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储君之争(11)
作者:金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54

翌日早朝,金殿上济济一堂排满了文武大臣,高居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看肃立两旁的文臣武将,见他们全都静默无声,龙颜大为不悦,轻咳了一声,说道:“众位爱卿,看来是天下太平了,你们就没有什么事儿要奏给朕知道的吗?如果没事儿现在就可以散朝了!”说罢,朱元璋站起来假意甩甩袍袖,转身就要下殿。

忽然,文臣班中有人高呼道:“启禀万岁,臣夏煜有本启奏,请皇上圣裁!”

朱元璋看看夏煜,又坐回到龙椅上,不无调侃地说:“你这个检校史一出来说话准没好事儿,不知又有谁要倒霉呀?有本快奏!”

夏煜手捧牙笏躬身奏道:“启奏万岁,太子殿下因病薨逝臣忧心如焚!臣以为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哪!虽说皇上正值春秋鼎盛之年,可是确立储君乃国之根本大计,不可有一日虚悬。太子新逝,太子之位应尽早确立,免致朝臣和国人不安!臣有一本恭请圣上册封四皇子燕王朱棣为皇太子。据臣所知,燕王朱棣英明果敢,处事练达,待人仁厚颇有我主之气概,在北平十数年屡有建树且立有战功,深孚众望!微臣斗胆谏言,恭请圣裁。”

朱元璋宣道:“把奏折呈上来!”

站殿太监过来将奏章取过送给皇上,朱元璋接过奏章假意细细观看起来,看罢抬起头鹰目炯炯,遍扫群臣,用征询的语气问道:“众位爱卿,夏煜所奏之事甚为重要亦和朕心,所奏之人是否合适?不管立谁,他们都是朕的皇子,但此等家、国大事,关系到子孙、江山千秋万代,轻率不得,你们也都来议一议,如无异议,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奉天殿里鸦雀无声,群臣肃立无人开口说话。大臣们至今还没忘记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案,事过多年却不时掀起波澜,就在三年前朱元璋借机再兴大狱,就连七十七岁的老丞相李善长也被赐死,讼词所及,连坐三万余人,皆被朱元璋赐死,开国功臣几乎尽受屠戮!那些直言敢谏的能臣武将均已作古,今天这班大臣早已不是当年的情景,尽是些新面孔。他们战战兢兢,唯恐一言不合圣意惹来杀身之祸,因此他们三缄其口不敢轻言置喙。

朱元璋看看阶下文武百官,见他们一个个如同泥雕木塑,不禁心中有气,刚要发作,这时武将班中闪出一人,手捧玉笏高呼道:“臣,凉国公蓝玉有本启奏!”

面无表情的朱元璋看清说话的人是蓝玉,心中有些不耐烦,便没好气地说:“有本速奏!”

目中无人的蓝玉内心中毫不在意万岁脸上嫌恶的神情,可表面上他仍然毕恭毕敬,但说话的语气却是不那么恭敬,他说:“启禀万岁,册封储君实乃君国之大事,历朝历代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废长立幼将是国破家乱之祸源,恳请万岁明察。燕王朱棣虽然神勇果敢,然则却是庶出,尚有嫡出的两位王兄秦王朱?、晋王朱?在前,如果废长立幼,恐在诸皇子中引发不满而难以服众。臣以为已故太子朱标之嫡子朱允?,仁智、豁达大有储君之风,按顺位应立朱允?为储君,这既合礼制又顺乎天心、民意,于君、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请万岁三思。”

蓝玉的这番话虽不太合朱元璋的初衷,可细想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问题朱元璋不是没想过,只是觉得朱允?太像他的父亲朱标,有些优柔寡断,仁德有余则刚猛不足,担心他不能治国。而朱棣则承继了自己果敢、精明的秉性,确是个治世良才,如舍弃不用实是可惜!是耶非耶?思之再三朱元璋正感两难之际,原太子宫中的老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也一齐奏道:“皇上,臣等以为凉国公蓝玉所奏甚为有理,恳请皇上三思!”

有这几位重臣别有用心地随声附和,让本来就举棋不定的朱元璋更加犹豫了,想了想才说:“众位爱卿,今天先议到这里,容你们都回去想想,日后再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