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章 接敌
作者:意想恬楷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68

餐风露宿,很快就到任城了,还真是前后脚,我们中午到,荀玉和郭映他们晚上也到了。.

伊籍到广宗去了,来了程昱,这个集体的实力又有了一定的加大,那里还有个乐进正在路上。

“主公,乐进那里传回来消息。”

“子义,这段时间你辛苦了,又要打仗,还要派遣斥候探查。”

“主公,这都是慈应该做的。”

“好了,咱们之间也就不用这么客气了。你刚才说乐进那里传回来消息?”

“是,主公,本来前面斥候跟他说主公在前往泰山郡的路上,所以乐进带着百人是向泰山郡进发的,不过,因为这个路途实在是遥远,消息传递不便,他们出发的时候我们实际已经快到东平国了,而我们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从东阿县出发了,所以我就派快骑通知他们了,现在快骑已经回来。”

“怎么说?”

“回主公,乐进说他直接到定陶,希望主公能够考虑,在定陶等待乐进。”

“定陶?是济阴郡的那个定陶?”

“回主公,是的。”

“那好,给他传递消息,谁先到定陶就在那里等待。”

“是,主公!”

“好了,去定陶的路上我们怎么安排,大家说说吧?”

“主公,从斥候得到的消息来看,前面的山阳郡似乎是颇不平静,有着许多黄巾贼活动的迹象,映以为,前面我们可能会打几仗。”

“哦,子义,前面的探查让斥候要多加小心!”

“是,主公,这个慈心里有数。”

“还有什么情况?”

“回主公,没有了。”

“那好,早些歇息,明日一早出发。”

“是,主公!”

这时令已经是快到六月底了,按理说,秋收在即,应该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可是这一路走来,却都是触目惊心的荒凉,田地里都是蒿草遍地,即便是偶尔有些田地可以看出是今年耕种过的,也是草长的比苗高。

没有田地的产出,人们吃什么呢?

沿途有些小股的黄巾贼,说起来,其实都是无路可走的饥民,看到我们这样的队伍,都是远远的就跑开了,对我们构不成什么威胁,也就没有让太史慈去追赶,让他们去吧。

快到金乡县的时候,太史慈前来回报:“主公,得到确切的情报,山阳郡郡治昌邑县正在遭到黄巾贼的围攻。”

“哦,敌军人数,如何布置,城中情况,都探查清楚了?”

“回主公,城中情况还没有探查出来。”

“前面就到金乡县了,到了驻扎地安顿下来后,要开个战前分析会,你负责给大家通知,到时候你把探查到的情报再详细的回报吧。”

“是,主公!”

在金乡县这片土地上,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为有缗国,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区的咽喉。东汉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乡。汉武帝天汉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刘髆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多山,后除爰戚为金乡县,县名自此始。

金乡县城,拜见了县令以及一众县里的官吏乡绅,由于黄巾贼就在咫尺活动,人心惶惶的,都是敷衍了事。

“好了,这里的火把好大的烟,子义,快点把情况给大家通报,大家一起研究下明天的作战方案。”

“是,主公。从今天斥候传回来的情报看,黄巾贼在山阳郡郡治昌邑县周围有五万多人,但是跟以前一样,黄巾贼大多是老弱妇孺,真正能够打仗的人也就是一万多点,因为他们分散在城池的四周,所以具体的人数无法查探清楚。由于黄巾贼把城池完全的包围了,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跟城里的守军取得联系。”

“好,子义把情况都说了,大家都说说吧!”

“二少爷……嘿嘿,主公,荀先生都给我们说了,可是这总是叫惯了,一时总是忘记。主公,黄巾贼不就是只有一万多可以打嘛,打就行了。”

“是呀,主公,黄巾贼的战斗力那么差,打就行了。”

“仲德先生,您有什么意见?”

“回主公,打仗,以正合,以奇胜。但是我们的乡勇毕竟是不多,只有三千多人,这个力量应该是集中使用,以求做到以正合,至于以奇胜,还是暂时不要考虑。这几天我一直在注意我们的这些乡勇,我发现他们进退有据,完全是精锐之士。以我们这些精锐之士来对付黄巾贼的乌合之众,这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好,仲德先生给出了基本的战斗方向,这个基本的战斗方向和大家所希望的也是大致相同,那么明天的战斗就这么确定了:战斗总指挥由郭映郭晓尹先生负责,一切战斗部署和兵力调动都有晓尹先生临机决断,我不做干涉。”

“这……主公,这样似乎……”

“晓尹先生,您只管大胆去部署,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不要怕,有什么拿不准的事情还可以随时询问仲德先生。”

“是,主公,映必不辱使命!”

“好了,这里的火把好大的烟,这个眼睛都呛的难受,赶快散了吧,大家都早点休息,明日一早出发。”

“是,主公!”

众人散去,赶紧把火把给灭了,这松油火把到是挺明亮的,可惜就是烟太大,把眼睛熏的受不了。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夜间照明的物品,一般都是用火把。因为烟太大的因故,普通家庭也都是不用的,还有个更主要的原因是:火把是明火,而且火苗还比较大,极易引起火灾,所以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日落而息,太阳下山就休息了。嗯,这里面就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回去后好好研究下,把蜡烛搞出来。

“山阳郡,在秦时首置昌邑县,景帝中6年(公元前144年)置山阳国,治昌邑县。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仍治昌邑县,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昌邑国复改为山阳郡。王莽时改山阳郡为巨野郡。东汉复名山阳郡,仍以昌邑县为郡治。”程昱边走边说,如数家珍。

“呵呵,仲德先生对这里的人情世故都很熟悉,如数家珍。”

“不敢,主公,此地距离中原之地不远,土地肥沃,人口也是众多,乃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此地又因为地势开阔,无险可守,极易遭到打击,所以,我对这里一直是比较关注,多收集了一些这里的各种资料。”

“兵家必争之地,又极易遭受打击,那么,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拥有这里其实就是在招惹杀身之祸,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是的,主公,除非是拥有很强的实力,把这里作为后方的粮米产地。要不然,谁在这里都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那,仲德先生,您看我们应该如何动作?”

“回主公,现在虽然天下已显乱象,但是毕竟还没有什么明显的迹象,我们应该是先寻找地方安定下来,发展实力,积蓄名望,待天下一旦有事,我们就可以趁势而起。”

“先找地方安定下来?先生您看,何地算是可以安定的地方?”

“主公,现在可以安定的地方其实随处都是,在我大汉的疆域之内,物丰民富,只要经营得当,首先取得人和之势,就可以积蓄力量,待到天下乱起之时,只要主公趁势而起,顺应天时,再寻找地利之便,到时候,主公的天时、地利、人和,何愁大事不成。”

“呵呵,仲德先生一席话,芳受益匪浅,只是,先生也知道,我家族属寒门,名望甚浅,这如何是好?”

“主公现在不就是在积蓄名望吗?”

“哦,呵呵,仲德先生……”

“报!——”

“报上来!”

一骑马迅速上前:“报主公,前方已经距离敌人不远,就要与黄巾贼接触,郭先生遣小的前来询问,主公是否到前方观阵?”

“仲德先生,一起到前方去看看,如何?”

“听凭主公吩咐。”

“好,传令晓尹先生,让他全权调遣兵马,部署对敌。”

“是,主公!”

“仲德先生,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吧,说起来,这是晓尹先生的第二次全权对敌部署,第一次是在齐国临淄城下,为了解临淄之围,不过那一次还有个幽州的邹校尉所带领的五千兵马相助,晓尹先生也只是作为伏兵的一路,这次,是他一个人,我们去看看晓尹先生的排兵布阵!”

“好,去见识一下,主公请!”

前方,已经可以看到敌人的阵势,不过,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军队的迹象,却更像是逃难的流民。

这面,郭映已经把部队摆开,排出了阵势:前后两个阵势,前面的阵势人比较多,后面的人比较少,也是排成了整齐的阵势。太史慈的骑兵则在四周散漫的缓缓跑动,很显然,骑兵不打算投入攻击。

“主公,我这里已经布阵完毕,前方两千五百人,作为主攻,后方一千人作为预备。请教主公,还有什么需要布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