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施术不求报
作者:草岭书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14

4、施术不求报

中国传统中医向来禀承的医道精神正是如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篇即说要做好苍生大医,必须: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也就是说,大医就是佛菩萨存心。作为大医,是施术救人利物,不可计已之施,更不可图人之报,要能无欲无求,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否则便是以“药物为刀刃”的含灵巨贼!

中国真正传统的大医精神,是“施术不求报”的。这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回答得可谓淋漓尽致。

孙思邈在对待不同病人态度时,主张:“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视同仁)。”

在对待医疗风险时,主张:“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不避风险)。”

在对待病人急病痛苦时,主张:“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感同身受)。”

在对待急诊外出时,主张:“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不辞劳苦)。”

在对待财物时,主张:“医人不得恃己之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耳(不贪财物)。”

三国时期,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隐居江西庐山,行的正是这样一种大医之德――施术不求报。他对求治的患者,不论急病轻重,从不拒绝,并在医治过程中,不取分文。如果病人非得要酬谢,他就提出一个特殊要求,重病愈者,植杏树五根,轻病愈者,植杏树一棵。

几年后,董奉隐居的地方,竟然得杏树十万余株,蔚然成林。至于杏林收成所得的财物,董奉不是用来发财致富,他除了留下自己的口粮外,其余都用于接济贫困孤寡老弱病残,以及行旅不逮之人。故医林盛传千余年之久的“杏林春暖”佳话,就由此而来。

<font color=#ff0000>阅读最新章节请访问,小说网更新最快</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