!若是男人,探春很可能成为勇敢的改革家或是直言敢谏的忠臣良相。她不太善于掩饰自己或保护自己,若遇明君,可得重用;若遇昏君和小人,恐怕就自身难保。她的性格是烈士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探春的男子气概还表现在她与众姐妹的关系上。在贾家三姐妹中,她很自觉自愿地甘当那个领军人物,处处跑在前边,她也确实是三姐妹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诸钗匹敌的美女加才女。但是她也没有一般出色女孩常犯的毛病:争风嫉妒。大观园中最优秀的几个女孩互相之间多少都有所嫉妒:湘云嫉妒黛玉,生气她独占宝玉,在承认自己“这辈子也比不上”黛玉的同时,又高兴有个更优秀的宝钗的存在;黛玉嫉妒宝钗,经常找机会讽刺挖苦她;宝钗嫉妒宝琴,见她在贾家比自己更得宠,也不由得要说:“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可是从没见探春嫉妒过谁。在林黛玉进贾府前,探春应该是府内最受宠的小姐,黛玉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势,她成了老祖宗的心头肉。如果换了个心眼略小的女孩,难免有所不满,以探春那么爽直泼辣的个性,势必会表现出来,而黛玉也是个敏感多疑的人,若真有此事,二人都是无法掩饰的。可是书中描写的黛玉只在宝钗来后才“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此前是“有这般姐妹相伴……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可见,黛玉与贾家姐妹相处得非常好,其中作为领军人物的探春功不可没。探春曾说自己“慕薛林之技”,对钗黛的才华大加推崇。黛玉借她的笔名“蕉下客”打趣她是只鹿,号召大家“炖脯子下酒”。她并不生气,反而花心思给黛玉取了“潇湘妃子”这个绝美的笔名。可见探春是个极好相处与人为善的人,在那个时代,女孩中有这样心胸的人不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探春作为贾家最出色的小姐,跟迎春和惜春的共同语言并不多,倒跟那些多才的外家姐妹极为亲密。她与黛玉是一起长大的,彼此对对方的个**好都十分了解。她们都爱诗歌文学,都善于享受。黛玉虽然个性浪漫不染世俗,但也对她的改革措施颇为赞同,说“要这样才好……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见探春处理彩儿娘的事情时严格遵守固定程序,黛玉也不由得称赞探春“是个乖人”,不肯滥用职权作威作福。不过,这两位小姐虽然彼此欣赏彼此理解甚至亲近,但始终难以达到思想深处的共鸣,理由很简单:她们不是一路人。探春真正的良师益友还是宝钗。这就像湘云虽然把宝钗当作自己的亲姐姐,实际却跟黛玉最为要好一样。

探春与宝钗经常在一起,第二十七回,黛玉早起出门就看见她们俩在一起看鹤舞。海棠诗社一回,黛玉和宝钗的作品难分高下。思想正统的李纨认为还是宝钗的诗更含蓄浑厚有身份,探春马上说:“这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在菊花社评诗时,探春又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可见,她对宝钗的诗作特别推崇。宝钗帮助惜春开列画具详单,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地道:“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她不拉别人,单拉探春,可见二人确实亲密。这悄悄话若是说给宝玉,他也就偷偷一笑而过。可是她说给了直率而又喜欢宝钗的探春,探春是心里憋不住话的,马上笑个不住,还说:“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她编排你的话。”这种当场揭发的玩笑话当然算不上挑拨与告密,但我们也可以隐约感觉到她在心里是非常向着宝钗的,生怕她吃了暗亏,哪怕是很小的暗亏。理家之后,探春与宝钗越发亲密,还一起凑了五百钱点菜,吃油盐炒枸杞芽。众所周知,宝钗对衣食并不讲究,所以这唯一一次点菜就显得很特别。而且薛家虽然寄居贾府,但衣食住行都是自己供给,不花贾家的钱,这也是黛玉特别羡慕宝钗的地方。这次宝钗竟然与探春一起吃饭点菜,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宝钗协助探春理家,一同吃饭便于商议,二是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也建立了更为深厚亲密的感情。第六十二回,宝玉宝琴岫烟和平儿过生日,探春兴之所致就掰着手指数起了大家的生日,因为她协作管理家政,给家庭成员过生日也是她的一个重要工作,所以她应该记得所有人的生日才对。探春对于宝钗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跟老太太是同一天,但对于黛玉的生日竟然忘了,还要袭人来提醒。按理说黛玉比宝钗来得早,应该更熟悉她的生日,而且宝钗生日在正月,黛玉生日在二月,距离更近,印象也该更深。可是探春竟然忘了,连她自己也笑“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她的表现无意中反映了她的微妙心理:在她心中,宝钗重于黛玉。

探春喜欢宝钗的理由非常简单:她们是一样的人。湘云喜欢宝钗,只是把她当作姐姐,而探春是把宝钗当作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希望自己真的成为她那样的人。在协理家政时,探春凭的是自己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真正的细节安排和制度的规划都是采纳宝钗的意见。探春说起在参观了赖大家的园子后,意识到大观园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潜力时,宝钗立刻用《不自弃文》警醒探春不可利欲熏心。探春提出把各处承包给下人去照管获利,得到宝钗的赞同。在选择承包人时也征求宝钗的意见,宝钗的看法是“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词者嗜其利”,何等深刻!在探春设想了承包规划后,宝钗又补充了让承包者另外分出部分利润给那些没有承包到的人以安其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探春看到了宝钗的管理才干处世技巧。这正是心怀大志渴望独立的她最为钦佩与羡慕的。

另一方面,她们都是思想正统的封建淑女。探春虽然时常有一些大胆过激的言行,却从未真正被人挑出一点不是来,因为她是个非常讲究理与礼的人,她的过激言行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在“礼”的范围内,令人无从反驳与挑剔。前面说过她的孝顺与规矩,这与宝钗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探春不但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孝顺恭敬,而且在礼节上也非常讲究。她虽然只是姨娘生的孩子,但跟迎春不同,平时特别自尊自重。她对丫鬟们要求极为严格,所以这些丫鬟也都表现得特别守礼。探春洗脸时,“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来.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探春吃饭时,“众媳妇皆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别人一概不敢擅入……等饭完回事.只觉里面鸦雀无声,并不闻碗箸之声。一时只见一个丫鬟将帘栊高揭,又有两个将桌抬出。茶房内早有三个丫头捧着三沐盆水,见饭桌已出,三人便进去了,一回又捧出沐盆并漱盂来,方有待书素云莺儿三个,每人用茶盘捧了三盖碗茶进去。一时等他三人出来,待书命小丫头子:“好生伺候着,我们吃饭来换你们,别又偷坐着去。”众媳妇们方慢慢的一个一个的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轻慢疏忽了。”这些情景都发生在探春理家时,她的排场给了那些傲慢刁蛮的管家婆一个下马威。但是她这样的摆谱显然也不是一天两天,肯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否则那些贴身仆人也不会如此训练有素。

探春的丫鬟不但在礼仪上训练有素,而且在口才上也受主人的影响,伶牙俐齿,“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可是从未见她的丫鬟惹是生非。而一旦探春真的发令,那些丫鬟却又来之能战,站之能胜。比如待书就曾受探春的指令去骂王善保家的,而且骂得很精彩。可见探春对丫鬟的管理和教育都非常成功。探春对手下实行军事化管理,她们的东西都要交给探春保管,一针一线也没的收藏。这样做表面看是不近人情,实际却是对她们的保护。因为主人的管理严格,丫鬟们都不敢违法乱纪私自传递,更别说象司棋那样犯淫诫了!各位小姐中,迎春的丫鬟,惜春的丫鬟和宝玉的丫鬟都因为犯错而被逐,连王夫人的丫鬟金钏也因为与宝玉**被撵出去。宝钗的丫鬟莺儿也曾跟贾环吵架,跟春燕的妈吵架。可是探春的丫鬟从未惹出过事端,也从未让别人挑出错来。跟着这样严厉的主人,丫鬟们当然平时要高度紧张小心翼翼,但这严厉的主人对她们的保护也很周到,她把丫鬟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绝不允许别人欺负,抄检大观园时她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比起宝玉和迎春平时对丫鬟纵容不羁,出了事却护花无力的表现来,探春这种原则性极强的态度更令人欣赏。

探春与宝钗一样,都是非常要强的完美主义者,所以彼此能互相理解。她们都竭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贵端庄、内外皆优的封建淑女。在这一点上,宝钗比探春更为成功,除了她的天资和阅历的因素外,出身也是个重要优势。那么出众的三姑娘探春,终究还是个姨娘养的,众人都暗地为她遗憾,她自己心里也未免有些自卑,所以处处都特别要强,生怕别人小瞧了自己。很多读者批评她对生母不够孝顺,其实这也跟她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共生了一双儿女,人到中年,依然有宠。可见其年轻时也曾是魅力非凡。但她的个人素质不高,争强好胜却又缺乏心计,所以人人都讨厌她。贾政的妻子王夫人是个外宽内窄心机甚深的人,书中没有明写她对赵姨娘有什么具体的欺压。可是她身边的婆子都是些势力眼;她的女儿元春身为皇妃,依然会特意在元宵节的猜谜游戏中借太监之口,当众训斥赵姨娘的儿子贾环“不通”,端午节唯独不给贾环弟弟送礼物;她的内侄女王熙凤对待赵姨娘的态度也非常刻薄,训斥赵姨的口吻跟训斥普通的仆人一样;她过生日时明知赵姨没什么钱,还是要她凑的份子;她听说赵姨嫌月钱少,私下就骂“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在骨子里就是看不起赵姨娘的。这种态度多半还是受了姑妈的授意与影响吧?可以想象,赵姨娘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她对探春说:“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应该不是夸张。

但是探春似乎并不怎么同情她的母亲,她明目张胆地说只认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王子腾是自己的舅舅,根本不认赵国基为舅舅。乍看之下,读者会觉得她没良心,其实也是情有可原。探春跟弟弟贾环不同,她是由王夫人养育的,在高贵端庄的养母教养下长大,跟养母自然要比生母更亲。她的是非观和等级观念都是王夫人灌输给她的,自然是爱王夫人之所爱,恶王夫人之所恶。很可能在她懂事前,她一直是把王夫人当作自己的生母,当她懂事后,明白自己的生母实际是人人瞧不起的赵姨娘,她该是何等的伤心失望。这就象杨康在被完颜洪烈悉心抚养长大后难以接受自己的生父是杨铁心一样,这种感情非常复杂,不是用“趋炎附势”可以一言蔽之的。当然,探春的处境比杨康强,两个母亲并不需要她做出你死我活的选择。可是两个母亲的个人水平相差太远了。赵姨娘不但被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很不争气,虽然时有反抗意识,但完全不得要领,总是弄巧成拙。为了自己的前途地位考虑,她还是把较多的爱心放在了贾环身上(虽然她的教养水平太次,把儿子教养得“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对于探春这个亲生女儿反而并不特别疼爱,只在有需要时跑来诉诉苦,目的是得到更多好处。她的愚蠢倔犟还经常闹出笑话,成为众人愚弄的对象,牵连着要强的探春也跟着受辱,在探春年轻高傲的心里,自然巴不得躲生母远些。也许她也曾想过试图帮助改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无奈赵姨娘的悟性和水平都属于刘阿斗的层次,实在提拔不了。当她抱怨女儿得宠后忘了拉扯自己时,探春说:“我怎么忘了?叫我怎么拉扯?这也问你们各人……”而王夫人不但人品气质和地位要比赵姨体面,而且对探春也确实不错,王夫人养育情敌的孩子是何居心且先不说,不过,小探春的聪明美丽可能也确实引起了她的怜爱,在亲生女儿元春进宫后,探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王夫人的感情空白。尤其是见贾母也特别喜欢探春,就更乐于把她当作另一个女儿了,何况王夫人自己经济上也极宽裕,要收买一个小女孩的心是很容易的。据凤姐这样的明眼人看来,她还是很疼爱探春的。探春也被王夫人这个正统的封建闺秀教养得十分成功,她的高贵气质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学来的,加上她更有文化,更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了。《红楼梦》全书中关于打人耳光的描写有两处最引人注目:一次是王夫人打金钏,另一次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两次性质不同,在读者心中反映也不同,但同样的迅雷不及掩耳。两人打的都是“平生最恨者”。王夫人平生最恨会勾引男人的女孩,探春平生最恨不尊重她的人。探春得了曹公一个“敏”字,敏锐又敏感,她继承了养母的修养与敏感,也继承了生母的要强与倔犟。

于是,很自然地,探春与亲生母亲和弟弟在思想和感情上都比较疏远,倒跟养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宝玉更为亲密。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她太趋炎附势,而在那个时代,这样做不但合乎礼法,而且也是明智而现实的选择,如果你在落水后实在难以救起别人,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即将溺死的人,保住自己的性命,否则只能陪着别人做无谓的牺牲。探春牺牲了骨肉亲情,却换来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与声望,这是探春的明智之处,也是她的冷酷之处。

虽然《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传世,但探春的结局通常没有太大的争议,很可能是远嫁海外作外国的王妃了。她的结局可能是正册十二钗中最幸运的,起码保全了性命和荣华富贵,而且她自己的理想也是离开腐朽的家族。探春是贾家子女中最冷静明智的人,也是少有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她虽然对家族的**痛心疾首,但她毕竟还是深爱自己的家族,最后的远嫁很可能也是为了保护贾家而牺牲了自己。从判词来看,她似乎在临行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还劝慰长辈们不要为她的离去过分伤感,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从此分开,各自保重。然而册子上画的探春终究还是“掩面而泣”。她再坚强,终于还是要面对陌生的国家和未知的命运。她本来的理想是象男人一样出去干一番事业,但是结局是被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外国人,真是莫大的讽刺!她憎恨自己庶出的身份,却不知最后是否也要给外国国王做妾,就算是给外国王子做正妻,也难免要面临与其他妃子的争宠。她自幼的爱好是中华文化,诗歌呀,书法呀,可最后却嫁给外国人,也不知她的丈夫是否懂得欣赏她这些才艺,就算欣赏,也只能把她视为“异国情调”,相互唱和共鸣是不可能的了,这对于探春这个才女,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当然,以探春的精明和能力,最终应该也还是能适应新的生活,不会落得迎春和尤二那样的结局,但是幸福终究还是不可能的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因为不幸生于末世,不但无法施展她的才华,实现她的抱负,而且最终也只能象她的柔弱姐妹们一样,被动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也是她位列“薄命司”的真正原因吧?

__________________

你开不开花,我不计较,打马从门前走过的人,我已将他的无语,视作深情的歌谣。生命有各自的无奈,你耐心地活着就好。

一年四季,就浇你一点点清水。偶尔看看你不秋不夏的叶片,无悲无喜的枝条,也让你看我歉意的微笑——邻居的阳台上正蜂缠蝶绕。

缘分不一定大红大紫,鼓角之外,最深长的是细细的洞箫。我只有这一点点清水和一份永恒的歉疚,你千万别开出花来,吓我一跳。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