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难得糊涂“假愚蠢”?…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61

上节的解读仍嫌肤浅。竺香玉与曹家三十多年的恩怨,绝非数千字所能道尽。上节基本确定元春即香玉之原型,并从其生卒年得以突破,然而,作者狡猾之甚,并未将香玉生活细节融入元春。入宫前,香玉的替身是英莲,出嫁时,套用曹佳出嫁后省亲的场景。托曹?照管的几个年头,她的名字叫香菱,刺雍那段时间,她又成了林红玉,死前,她以宝钗给她起的“秋菱”为名,意味香玉即将香消玉损。总之,芳名虽改,人还是那个人。本节我将揭开竺香玉层层面纱,深入到她的生活细节,让读者了解这位薄命女子。不过首先,我必须解读贾雨村这个人。

贾雨村,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名字的谐音是“假愚蠢”,言外之意是“真聪明”。解读其表字及别号,暗示“尔泰”二字。“名化”谐音“冥话”,提示此话为“黑话”。“时飞”的“时”与“日”同义,“时”的“日”飞走之后为“寸”,“寸”与“村”同音,二者谐音“春”字,就是说,“日飞”去之前的那个字,是个“春”字。而“雨村”的“雨”,即“水”也,“雨村”又谐音“雨春”,春天本来应阳光明媚,偏雨水成灾,这就意味“春”字去“日”换来了“水”,就是“泰”字。简单的推理公式即:时飞=日去=日汰=尔泰。再看此句后面的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春淹稠雨】也。言以村粗之言【以春之日(炎)】演出一段【淹去旦(一日)】假话也【加语(雨水)也】。侧批将作者命名之创意阐释明白。作者以贾雨村射鄂尔泰,可谓用心良苦。

再看作者对贾雨村的形象描述:他生得腰圆背厚【要员后辈(言其地位)】,面阔口方【免苛扣放(言其职务)】,剑眉星眼【贱妹行焉(言其关系)】按:鄂尔泰与曹家的姻亲关系无考。笔者认为系曹寅之妹那边的亲戚。直鼻方腮【敝职防塞】,按:鄂尔泰于雍正六年曾改任云贵、广西三省总督,任职地算是边塞。原系湖州人氏【助?任事】。按:指协助讨回隋赫德【石呆子】银两。“古扇”谐“谷膳”,代表曹家的财富(前文述及)。

贾雨村是《红楼梦》穿针引线的人物,故事由他而起,又由他归结。曹家在危急时刻,总能见到他的身影,说明他与曹家的关系非同一般。现实中的鄂尔泰身居朝廷要职,却一直暗暗保护曹家。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他摆平了曹?打死人命案,救了曹?。第一回贾雨村作为黛玉老师,送她入大观园,实写鄂尔泰护送曹寅进京。说明曹寅一直将他视为精神导师。“名化”又谐音“敏猾”,曹寅对鄂尔的政治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鄂尔泰确是一个非常稳健的人物,历经三朝而位重权高,后来出将入相,雍正十年任保和殿大学士,位居内阁首辅,乾隆年间出任总理大臣。显示了他在复杂而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的应变才能。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谐音倒读是:【休归,坏臣疯呈汝枷,令通(政)史反蒙寅,事真】。在为难关头,鄂氏向曹寅通报朝臣动向。从侧面证实了他的身份。鄂尔泰的元配夫人瓜尔佳氏夫人早卒,续娶的是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迈柱【卖主】的女儿。这就是书中的娇杏。鄂尔泰与迈夫人感情甚笃,他不娶妾,与她生有六子二女。

鄂尔泰生于1680年,乾隆十年病逝,享年65岁。曹寅未能看到他的死,而书中有一句话,可以反证《红楼梦》的完稿时间。第一回写贾雨村“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蒙侧批:“庙中安身”,“卖字为生”,想是过午不食的了。】“庙中安身”,谜底是个“甲”字,“卖字为生”,是个“子”字,暗示这年为甲子年(1744年)。“过午不食”【过五(为六)补四】暗示鄂尔泰这年64岁,与《鄂尔泰年谱》完全吻合。既然《红楼梦》最后一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写到鄂尔泰死的前一年,我们便有理由相信《红楼梦》写毕于乾隆九年(1744)。与我此前从其它线索考证的结果完全一致。《红楼梦》时序与鄂氏年谱存在对应关系。

第一回里的贾雨村,尚未谋取官职。而鄂尔泰在37岁那年升内务员外郎。才算功成名就。也就是1716年前后,无疑是《红楼梦》初创时间。此前二、三年,贾雨村暗恋娇杏,而现实中的鄂尔泰,1714年生长子鄂容安,可见他续娶迈柱之女的时间应在1713年前后。《红楼梦》所记无不与历史资料相符合。而近三百年来的研究者,因未找到贾雨村的原型,在《红楼梦》成书时间上一直处于“猜谜”状态中,相信他们读到这里,面对对我的研究结论无话可说。现在继续回到竺香玉的话题。

原文: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禀姓填单,指更改香玉履历】不以功名为念【补以更名伪年】,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熙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每日只以观花修竹【只以管花(费)馐竺】,酌酒吟诗【着救寅死】为乐,倒是神仙一流【胜仙一妞】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五十八岁】,膝下无儿【膝下五儿】,[甲戌侧批:所谓“美中不足”也。]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十三岁】。

上述文字对于研究《红楼梦》来说,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香玉更名顶替,并改了生庚八字,首先并未送到雍王府,而是送到康熙身边养着,这既是康熙认可的事,又是曹寅出于“着救寅死”之考虑。作者明白暗示“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意思说:《红楼梦》所写之事,起于1712年,取个、十位整数,得金陵“十二”钗,这年香菱“十二”岁,单列副钗第一,凑成“十三”之数,取个位得“三”,表示曹寅关押三年之后开始创作《红楼梦》,这年曹寅58岁,膝下五子。【按:曹寅子侄包括死去的应为五个,另一个叫曹(左由右页)的侄子,白文档案明确记载:三格左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左由右页)情愿捐纳监生,五岁。《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他与曹桑额并列,但以后不见踪影,不知何故。】

简而言之,书中说英莲“年方三岁”,实际年龄为十三岁。竺香玉的年岁,就代表《红楼梦》记事年,如她12岁那年就是公元1712年,如此类推。年岁减去10,就代表《红楼梦》写作年,俗称“红楼纪年”。故英莲“年方三岁”,证明曹寅写第一回的时间为1715年,我们称之为“红楼一年”。有了竺香玉和鄂尔泰二人的生活年谱,《红楼梦》任何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均可以此作为时间坐标,精确地推算出来。

第一回“黑话”连篇,皆为全书揭领性文字,恕不一一解读。但“护官符”一节,却暗藏玄机,不得不解。薛蟠强抢民女,打死了人,贾雨村从一张“护官符”中得知事关四大家族,便徇情枉法,乱判此案。这只是旧说的陈词滥调,其真实情形是:“护官符”乃为曹?写给鄂尔泰的密信。1735年底,雍正被杀后,曹?害了香玉,然后打通关节,通过这封密信,向时已削爵的鄂汇报这两件事。

原文: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谐音倒读:【甲铁遇金头,汝诛?,写大好年,弘王临京,赖望龙床。玉白少,却害栋,时剐也,竟令瞎捕拘。利北散共防,鄂马作金汤,谓?搬家不?】

解读:铁器遇到帝王头颅,你们将雍正杀了,正好大写这个好年头。弘皙的人马已逼近京城,他可望坐上龙椅了,可别看香玉是个年轻少妇,她却想置曹寅于死地。所以我杀了她。朝廷现在正在捉拿嫌犯,尔等必须尽快北逃,与守边军队共同防守。鄂尔泰的军马固若金汤,你们愿意转移吗?从事态分析,“护官符”为1736年补记。鄂尔泰清楚地知道雍正为谁所杀,当他与文武大臣赶到现场,他丝毫不赶到惊奇,弘皙一行之所以能逃脱追捕,莫不与他的暗中保护有关。不仅如此,贾雨村中秋口占的那首五言一律,也另有含义。且看原文: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寅家延(祸)已避】…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谐音倒读:【路认(香)玉,伤心矣。猷入广铲仇,下月砍谁?寅遣弘固自,偷会姬,去信鄂联(弘)时来,闷愁断矣,天评冤,虽善不伪。】

这首诗的解读令人震惊。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不久前据扬子晚报披露,传出郑氏后人首次公布家传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该手抄本披露了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死因的惊世新说,即顺治皇帝1661年2月被郑成功一炮轰毙于厦门。顺治帝在厦门被炮轰而死。这条报道让我联系到上文“猷入广铲仇,下月砍谁?”读者不禁要问:这两条史料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呢?

《红楼梦》的这条记载,无疑是说曹子猷去广州报仇去了,下一个不知砍杀谁?如果子猷就是曹宣的话,他就是顺治第四子(见前文论述)。他是否因为父亲遭炮击而死找郑家人复仇呢?假如《延平王起义实录》记载属实,且曹寅的记述在1715年,则距顺治已被炸死54年,与官方记载的顺治死亡于1661年吻合,而子猷入广时至少有五十七、八岁,他是否有这个必要和能力为一个死去五十多年的父亲报仇呢?

当然,清朝时的厦门隶属同安县,是否隶属广州府没作考证。如果曹子猷去的是广州,则是另一回事。况且子猷和曹宣是否为两个人也待考证。《延平王起义实录》我没见过,被炸死的那个人是否为顺治?难道尸体上写了名字不成?假如记载时间有误,炮轰事件发生在54年之后,则被炸死的人很可能就是皇四子。我当前没有时间澄清这宗疑案,但坚信曹寅记事可信,曹宣后来丢下几个孩子玩“失踪”也是事实。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对此作入探讨。

贾雨村的这首五言诗,显然出自曹寅之手。在诗中,他流露出与香玉相识之悔,当他发现她与弘皙私情斩不断,也想了结这个昔日情人,但毕竟自己年近八旬,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我们还从第二十一回一段批语中,看到曹寅父子将鄂尔泰写入书中的情形,当然也是暗语写成。不难间接了解雍正毙命后,鄂尔泰所扮演的角色。

庚辰双行夹批:神极之笔!试思袭人不来同卧亦不成文字,来同卧更不成文字。却云“和衣衾上”,正是来同卧不来同卧之间。何神奇文妙绝矣!好袭人!真好石头记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错,真好批者批得出。

谐音顺读:【审畸之笔,诗似写认捕,乃通鄂捕耶?不沉稳,侄来通鄂,更不成,文字却孕祸,以金偿,?死,乃通鄂,补乃通,鄂子见祸生,其文庙节,也好写,人正好《石头记》,得整整,好述则述,得补错,怎好批?侧批得去(掉)。】

现在,我不妨将《红楼梦》第一回关于英莲被拐卖的细节,还原成现实中的竺香玉。她是薛蟠【曹?】之妾,原名甄英莲【真应怜,刘心武先生说有的古本叫甄英菊,可信,但属同一人,因曹?最恨此女,故改。谐音“真应诛”】她原本是姑苏十里街仁清巷乡宦【原名李四姐,与胤仍相亲,改名姓得以入宫】甄士隐的女儿,四岁时被家人霍启【因祸起】抱出去看元宵社火花灯,结果霍启去小解【欲以献美女消解祸患】,把她放在门槛上【起先生活在槛外人家里,指曹寅】被拐子【指雍正】骗走。这拐子就把她卖给了金陵的一个破落小财主冯渊【冤弘,指弘皙】,又把英莲卖给了金陵四大家族里的呆霸王薛蟠,结果薛蟠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就一命呜呼了。

作者虚构这段故事,旨在告诉人们竺香玉的来历及易主过程。上文相当她人生经历的流程图,以后的故事均按这张“图纸”展开。第一回列出了故事梗概,欲知详情就得往下看,如果局限于上述梗概,探究霍启、拐子、冯渊等人的原型,自然是徒劳。贾雨村作为整个红楼事件的见证人,以高吟的一副联对香玉的命运作了概括: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玉在闺中愁散家,拆御连内待世非】。一如甲戌侧批云:“自是书中正眼”。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鄂尔泰完全有能力改变这个薄命女子的悲惨命运,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作出“英雄救美”之举,此乃命数,无异于项羽悲虞姬,马嵬葬玉环。不然,我们也就无缘读到《红楼梦》这部奇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