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黛玉结局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72

))”如果说,此文是黛晴二人合诔,那就自然算不上有什么“过分”之处了。

再看《葬花吟》。这首长诗中,无疑寄托了黛玉的身世之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从前八十回中的经历中,并也未见到黛玉有如此凄惨之处。如果仅仅是小儿女之间的吵吵闹闹的话,这就未免有些无病呻吟了。而脂批对此评道:“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

这和《芙蓉女儿诔》中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所给人的感触是十分类似的。“默默诉凭冷月”,又令人想到“冷月葬花魂”之句。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由前八十回来看,也看不出她哪里有被污之处。“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似是一种渴望逃离人世之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果说,当日葬花的是黛玉;那么,“他年”葬花的,则正是宝玉。“凄楚感慨”之深,反映出一种痛切的生命体验。也许,此篇《芙蓉女儿诔》,便是“他年”的《葬花吟》了。

如果说黛玉的结局是被污的话,那么其“情理”又在何处呢?

在评宝玉的那首《西江月》中,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之句,明确指出了“诽谤”二字。由宝玉挨打(第三十三回)一节,可知宝玉的确曾被贾环进谗而吃过大亏,差点被父亲打死。其因由,便是脂批所说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即兄弟之争了。

以前看书时,总有些奇怪:贾赦是长子,又袭了爵。怎么荣国府正堂倒是贾政住着,贾赦反而住在宁国府那边――他毕竟也是贾母之子啊。

看来,贾母在贾赦和贾政这两个儿子之间,是选择了小儿子作为继承人的。在荣府中,掌权的正是贾政夫妇。只是贾政不好俗务,许多事情便交给了贾琏去办;而王夫人呢,也把家务交给了侄女凤姐。所以,荣府的具体事务,实际上是落在贾琏夫妇的头上。邢夫人对凤姐的不满,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也是由于她本是自己的儿媳,却在帮着王夫人做事吧。

难怪贾赦会埋怨贾母偏心(尽管表面上不承认)。这兄弟俩之间的矛盾,也可反映在刑、王二夫人的矛盾上。刑夫人碰到傻大姐在大观园检到绣春囊,便到王夫人哪里兴师问罪,将了她一军。结果,王夫人气急败坏,在“奸谗”的煽动下,便有了查抄大观园之举,并由此驱逐了晴雯等人。她之所以如此果断坚决地清理大观园、尤其是宝玉身边的“狐狸精”,便是害怕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对中秋夜宴贾赦那个关于偏心的笑话,贾母显然很在意。

后来,贾环做了首诗。贾赦看了,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还“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看得出来,贾赦对贾环颇有拉拢之势。这两人看对上了眼,让人总有种不祥的预感。以我的理解,他们之间勾结在一起是有可能的,原因是共同的对手/敌人。

贾环母子对宝玉的嫉恨,使得他们对宝玉频施毒手(赵姨娘雇用马道婆来魇宝玉,贾环进谗诬陷宝玉,均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而贾赦夫妇对贾政夫妇的不满,也同样是出于兄弟间的矛盾。

而宝玉呢,是贾政的嫡子,又深得贾母宠爱。倘若不出什么差错的话,应该就是荣府未来的继承人。由此,贾赦对贾政的嫉恨,也有可能转嫁到宝玉身上。

总之,宝玉所处的焦点地位,很容易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单是贾环母子,对他就已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更那堪再与贾赦联手。

要毁掉一个人,未必用得着杀了他――杀人还得偿命呢。更可怕的方法,便是让他身败名裂,被万夫所指。那个王善保家的,作者不也没有什么办法,而只能借探春之手给她一巴掌么?

赵姨娘魇害宝玉不成,贾环进谗却是颇见成效,大有青出于蓝之势。此子将来的“能量”,倒也不可小窥呢。想来秦桧之流,大约也是在这类事件中慢慢锻炼出来的吧?如果他将来再依侍贾赦的势力来兴风作浪,那宝玉的未来更可堪忧。

那位灯姑娘,听人说宝玉是风月场中的老手。不过,经过这位“权威专家”的一番鉴定,倒还了他一个公道。看来,宝玉在外面的名声,在查抄大观园前后就已经颇为不佳了。这对构陷造谣者,无疑是个相当有利的条件。

如果说贾环之流要诬陷攻击,会以什么为借口呢?金钏死了,晴雯也死了,黛玉的确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入手点。

显然,贾环之流制造这种谣言,其初衷并非是为了破坏宝黛的姻缘,而只是出于毁宝玉之故。若能达到目的,拿宝钗来说事也未尝不可。只是以宝钗为人,他们很难找到攻击点而已。就算是说了,别人恐怕也是很难相信的。

“无限口舌,谩谰之谮原非一日”(脂批)。如探春所说,根本不必等到抄家。家族内部的这般自杀自灭(主子之间,奴才之间),倒是更重要的因素。由此,最终导致了荣府“一败涂地”的“散场之局”。

警幻评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显然,宝玉并未听此劝诫,因而招致“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最终“见弃于世道”。

如果碰到了这样的事,黛玉会怎样呢?

脂批道:“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我想,她既不会像金钏那样“赌气”,也不会像晴雯那样有些悔意――这才是黛玉,方是其待宝玉之意:如脂批中所说,是自甘其苦、无怨无悔地“还泪”。甚而至于,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可能:她自愿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为的是“惜其人”。

“其人不自惜”,正是宝玉:“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为了宝玉,黛玉同样也是“不自惜”的。如果说,晴雯都可以舍命补裘;那么,黛玉不惜自身以谢知己,也并不奇怪。

“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杜鹃啼血,是黛玉遭际之悲。脂批云“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纵有斑斑血泪,却也只是诉凭冷月、默默无语。“冷月葬花魂”,便是黛玉之死。

所谓知己之报,我想莫过于此。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