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闲谈林黛玉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12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则神话很有意思,不可草草阅过。大家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品味:其一,宝黛前世就有瓜葛,今生的情事只是再续前缘而已;其二,林黛玉本是一株小草,今世的姿态与心性自然都以娇弱为基调;其三,绛珠草必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方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贾宝玉负有体贴呵护林黛玉的天职,而林黛玉也须臾离不开贾宝玉的关照,他们确实是一对冤家;其四,绛珠仙子修成女体之后,以“蜜青”(秘情)充饥,靠“灌愁”解渴,心中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可见今生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痴情女子;其五,绛珠仙子跟随神瑛侍者下凡,目的在于还泪,那么现世的结局便不容乐观;其六,其他“风流冤家”都是“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的,可见,宝黛才是无可争议的男女主人公,无论薛宝钗的地位多么显要,王熙凤的笔墨多么浓重,史湘云的功能多么特殊,都不可能抢了林黛玉在这出戏里的风头。神话的预示效果凝聚了宝黛关系的哲理内涵,它的意趣指向宗教般的形上境界,无形中也就使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产生了持久的神秘色彩与辐射效应。当我们从贾宝玉眼中初见林黛玉的时候,不是早有了天女下凡的预感吗?

病如西子胜三分(2)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0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不消多讲。反过来说,瘦弱留住了她的脚步,限制了她的视野,使她更习惯于沉思默想,显得落落寡合,郁郁寡欢。多病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极易内化为心灵上的挫折感,使她更善于体验孤独、寂寞、颓丧、哀伤之类的悲观情绪。明媚的阳光不易穿透潇湘馆的竹林,和煦的春风难以温暖金闺绣榻上的衾枕,而清冷的月色却可以在无眠的长夜里静静陪伴着她,淅沥的秋雨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滴入她那紧闭着的心房。谁都不愿

意痛苦,但痛苦却能造就出一位卓越的诗人。三十七回她写《咏白海棠》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三十八回《咏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同回《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同回《菊梦》:“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多么美妙的诗句。所谓怨恨而歌,蚌病成珠,林黛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诗与泪,再次印证了诗人的经验之谈——“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或者“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或者“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为什么跟薛宝钗比起来,林黛玉的诗篇既多且好?现在有了答案:林黛玉多愁多病,天生就是块当诗人的材料。

落花水流红,闲情万种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0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与多愁善感相关,林黛玉还十分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极了。就算聪明是天生的吧,那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除去效颦的东施,没有哪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竟是个傻大姐。加之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在潇湘馆里坐拥书城,知识渐多,悟性也高,痛苦便随之加深了。

由此说来,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

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此种禀赋有助于她领悟与欣赏优美的文艺,比如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偶然飘入耳中的戏文演唱也能打动她的心,因而感慨缠绵,浮想联翩,“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此情此景,知识与痛苦、慧质与兰心、忧愁与敏感,全都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林黛玉能够写出好诗,在很大程度上也仰仗于此种禀赋。

与沉浸于文艺不同,这种敏感的个性一旦接触到生活琐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从消极的一面说是反应过激,表现为小心眼儿,爱耍小性子,喜欢拔尖儿,言语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林黛玉感受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晴雯的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二十六回)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二十二回),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类似的事例甚多,枚举不易。大体说来,宝黛之间的龃龉,多因此起。从积极的一面讲,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地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暮春时节,别的女孩子都在嬉戏玩笑,她却从一片片落花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幸,越发顾影自怜,流着泪筑起了埋香冢,并吟唱起一曲《葬花吟》。

低回婉转,哀感顽艳,只有敏锐的嗅觉才能呼吸到春风中的杀气,只有细腻的心灵才能领会到草木里的玄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她自己。林黛玉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

情情成痴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1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回顾一下两人的相爱过程,就比较清楚了。

中外古今的小说和戏剧中,男女主人公往往一见钟情,现成而且速成。宝黛相会看似老套,其实是推陈出新。杨绛指出:“《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据作者安排,也是前生注定的。所以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不过他们没有立刻倾心相爱,以身相许。作者并不采用这个便利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说到底,《红楼梦》主体写实,必须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情节。宝黛爱情萌生于长期相处的日常生活当中,由浅而深,由朦胧而明朗。贾宝玉的“情不情”笼罩了林黛玉,而林黛玉的“情情”又限定了贾宝玉的爱情只能向着潇湘馆的方向移动。一次次哭闹就是一次次爱的试探,一滴滴泪水就是一颗颗爱的心迹。他们有相近的个性,都喜欢任性而为,无拘无束,恨不得溶化在永恒的诗情画意之中。他们有共同的志趣,都关心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情投意合加上志同道合,两颗炽热的心幸运地碰撞在一起,纠缠在一处,最终便融合成为一心一意了。他们满怀希望,等待着婚姻的来临。那样的话,阴阳交泰,天地和谐,他们就能够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了,从而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新的生命。但是,在宗法社会,婚姻当事人不能自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裁定。他们甚至不能公开表露心迹,原因是礼法教条规定,年轻人不得心存私情,那是下流痴病。既然如此,则宝黛便束手无策了,只得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们能不焦躁吗?他们能不忧虑吗?

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那就是“情情”的鲜明表现。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娇红记》中,申纯与王娇娘便是一对表兄妹,尽管情深意长,但婚姻终不能成就,以致酿成了爱情悲剧。他们的障碍就在于,娇娘的父亲王通判坚持内亲禁止通婚的原则,说:“朝廷立法,内兄弟不许成婚,似不可违。”又说:“此无不可,第以法禁甚严,欲置老夫罪戾也?尔勿复言,此绝不可!”一对鸳鸯,就此相继殒命,只能在冥界相会了。明代孟称舜据此改编的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现在名列“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不过,从贾母、王熙凤等人在前八十回中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宝黛婚姻也是贾府的选项之一,好像并无顾忌。曹雪芹似乎没有把内亲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反正他也不打算让这对姑表兄妹缔结婚约。回头看“木石前盟”的神话,冥冥之中他们的命运早就注定了。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明显的悲剧因子。不妨把神话的寓意理解为天赋人权,它引领林黛玉走向爱情,现实却不允许她把爱情兑换成婚姻。这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性格悲剧,归根结底,则是一出人生悲剧。

林黛玉死了,跟晴雯一起做芙蓉花神去了。我们的芙蓉花神“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凄凉地流干了全部的泪水,孤独地走了——“冷月葬花魂”。她带走了美,带走了诗,带走了爱,带走了天然、率真、纯洁、热情、自尊、正直……她带走了一个美丽的梦。多么幸运,曹雪芹把她留住了,《红楼梦》把她留住了,永远地把她留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中。面对林黛玉,倘若谁还能够无动于衷,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文明。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