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归乡祭祖(3)
作者:金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35

第十七章 归乡祭祖(3)

距顺德府(邯郸一带)六十里,有个叫广府的地方,这里人口不到两万只是个集镇,可是镇的东面却大大有名,那里出了个名人永嘉侯朱亮祖!十几年前他受奸臣所害,死后归葬故里,乡民把此地改名为候府。虽说永嘉侯在此地没有什么后人,可依旧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和尊崇!

后来朝廷又有旨意传下,此地不准叫候府,乡民们万般无奈之下,才将此地改名为广府,隐含怀念、追思的意思。

朱俊和周洪午时刚过就到了广府这个地方,他们骑马在镇中巡视一遍,得知镇外两里乃是永嘉侯墓地,于是打马直奔墓地。

出了镇,远远望见两座巨大的坟墓,孤零零耸立在荒野里!到了近前看到墓碑上刻着永嘉侯朱亮祖和夫人的名字,墓旁有一所低矮破败的茅草房在风中瑟瑟发抖!

认清无误后,朱俊滚鞍下马哭拜在坟前,周洪一看也立即下马陪跪在朱俊身旁。哀哀哭声惊动了茅屋里的人,柴门吱哑打开,从里面走出两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来。他们看见有两个年轻人跪倒在坟前放声痛哭,不敢上前打扰,只得站在旁边呆呆看着出神。

这催人泪下的哭声直到红日西下方才收歇,两老汉用手抹着眼泪走上前问道:“请问你们两个小后生,到底是何人?为何在我家老主人墓前痛哭?”

朱俊闻言,转身站起擦干眼泪,向两个老汉躬身施礼,恭敬地说道:“老人家,墓中主人是我的祖父、祖母,我是朱俊,不知您二位是……?”

两老汉听得此言,慌忙屈膝跪倒,口中说道:老奴拜见少主!朱俊忙伸手将两位老汉扶起,动情地说:“老人家千万不可如此,有话好说。”

个子稍高些的老汉回说道:“少主,我叫朱顺、他叫朱全,我们二人自打年少时就追随老主人,给他老人家当马童。十几年前老主人过世,我俩人就在此地给老主人守墓,天幸终于见到老主人的家人了,老主人也该安息瞑目了!”

听到这位老汉叙家常般平静的叙说着往事,可这些话却像锥子一样刺痛着朱俊的心,又像潮水般猛烈撞击着他的心房,他的心里简直快要沸腾了,热泪情不自禁地涌了出来!一种赞叹、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十多年那,这个时间可不短,就是这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家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自己的先祖,那是何等的忠心与虔诚,这忠诚足可感天地泣鬼神!

眼睛里噙着热泪,朱俊满怀敬意地问道:“两位老人家,这十几年你们是怎样过来的?看你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受苦了,吃穿用度可有人管过你们吗?”

“回少主的话,初时大少爷按时派人送来钱粮,可后来大少爷也过世了,这才断了我们的生计。实在没吃的了我们老哥俩就到收成过的地里捡些遗漏的粮食果腹,本镇乡民素来敬仰老主人,看我二人如此潦倒可怜,他们时常周济些柴米油盐,这些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听着、听着,朱俊的眼泪又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悲怆地说:“两位老人家,真是苦了你们二老,你们对我朱家的忠义唯天可表,请受我一拜。”

两个老汉见朱俊如此,吓得扑通跪倒在地,三人相拥抱头痛哭,哭罢,朱俊将二老扶了起来,回过头吩咐周洪说:“你骑马速去镇中为两位老人买几套新衣、新裤,并带些酒食回来,快去!”

周洪骑上马走了,朱俊请两老回到茅屋中。进了屋,看到摇摇欲坠的茅屋千疮百孔,冬不避寒、夏不避雨。再看床上,铺着破席片,有两卷破棉絮,这就是他们的被盖和全部家当!朱俊暗暗叹气!想到,真是难为这两位老人家了。

时间不长周洪带着两大包东西回来,把东西在席片上摆好,朱俊请二老先吃饭,喝点酒暖暖身子。朱顺和朱全看来好久也没吃饱过了,见到这么多酒菜,仅谦让了一下就吃喝起来。

等二老吃喝完,朱俊请朱顺引领他到镇里拜访里正和一些有名望的乡绅。到了镇里,没费多少口舌,就谈妥了重修侯爷墓地的事。返回前顺便在镇里请好了工匠、备齐材料,准备择吉破土动工。

有钱好办事,十几天的功夫,一座宏伟的侯爷墓修建完成。

高大壮观的千秋功德牌坊高高耸立在陵园正门,雕刻精美的青石围栏把墓地团团围住,陵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和松柏长青树。朱俊亲写祭文,请工匠镌刻在墓碑上,以此旌表祖父的功绩和自己对祖父、母的哀思!

在陵园里又盖起一座青砖瓦房,供朱顺、朱全二老永久居住。

竣工的这一天,朱俊备好三牲和祭奠物品,请来僧人、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镇里乡民也都前来祭奠。

这件大事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多天,祭祀活动才告结束。朱俊给了朱顺二老每人一百两银子,供他们日常花费并告诉他们以后会定期派人来看望他们。

为了答谢乡镇村民,朱俊在镇里包下一座酒楼,宴请广府镇里的乡亲。

这件事在广府镇里可是百年不遇的新鲜事儿,镇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还有乡民代表,大家欢聚一堂,喜气洋洋,比过年还热闹!

席间,朱俊举杯答谢,他说:“今天,晚生略备水酒,代先祖答谢各位父老乡亲多年来对我朱家的眷顾和厚爱,晚生无以为报,聊以水酒谢之!”

众乡民谦辞不敢受,经朱俊再三恳请这才纷纷举杯畅饮,这席酒喝得欢畅无比,直到更深夜静才尽欢而散。

第二天,朱俊把里正和一些为人正直的乡绅请到客店,经过简短的寒暄之后,朱俊站起来神情庄重地说:“众位父老乡亲,我来镇里时间虽然不长,但看到一些孩子不能入学堂,深感内疚!家乡的孩子不能目不识丁,我想在镇里办个学堂,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我出资两千两银子,交给各位父老,请你们共同监督办理此事,不知妥否?”

里正等人听了,全都欢喜的合不拢嘴,有的还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嚷道:这下可好了,孩子们有救了,几年来我们一直为这件事犯愁!

看他们如此高兴,朱俊觉得这件事作对了,他当即拿出银票交给里正,又说:“那就拜托诸位了,但愿不久的将来咱们广府镇也能出几个年轻俊彦,我等着看这一天那!”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