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随分从时的薛宝钗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96

))当然作者写宝钗长的白,除了要告诉人们宝钗的漂亮外,还隐寓了她的为人、性格和命运,“白”是与“雪(薛)”联系在一起的;三是宝钗穿戴比较淡雅素朴,这与皇商小姐的身份是不一致的。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穿的衣服也很少有鲜艳的,倒是深暗冷色的居多。居住的房子如蘅芜苑则“像雪洞一般”,连贾母见了都觉得不像姑娘家住的地方,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宝钗的性格和思想特征以及隐寓她的命运;四是性格脾气比较沉稳随和,行为豁达,善于藏拙。薛宝钗无论容貌和性格都与林黛玉大不相同,虽然不同,但都是十分美貌的姑娘。清代的一位《红楼梦》研究者诸联曾评论说,如以花而论,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这是很形象的比喻。

宝钗为什么进京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2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宝钗为什么进京?为什么到了京城又一直住在荣国府里不走?是不是一心为了与黛玉争夺宝二***位置?这是关于宝钗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宝钗被人们批评最多的一件事。

宝钗为什么进京?其实书中交代的是十分清楚的。《红楼梦》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这一回中讲了一件事情,就是宝钗的哥哥薛蟠为了与

人争英莲(即后来的香菱),强令手下的人把冯渊打死了。这是薛家进京的一个起因,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如果说仅仅是因薛蟠打死了人,要出去躲一躲,那么薛蟠一个人跑出去躲就完了,用不着全家都走。实际上在薛蟠的心里根本没把打死人当作一回事,他想进京是“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他是为了到京城玩的,而不是出去躲官司。当然薛蟠的小算盘是不能明着说的,能说出来的进京理由有三条:“一为送妹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这样薛家全家包括薛姨妈、薛宝钗就有了进京的理由。“望亲”好解释,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她的哥哥又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姐姐哥哥都在北京,薛姨妈进京望亲乃人之常情。薛蟠进京入部销算旧账也是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么薛宝钗待选又是怎么回事呢?书中写道: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里所说的“才人赞善之职”,指的是宫中女官,原来宝钗进京是为了备选宫中女官的。薛家在京城有多处生意,有当铺,也有多处房舍,为什么不住在自己的房舍,却住在贾府呢?原因很简单,一是薛家的房舍多年没有人居住,需要打扫才行;二是薛姨妈本来就是为了进京看望亲友的,和姐姐王夫人别了几年,也想厮守几日,大家亲密些;三是贾府的房舍很多,住在这里对贾府来说也不算什么;四是薛姨妈要住在贾府也是为了拘紧些薛蟠,怕他进了京城再惹祸。所以当薛蟠找理由不想住在贾府的时候,薛姨妈就说:“你的意思我却知道,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简而言之,作者完全是为了给薛宝钗找一个进京的理由,找一个住在贾府的理由,如果薛宝钗不能住在大观园里,还能有“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吗!至于说宝钗进京以后为什么不再提起待选的事,又一直住在贾府,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实在不必太认真。作者之所以让宝钗是以待选的名义进京,一个更为重要的意图是为了刻画宝钗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林黛玉绝不会有待选的念头,只有宝钗才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和条件。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宝玉为作诗而弄得手忙脚乱,这时宝钗说什么:“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又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她想的是“金殿对策”,她对元春作了皇帝的妃子也是很羡慕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就是宝钗的思想。宝钗进京待选是刻画她的思想性格的重要一笔。

宝钗金锁的来历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2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脖子上挂着特殊饰物的有三个人,即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薛宝钗的金锁,还有史湘云的金是十分严厉和深刻的。

宝钗的才华和学识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2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们许多人都很有才华,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还有妙玉等等,但如果要评选大观园中谁最有才华学识的,那非宝钗莫属。

宝钗的诗才可以说与黛玉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是唐代钱诩的咏芭蕉诗,宝玉佩服地称她为“一字师”。在大观园的姑娘们诗社活动中,基本上是宝钗和黛玉轮流夺魁,她俩

的才华明显地高出其它的姑娘们,能够与她们两个媲美的也只有史湘云一个还可以。宝钗的诗多是一种含蓄浑厚的格调,这与她的思想性格是一致的。

如果说黛玉的诗才不在宝钗之下的话,那么宝钗的学识就是黛玉不及的了。第三十七回,她与湘云谈诗,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第六十四回当她看了黛玉写的《五美吟》,又发表了一番不俗的见解,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工整,一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接着列举王安石、欧阳修咏王昭君的诗,“俱能各出己意,不与人同”,因而是好诗。宝钗不仅诗写得好,诗论得也好,这种学识是其他姑娘们比不上的。

宝钗曾打趣宝玉是“杂学旁收”,其实她读的书比宝玉多得多,懂得也多,是真正的博学多闻。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能告诉你用什么样的纸好,用什么样的染料,用多少种各样的笔,以及关于绘画的技巧和构思,并当即给惜春开出了单子(第四十二回)。宝玉参禅,她能马上说出禅宗的“语录”。甚至于对戏曲也是很熟,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戏中的一段《点绛唇》念了出来,宝玉交口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她对医药也颇有见解,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昨儿我看见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她认为先以平肝健胃为要。建议黛玉吃燕窝一两,滋阴补气。不仅表现出对黛玉的关心,也表现出她的知识的渊博。

宝钗虽说是一个姑娘家,还有着很强的管理才能。《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探春理家的过程中,宝钗是“三驾马车”之一。理家当然是以探春为主,但宝钗的见解办法似乎比探春更高,她要用学问提着,不仅要除弊,还要通过改革使得下人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大家心齐。真是“小惠全大体”了。作者赋予宝钗这么多的才华学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薛宝钗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是“山中高士”,我们不要把她看简单了。

宝钗的“冷”与“无情”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2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我们前面讲到宝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身上既有美的一面,如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善良,她的温柔,她对邢岫烟的接济,对湘云关心体谅等等,这些都是值得人们赞赏的。但“冷”与“无情”也确确实实存在这个美貌的姑娘身上,正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只因与宝玉说了几句轻薄的话,就被王夫人扇了耳光,并

赶出贾府,最后投井自尽。金钏之死宝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宝玉是非常的难过和内疚。王夫人虽然赶走了金钏,但毕竟金钏扶侍他多年,当她听到金钏死了,也不免伤心留泪。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宝钗却表现得极为平静,不,应该说是极其无情。当王夫人哭着说金钏之死的事情后,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们真是见识了这位冷美人的“冷”与“无情”。薛宝钗的“冷”与“无情”不同于王熙凤的心狠手毒,她不是王熙凤式的人物。她的“冷”与“无情”是用封建统治的“理”提着,在她看来主仆之间的“理”即规矩是不能改变的,主子打了丫鬟即使是打错了,丫鬟也不能怨恨主子,如果你有怨气,那你就是糊涂,不懂道理,因此死了也不足惜。她还认为丫鬟死了,主子多赏几两银子也就行了,主子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在封建的统治秩序面前,她是“原则性”很强的。她认为这样才符合道理。

又如第四十四回,凤姐因贾琏偷情而拿平儿出气,平儿一肚子委屈,在这件事情上,宝玉的心情和宝钗的表现完全两样。宝玉是:“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因此宝玉是伤感落泪。而宝钗呢,在劝慰平儿时却含着责怪,说什么:“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这和对金钏之死的“理”是一样的。

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听说尤三姐自刎了,柳湘莲不知往哪里去了,“心甚叹息”,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宝钗时,宝钗竟“并不在意”,尽管柳湘莲还救过薛蟠的命。在宝钗看来死了尤三姐,走了柳湘莲,是他们的前生命定,这与他们家没有关系,赶紧发货,请人吃饭酬谢才是重要的,否则“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理之上。

薛宝钗的“冷”与“无情”是她接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的结果,我们看着是“冷”与“无情”的,在宝钗看来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她的“冷”与“无情”不是个人的品质和奸诈,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宝钗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她最后虽然为了家族的利益,与宝玉结成了“金玉良缘”,但仍然不能挽救即将倒塌的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命运。她和宝玉不是一路的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宝钗的金锁上正反两面也刻着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结果宝玉还是离她弃她而去,她仍然没有改变“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和“金簪雪里埋”的命运。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