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准备扩军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2641

大明崇祯九年的年末,在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辽东边镇。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在思考着历史的走向问题,这本身就像是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如果在大街上找到一个人,拉住人家说:“大哥,你好,我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凌云,咱们能不能聊聊,说说以后大明王朝的走向问题。”估计大哥的第一反应就是,为啥我这个时代没有120急救电话呢,不然的话也得把这人给送到院里去。

不过虽然看似很天方夜谭,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凌云已经在崇祯的时代生活了两年多了。

他刚刚拿到了辽东经略刘鸿的承诺,对于白龙卫队,无论是物资还是军需,一律都是敞开了供应。

但同时,他也给经略大人立下了一个很沉的军令状,这份军令状并不是豪言壮语,更像是一份对于自己的鞭策,作为一个男人,需要鞭策自己。作为一个带兵的将领,更是如此。

在静下来的时候,凌云会有些落寞,甚至是痛苦。他对朱慈心承诺的话,只怕是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那一天,因为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史册上,崇祯十七年,就是大明王朝正朔的最后一年,在此之后的南明福王小朝廷和唐王割据政权,都没有真正的被历史所承认,而旋即被清军给剿灭。所谓的江北四镇,离心离德,被多铎的部队摧枯拉朽的毁灭。才有了后来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凌云在西北和辽东都打了不少的胜仗,可他知道这些局部的胜仗并不能改变什么,而且目前朝廷里还是温体仁那样的人入阁主政,忠义之士遭受排挤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综合起来,他有些怀疑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现在还是要走下去,不管前路有多么漫长也不管有多么的遥远。

明军一支小部队的指挥官,一个毫不起眼的挂名侍郎,在崇祯九年这个时候,就算是凭空消失掉恐怕都没有人特别的在意。

凌云没有再想下去,因为思考这些问题真的是太累了。而且没有任何的结果可言,既然这样的话,索性就不想。

他要休息了,因为接下来,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做。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厉兵秣马,等待接下来的任何事情发生。并且马上做出应对。

休息是对的,在白龙卫队休整了不到十天,也就是刚刚jinru腊月里,年味的气氛已经越发明显的时候,却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廷寄,要求马上回京述职。

本身就是兵部右侍郎,回京述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朝廷限期催促,倒是显得有些奇怪了。

凌云马上就做出了一个很正确的判断,那就是估计又有作战任务了。这位崇祯皇帝,虽然算不上是用的着靠前,用不着靠后,但是基本上也有点这样的感觉。

不过对于一支优秀的部队来说,当兵就该上战场,好钢就该铸利剑。这没什么好说的。

凌云告诉一众军官们,自己要去京城述职,在这段时间之内,都要约束自己,不能轻易的离开驻地。就算是找上门来的挑衅,也要做到忍气吞声,不理不睬。不让别人抓住任何的把柄。

这样的做饭虽然显得很怂,却相当的实际,因为不接触,就没有什么把柄可以抓住。没有什么把柄可以抓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了。

腊月初二,凌云启程赴京,没有带任何的随从人员。在天黑到达潞河驿,休息一晚之后,次日到兵部述职。

兵部尚书此刻还是老朋友孙俊卿,他告诉凌云,兵部的部令让他尽快回来,是想让他扩充部队,并且已经和户部尚书毕自严商量过了。户部就算是再紧张,也要先可着这件事去办,拿出十万两银子,让凌云把部队扩编到三千人。

凌云愣了一下,马上问道:“孙大人,为何急于让我扩军,难道说是有什么作战任务,让我去执行吗。”

孙俊卿点点头说:“在西北,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已经成了气候,所谓的七十二营,虽然大部分都是有名无兵,但却虚张声势的厉害,孙中丞在西北剿匪,秦兵也是很得力的,但毕竟独木难支,皇上的意思是让你以侍郎的身份,带三千人jinru西北,并不固定驻节之地,任意选择方向,打击流贼的有生力量。当然了,这十万两银子就是个出兵的费用,如果你在西北能够扎下脚跟,就算是户部砸锅卖铁,都要砸出来银子继续让你维持。”

这话的确听着让人感动,毕竟凌云自己也知道,作为朝廷家底的户部,已经基本上是毛干爪净了,还不如地方的藩司府库里存银多。毕自严这个户部尚书,基本上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样的官,说是管钱的,不如说是背黑锅的。难为了毕大人,一次性能够给拿出来十万两银子。这个数目估计能让毕大人吐了血了。

但是感动归感动,这里面也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还是应该说出来的。凌云对孙俊卿说:“孙大人,十万两银子我怕是拿不成了。您是知道的,我的部队现在仅有七八百人,而且能够真正上阵的老兵还不足半数。其余都是后勤人员,战斗力相当勉强。我之前的老兵,在数次大战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我的老底子都打光了。现在的白龙卫队,可以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在你让我仓促之间扩军近四倍,怕是不好做到。因为我要的战斗力,不是人数。”

此言可谓是肺腑之言了,毕竟是自己的长官。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孙俊卿这个人看起来也算是个实诚人,虽然作为兵部尚书这个角色,他显得没有那么强硬的性格,有些中规中矩,但是至少不会很坑,就算是个好上司了。

孙俊卿告诉凌云说:“刚才我说的,并不是兵部的意思,而是皇上的意思。我至少先期和你说一下,后面你自然还是要面圣的,到时候皇上会和你细谈。不过我还是劝你一句,老弟呀,皇上裁定了的事情,你还是不要随意的就推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生杀荣辱还不是皇上的一句话吗。更何况你现在驻节在外,有很多人都会泼你的脏水的。你如果不从命,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贺人龙”。

这话很不中听,却是发自肺腑,如果不是到了一定的关系,也是不会这么说的。贺人龙是何许人也,那是西北有名的大将总兵官,就是因为凡事喜欢独来独往,不听上面的招呼,叫孙传庭找了个机会就给砍了,砍了也就砍了,什么事都没有。

凌云点了点头,没有再争辩什么,他知道孙俊卿说的是对的,皇上金口玉言,自然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没事就去抗命,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有多强的实力和多大的功劳,最后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他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声:“多谢孙大人提点,职下记下了。”

响鼓无需重锤,既然凌云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孙俊卿自然也不再多说什么。两人又说了一些闲话之后,凌云起身告辞。作为兵部右侍郎,这里可以是一个坚强的后盾,但是却从无到职师事。却也是个奇事。

凌云回到了潞河驿,等待着皇帝的召见。同时也在等待中想象着这一次面圣的场面,想着崇祯会说些什么,自己应该如何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