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左手石飞行器的试飞
作者:何兆明      更新:2020-04-14 04:59      字数:3120

现在,左手石飞行器的最终难度还是控制问题。

因为飞行器的最快飞行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三分之二光速,那是无法想象的速度。

首先问题就出在这个“快”上。

因为如果发现三十万千米以外有个某种物体的话,全速航行的左手石飞行器在发现它到撞到它只需要不到两秒钟时间,不知这两秒钟内飞行器上的驾驶者能做些什么?连骂句脏话的时间都不够。

这在全速航行时就需要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全景图,最好是连每一块碎石都标记的详细图,这当然有些不现实。

所以,在航行时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监察系统,不但要提前识别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一定范围的实际情况,还要计算好有可能经过这段区域的流星或是飞行物。

左手石飞行器的理论最高速度是每秒20万千米,如果飞行器在全速行驶过程中,发射出去的侦查信号也是以光速发出并回馈,同时假设发现危险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10秒钟。

假设在a点全速行驶的左手石飞行器同时发出侦查信号,一秒钟后,飞行器在离a点直线距离20万千米的地方,而侦查信号在离a点直线距离30万千米的地方并遇到一个不明物体,这时侦查信号再以光速反馈回信息,而这时飞行器还在继续全速前行,这时大概会在离a点24万千米的地方,左手石飞行器会接收到反馈回来的侦测信号,而这时,离危险物只有不到6万千米了,而驾驶员需要至少10*20万千米行驶距离来反应才可以避险。

200万千米大概是6万千米的33倍。

也就是说,左手石飞行器在全速航行状态下的33秒之前,在33*20万千米之内,是无法人工避险的。

或者说,左手石飞行器在航行前至少要事先清楚660万千米内的情况。

这还只是最小值。

如果驾驶左手石飞行器,就必须事先了解很大立体范围内的情况,而这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所以,如果全速航行,就得全交给飞行器,让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自动快速做出反应,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全速航行时的这种自动控制也是基于事先对目的地之间一段区域的探测,如果首先要到达a点,就得事先选择以a点为中心一个巨大球体空间内所有固定及移动物体的具体情况。

而这时在航行过程中,如果再需要到a点以外的一个目的地,那在这个已经确定并制定好的路线就不能临时再更改了,不管会发生什么,都无法改变,而只能按既定路线行驶。

而在到达a点的过程中,飞行器会对下一个目的地b点和以b点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球体空间范围进行探测、计算、确定。

所以说,要想进行极速航行,就无法进行即时航行,而只能预定航行。但这样,如果有一个以光速运行的物体袭来,也是绝对躲不开的。

好在宇宙中遇到以光速运行且具有伤害性自然物质的概率是极低的,而就算遇到光速武器攻击,那攻击者能捕捉到这样快速飞行器的概率也应该很低,再说任何武器也不可能像飞行器那样持续地飞行下去,还需要具有不断地跟踪能力。

而这种极速航行,减速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只适合远程航行。

另外的问题是如何“慢”行。

飞行器的飞行肯定不是只需要快速行驶,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慢行。慢行时虽然也可以全自动行驶,但这时人为操作还是更方便的。

人为操作慢行时,就需要将左手石的特性调节到一种与磁力均衡的状态,这时飞行器就会飘浮在空中,然后转为内部动力,以原始的推动力方式行驶。

不过,不管是高速还是低速行驶,左手石飞行器大部分功能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

奥洛卡文试飞左手石飞行器时,引来了几乎全国的关注,毕竟这是近三百年的研制成果。其实他并不是优秀的飞行员,甚至都算不上飞行员,但他是最了解左手石飞行器的人,这也是最终由他试飞的原因。

因为在高速飞行时,计算机需要不断地快速调整飞行方向,所以球形外形就是飞行器的最佳选择,因为球体外形没有头尾之分,可以任意方向航行,不需要掉转就能调整方向。

还有左手石的特性和飞行速度的原因,使飞行器任何方式的机翼都显得是多余。

不过飞行器还需要慢行,甚至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慢行的,特别是要适合星体大气层以内空间“慢速”行驶,所以机翼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再显得那么重要而已。

左手石飞行器外形的最佳选择就成了正陀螺形,但是人们感觉它更像原始进化人吃饭时使用的盘子——两个盘子对扣在一起。

渐渐人们就称这种左手石飞行器为飞盘,或者是飞碟。

奥洛卡文在包括机械人在内的全球瞩目下踏上飞碟的那一刻,便注定凝聚成了一个历史时刻。此时人们还不知道,这也将是拉开改变锐特星球高级生命结构的序幕。

机械人一直都在监视着记忆人这边的所有动静,就和记忆人也在无时无刻地监视着机械人一样。飞碟的发展进程就算是十分地隐秘,但两百多年了,秘密自己都会发酵,更何况是试飞这种不得不公开的事件。

飞碟是被陆地固定装置固定在地面上的,奥洛卡文登上飞碟后,启动了电脑和正电子装置,地面固定装置缓缓移开,飞碟稳稳地飘浮在离地面几厘米的地方。

其实飞碟的整个外体就是一个大发动机,因为左手石的每一个分子都具有动力的基因,所以飞碟在飞行时,无论速度有多快都不会断裂破碎,不会被撕裂,因为它动力整体中每一个分子都是同步运动的,所以几乎不会产生扭力。

再有就是飞碟的外部航行体和内部驾驶舱是分两层的,就像一个大球里面套着一个小球,这样的结构能使飞碟在快速调整方向时,内部驾驶舱部分能得到充分的惯性缓冲,特别是在有引力的星体上,不管飞碟如何调整方向或是翻滚,都可以基本与具有引力的地面保持平行。

这样的结构使飞碟无论如何飞行,内部都能保证一定的稳定性。

在星球上飞行时,只能将飞碟设置成手动状态,左手石特性就能自动调节到与星球引力平衡状态,这样飞碟就可以悬浮在星球的任意空间。

这就好比比重和水一样的物体可以停留在水中任意位置一样,当然还要考虑深海压强。

正电子装置的小型化应用,让飞碟的慢速动力就可以用粒子动力,当然了,这里所说的慢速是相对于左手石反基本力情况下的速度来说的,除左手石反基本力飞行状态外,粒子动力算是目前锐特星上能使飞行器达到最快速度的动力。

而飞碟可以在星球引力范围内任意空间悬浮,粒子加速就会更容易,效果也更好,所消耗粒子束也更少,更节省能量。

因为粒子动力所消耗的粒子很少,所以正电子装置一次可以让一架中小型飞碟在星球引力空间内连续飞行几十天时间,如果只作用于左手石的话,可以连续供应近几百天的正电子。

飞碟在奥洛卡文的操作下稳稳而缓缓地升起,粒子动力喷射的粒子束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整个飞行器也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声音。

飞碟在人们头上十几米的地方以很小的角度无声地飞行了几圈。

奥洛卡文又在空中做了几个小于九十度的转向,这种转向几乎是没有弧边的,几乎就是一个角,因飞碟可以以任何一边航行,所以它其实并没有“转弯”而是直接向所需要方向航行,飞碟内视全方位显示器默认朝向前进的方向,当然也可以默认任何方向,比如敌人的方向,任凭飞碟如何转向,整个驾驶台都具备这种自动方向调整功能。

整个飞碟的外部构件全是用左手石打造的,每一个左手石分子都是一个动力源,而正电子装置也是加装在外壳里的,需要粒子动力时,就从外壳上的很多极其细小的孔洞里喷射粒子束,所以说整个飞碟就是一个大发动机,而驾驶者或是乘客则是在一个大发动机里面。

为了极速航行,飞碟是全封闭的,外部景象全是通过飞碟周围孔洞摄像后,再于飞碟成像系统成像后,仿真显现在内部相对应方位的碟壁上,这样的效果甚至就像置身于真实的外部一样,身临其境的感觉。

计划试飞计划只是在锐特星的大气层内部,但奥洛卡文还是情不自禁地将飞碟向上拉升。

拉升。

拉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