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计划实施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59

再说刘鸿这边,本来在刘婷的诈死之后他是打算消停一段时间的,但是刘婷,也就是现在的采莲自己告诉他说,这种事情,打铁就得趁热。

倒不是刘经略的女儿有多么的愁嫁,不过毕竟这件事往深了说,就算是欺君。如果万一给揭了出来,皇帝派个把钦差来关里核查一下的话,基本上就全部抖落出来了。

而一旦刘采莲和俞慕白的婚事成了以后,下面就是远嫁浙江,到时候不在山海关内出没了,慢慢的就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之中,此事自然也就算是无人提及了。

再加上俞慕白性子也是比较急的,几天之内连续来了三次信催问此事,刘鸿也只得回复择时定亲,请贤契再来关内商议。

浙江那边,俞慕白得到这个回复,比吃到王母娘娘的蟠桃还高兴。他马上就准备好了,动身到关内。

由于身为封疆大吏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地,他还是按照组织程序请了半个月的探亲假。

当时崇祯批复的时候还比较纳闷的,俞慕白的家就是浙江的,而且好像一直没有成家,就有个母亲也在任所。探亲去哪里。

想来想去,崇祯也就给自己一个答案,肯定是这小子闷得难受了,想出去转转,又找不到理由了。

现在江浙一带倒是没有什么战事,风平浪静的,让他出去转转也是好的。只要是请完了假回去之后能好好的干活,对得起朝廷的俸禄就好了。所以二话没说就批准了。

俞慕白得到朝廷的允准之后,也就给刘鸿回信,说是在八月底正式到达山海关,和经略义女采莲小姐商议定婚事宜。

至于那改名字的事情,并不曾见于书信,这是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事情了。就连俞慕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底有没有锦衣卫的人,如果有的话,有多少。

很可能自己接到信或者寄出一封信的时候,远在京城的锦衣卫指挥使就已经知道了信的内容是什么。

虽然被监视都已经证明了他的级别,说明他已经官位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但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当年同样和老爷爷一起抗倭的英雄胡宗宪,说完蛋也就完蛋了,当年的官位好像也是直浙总督。

纵横东南多说年,说下狱那不也就是皇上的一句话,所以,还是尽量的把尾巴夹起来做人要好一些。

不过,俞慕白没有凌云那么硬气,他可不敢直接的对皇帝提什么要求,说要撤掉身边的锦衣卫,不然的话就格杀勿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以排查奸细的名义对身边的人进行了甄别,对于疑似的,一律调离甚至免职。

把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系数,就是俞慕白能够接受的程度了。要真的斩杀几个锦衣卫的话,只怕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的不好过,没准还要接受来自锦衣卫的栽赃和陷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大明时代,有几个著名的特务机构,那就是锦衣卫和东西厂。但是东厂和西厂虽然是由太监来直接指挥的,但一直以来的风格就是天老大他们老二,从来都不会讲究什么方式方法的。

而锦衣卫不同,他们一般除了暴力之外,还会给你讲道理,如果他们没有什么道理的话,一般也会想办法找到什么依据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想要整治你,有的是办法。

还是嘉靖年间,陆炳的时代。当时陆炳不仅仅是锦衣卫指挥使,更是整个大明王朝唯一三公衔和三孤衔兼有的大臣。就连皇帝的儿子裕王和景王都怕他。

但是最后还是景王着了道,被锦衣卫塞进了几套明黄色的绣着五爪金龙的衣服。这件事虽然后来嘉靖自己没有追究什么,却把个景王吓的三魂七魄没了一半。

情报人员是不能得罪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谨言慎行,千万不能让别人抓住什么小辫子。

不过南直隶和浙江一带最近倒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反贼也不去那一带转悠,倭寇早些年就已经肃清了。就算是有几个占山为王的响马,也早就肃清了。

而江浙一带,古时候就有鱼米之乡的雅称。俞慕白在那里根本就不需要搞什么屯田政策,他的府库就比户部的还要充盈一些。

这事户部尚书毕自严早就算计的差不多了,曾经以私人名义来信,准备让俞慕白多少的支援一点。

俞慕白倒是没有拒绝,他告诉毕尚书,这江浙的府库也不是自己家的。去除了必要的开销之后,还是有能力支援户部的。但是不是以私人的名义来赞助,拿朝廷的钱做文章。毕尚书最好是请旨之后,由皇上亲自下旨在江浙调用钱粮,这样不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做法得到了崇祯的高度称赞,心说这个俞慕白,果然不是白给的。他的心里是十分的有数的。无论是户部的家底,还是江浙的收入,说到底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那都是大明朝的。俞慕白能弄清楚这一点不混乱,就是朕的得用臣子。

崇祯下旨在江浙调粮调银,俞慕白计算了一下后,去除必备的开销和备用救急的需求之后,给了户部两百万斤大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对于整个财政部来说,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大数目,但总算是开了个好头。而且毕尚书自从上任以来,一直都是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有五十万两银子,都已经让他能睡个很香甜的安稳觉了。

再说凌云,他该出发了。并不是他不想见俞慕白,只是他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在这样的事情上面牵扯不休了。

凌云带着武杰等人,悄悄的出了城。当然,为了防止引起城内大多数人的注意,刘鸿安排的出城当晚是何可信来负责城防的工作。

何可信一直以来都是凌云的朋友,尤其在凌云上一次被贬官的时候,更是相当够意思,不仅送出城门,更在自己本就不多的积蓄里拿出来了一百两银子给凌云。

在大明时代,一个正二品的副总兵一年的俸禄也没有太多,能一次性给出一百两的,那绝对是好哥们了够意思了。其实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凌云把何可信真正的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因为何可信给他一百两银子的时候,不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而是他被贬落魄,几乎是没有什么出头之日的时候,正是如此,也正说明了何可信这个人是厚道的,也是足以信任的。

所以这一次要出关行动之前,关内的所有中高级军官里面,也只有何可信知道了凌云的计划。

开始的时候,他也是给凌云捏着了一把汗了。但是他最后还是同意了凌云的想法,如果只是想安于现状,不做什么动作的话,那白龙卫队就不是白龙卫队,凌云也就不是凌云了。

夜半时分,何可信送凌云等人出城,他看着自己的朋友,不知道他这一去还能不能有回来的机会。虽然白龙卫队创造过了太多的奇迹,但是深入敌人腹心之地,就凭着这五个人,想说回来真的不容易。

他看着自己的朋友,很想叮嘱几句,又知道自己不能过多的耽误他们的时间。

终于他说:“凌兄,请珍重。”

凌云笑了笑,但在夜幕之下却看不清楚他的面庞。他只是轻声的回应说:“何兄,回来以后我请你喝酒。你可得等着我。”

何可信却笑不出来,他没有凌云那么乐观的态度,但不想打击凌云的乐观。他说:“凌兄,那你记住,一定要早些回来请我喝酒,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喝酒了。”

大家都是军人,不喜欢废话,也没有什么小女子心思的多愁善感。说到这里的时候,送行就已经告一段落了。

凌云决定启程了,这里距离盛京有七百里。按照二十一世纪的算法来说的话,就是三百五十公里。

按照凌云自己开车的速度,三百五十公里大概是六七个小时的路程。不过现在不同,他们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不能使用交通工具。

那这样的话,一天百里的速度,大概还能有助于他们保存体力。但是这一路之上确实有很多的麻烦。

七百里的路上,虽然是人烟稀少,但还远远不到荒无人烟的地步。但是一个个的小镇,却都已经是清军的势力范围了。

当然,由于清军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和精力去管理这些地区,所以大部分的小镇驻扎的,都是绿营的士兵。而绿营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之前各地的地方明军。

对于这些倒戈者,凌云是深恶痛绝的。但是不久之前他已经改变了心思,那就是尽可能的争取到绿营兵的支持,至少不让绿营兵成为阻碍。

这些绿营兵身在清军阵列里,又长期得不到清军的真正信任。他们是很容易争取的。

凌云决定,制定一个计划,向绿营兵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