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可卿和湘云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48

))

宝玉显然是喜欢湘云的,而湘云却“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湘云对宝玉,显然并不是爱情;而宝玉对湘云,我想也不是爱情,因为黛玉是他的唯一。宝玉对可卿,是“古今之情”;而宝玉对湘云,恐怕也是类似的。这是一种比爱情更为博大的情怀。

有人说,湘云后来了嫁给了别人,比如说卫若兰。这其实并不矛盾:可卿不也没有嫁给宝玉么?从前认为,湘云后来会嫁给“才貌仙郎”(只是好景不长罢了);但一想,以她在叔叔家的境遇,他们会费心给她找这么好的姻缘么?我想,现实中湘云的姻缘,恐怕不见得能比可卿好多少。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湘云堪配神仙,在人间却是难偶(可卿虽为人妇,内心恐怕也是一样的孤独)。“自是霜娥偏爱冷”。如同那月中的嫦娥,寂寞而又凄凉。海棠秋意,岂不悲哉!

可卿和湘云都是海棠。宝玉梦遇可卿,是襄王春梦;而“云散高唐”,亦是巫山神女。这两人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不断的联系。

红楼一“梦”,为的是“情”。

可卿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而湘云则是“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如果说可卿是“幻情”之身,那么湘云就是“不情”的象征。这个“不情”(不同于宝钗的“无情”),是对“情”的超越与解脱。

在第五回末,宝玉堕入迷津,叫了一声“可卿救我”,却不知可卿最后是否会来救他呢?据我猜想,来救他的,倒有可能是湘云呢!所谓“迷津”,就是“情海”;而可卿自己就是“幻情”之身,自是无法救他的――唯有以“不情”来救之。

如果说可卿之死象征着“情殇”。那么,秦钟(情种)之死,则意味着宝玉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

秦钟临死,费了半天周折,原来就是为了告诉宝玉这段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然后,“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一个情种讲出这样的话,是令人惊讶的;但仔细一想,则颇觉沉重:秦钟之言,其实饱含了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也许,这并不符合我们的某些“期望”,但却是真实的人生!

湘云劝宝玉的“仕途经济”,似乎是她唯一的“污点”了。有人甚至说湘云也是“禄蠹”。岂不知,作者因无才补天,才寄情闺阁的。为此,常“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的。

秦钟之死也许是一种象征。从此,真、假二玉才分道扬镳:此前,两个“宝玉”没有什么差别;此后,假玉仍是执迷不悟,而真玉却已跳出情海。这是人生的两难抉择。无论选择了哪一个,都同样是悲剧!

秦钟的命运告诉世人,情种的结局是怎样的。但是,作者终归是那块石头(假玉),堕落情根,而无法自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在我看来,警幻的“春梦随云散”,说的就是可卿和湘云。春梦成空,此恨绵绵;秋云散尽,此情难了。

可卿和湘云,一个是“嫩寒锁梦”,一个是“香梦沉酣”。她们都是宝玉所倾慕的对象。宝玉与可卿,在梦中相逢,但很快就天人相隔;而宝玉与湘云,也终成双星,可望而不可及(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在梦中,他们是如此亲近;而在现实中,却又那样遥远。

一场难圆梦,千古未了情。

2003年11月25日

__________________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和云伴月

例证很好,但见意有些牵强。

想来秦可卿与史湘云本为两个全不相干之人,倘若对了这一点,自然别的(现实的)方面也改略有相似。如湘云的家世与可卿完全没有联系。而宝玉对湘云也是从未有过非分之想的(即是在梦中),而可卿托梦给凤姐的理家之事,在不懂当票湘云来说也是毫无关系。

那么,如果说湘云与可卿就完全相对,自然也是一种征兆。不然,可卿的既“鲜艳妩媚”,又“风流袅娜”与湘云的“豪气万千”与“才思敏捷”全然得不相同。而“海棠春睡图”为“春意”,“只恐夜深花睡去”为“静意”,也不可同来做比较。

不过,也不否认可卿与湘云在宝玉心中地位的特殊,但情不情的宝玉既然已有了黛玉这样的情情,可卿与湘云在他来说却也不再至高无上了。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