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倒煤孩子
作者:宅男一个      更新:2019-12-12 04:49      字数:2500

第265章:倒煤孩子

“挖!”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正是百兽为了繁衍,四处溜达着泡妞的时候。

可是,马邑旧城的人却没有那么好的命。

侍卫们掐着腰,高声的吆喝着,监督着百姓在那挖大坑。

马鬃山炼钢,用掉了大量的煤炭,城里剩下的,不多了。

趁着这个机会,宋祖鹤提出,重建旧城,加固城防,防止突厥过来寻仇。

而旧城,也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考神城!

本来呢,挖土垒墙,是百姓们撂下的活,一个个都熟手的很。

不就是加固城防嘛,弄点石头磊磊也就是了。

可这一次,都懵逼了。

因为宋祖鹤要求,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拆掉,然后往下挖一个深三丈的大坑,说是要打地基。

这就有点扯了。

那房子才多高?一丈撑死了。

地基打三丈,这不是折腾人玩吗?

不过,给钱啊!

反正按天算,不干白不干。

俩大子呢。

冬天过去了,黑石的需求大大减少,矿区只留了一千人,用以供应马鬃山需求的黑石。

其他的,正瞅着没地方挣工钱........三千多人,一起挖坑,几千老头,往外拉土。

挖坑的,用的都是最新式的纯钢工具,拉土的,都是牛车、马车,既省时又省力,活干的,那是相当的快。

二十天的功夫,大坑成功挖好,而城外往南二十里处,也成功的堆起了一坐小土山。

接下来,就是夯实。

好不容易都弄好了,大家发现,坏了菜了,那土还得回填,二十里呢......那么高,怎么挖啊!

宋祖鹤听了以后,赶紧从马鬃山跑了回来。

围着大坑转了几圈,又跑到土山看了看。

当即拍板。

不用往回运了,从矿区拉煤面回填就行。

反正那玩意也没人要。

百姓们自然很乐意,起码,不用跑那么老远了。

只是,煤面这东西,太散啊!

堆下去好堆,可它真不结实呀。

如果在这上面盖房子,那是非塌不可的。

宋祖鹤听了,挠着脑袋想了半天,有主意了。

拿起纸笔,画了个图,号称:规划图。

哪里是街道,哪里是房屋,哪里是城墙,哪里是市场,南北多长,东西多宽,标的清清楚楚。

凡是有建筑物的墙体的,就是所谓的承重墙,一捋用青石垒地基,然后,在空里填充煤面。

另外,还加了一条。

每条道路,都要留出一条一人高,五步宽的排水道。

每座房子的地基,也要留出一人高,一步宽的排水道。

一头要接在道路上,一头留在井口。

至于道路上的,全部挖到城外的小河边。

说是这样卫生。

至于城墙,做的就更凑活了。

用煤块垒起来,外面包了层青石。

就这墙,用脚踹踹都晃荡......坚固,不存在的。

就这质量,别说王文泉了,连百姓自己都吐吐沫。

败家子啊!

给自己磊城池,都能磊的这么不结实。

你脑子,有病啊!

骂完了,才想起来。

可不咋滴,那小子的脑袋瓜子,真有病。

李恪一帮人也来过几次工地,不过,都没说啥。

反正自己也不住,质量好点差点,无所谓。

再说了,不就是花点钱嘛!

哥们现在有的钱!

那李绩月月往这送。

花不完。

就当以工代赈了。

省的闲的难受,再有造反的。

突利派人去过几次马鬃山,也得到了一些给养。

可是,依旧没和颉利翻脸,反而偷偷的,接济了颉利一些。

使者见马鬃山的武器非常精良,提出换一些。

宋祖鹤也没拒绝。

只要给钱,咋都行啊!

哥们可是儒商,要爱所有的人,不能搞差别待遇。

李绩对马鬃山的家伙什,已经彻底麻木了。

作为一个优秀的将军,发现一把两把的神器,控制不住可以理解。

可是,成车成车的往回拉神器......就这么着吧!

饶是如此,听说宋祖鹤把家伙什卖给了突利,依旧发了火。

亲自跑了趟马鬃山,把宋祖鹤骂了个狗血淋头,直骂的宋祖鹤指天骂地,诅咒发誓,绝不再跟突厥进行任何兵器交易,这才放过了那个苦命的娃。

考神城建好的时候,已经到了贞观元年的夏末。

小屁孩们,爱热闹。

听说建好了,自然要去看看。

拉着李纲,一起来到了考神城。

第一感觉,大。

比以前大多了。

原来的旧城,满打满算,也就住个万把人。

可现在,塞进去十万人,很轻松。

当然了,也只是塞进去轻松而已。

因为,没那么多房子,而且,不能加盖。

推推墙壁,倒是挺结实,可城墙,真不敢恭维。

典型的偷工减料啊!

不过,老铁干的,看的破也不能说破啊!

反正突厥都是骑兵,没啥攻城器具,顶不住投石车,还撞不死那马啊!

算了,夸几句吧!

第二感觉,有秩序。

房屋坐落有序。

条条街道笔直。

不仅如此,那房子都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大小高矮形状,都一模一样。

第三感觉,静。

没人住,真没人住啊!

这房子,是百姓盖的,质量,都有数,知道不结实。

宁愿住在矿区,也不愿在城里呆着。

宋祖鹤胆子大的很。

开玩笑,不就是下面留了几个排水管道吗?不就是回填用的碳末子吗?

承重墙没事,不就完了。

少见多怪。

硬拉着李恪等人住了几天。

百姓们见他敢住,这才陆陆续续来了一些。

不过,也都是矿工而已。

眼瞅着夏天就要过去。

考神城自然而然的,也有了用处。

得囤煤啊!

去年是第一年干!

大家对用煤取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用量还不算大。

可是今年就不一样了。

且不说长安、太原都已经普及了炉子,要用多少。

光突厥,一个冬天下来,就得烧个几千万斤。

再加上马鬃山对煤的需求,现挖现卖,肯定供应不上了。

依旧是老办法,四个城门两边,存煤。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那点破城,三天就能堆满,现在,起码一个月。

百姓们高兴啊!

活,一年都没断过。

地,也没耽误耕。

小日子,越过越好。

有的,甚至还买了牛。

这玩意好啊,有了它,地交给老弱就行。

腾出丁壮,挖矿,修城,挣银子。

对李恪等人的爱戴,与日俱增,还送给他们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倒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