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邀请从军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62

皇太极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晋封阿达礼为祥亲王,可是就是在偏偏这个时候,最坏的消息传来了,粮草被毁。八万多的大军就在这山海关城下,没有了食物。

如果再要去盛京运粮往返的话,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了,这个时间差如果被明军知道了,乘乱进攻的话,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而且,这消息肯定是会被明军侦知的,明军也不是傻子。他们有完善的情报系统,虽然皇太极也不知道明军的耳报神来自哪里,但是他们能够知道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能够做出来的最为靠谱的选择,就是放弃。放弃这座围困了一个月之久,如果再坚持一个月就能够啃下来的城池。

很无奈,但是没有办法,战机就是如此,稍纵即逝,很多时候都没有第二次的选择机会。也不能像下棋一样悔棋重新来。

皇太极下令撤军了,城头之上的刘鸿看到了,清军正拔营起寨,他们要撤退。刘鸿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被困一个多月,已经快要到了兵员枯竭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清军竟然撤退了。

站在城头上的刘鸿知道,这是那支战无不胜的小部队的功劳,只要有白龙卫队,就没有他们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可是这一次,他们付出了太多,全部。

刘鸿知道,这支三百六十多人的小部队,可能已经和关宁铁骑一样,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从兵部职方司郎中凌云以下。全部阵亡。以后,可能再不会有白龙卫队这个番号了。

清军撤围而去,但刘鸿没有安排追击,因为他知道清军肯定会有周密的断后,这时候去追击不是明智的行为,反而可能是羊入虎口。而清军撤围的原因也仅仅因为是粮草问题,而不是战力问题。

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刘鸿心里完全都明白。

山海关这一次算不上是胜仗,但至少保住了城池,这就已经很难得了,刘鸿马上安排了城池的修缮问题和伤病员救治,还有阵亡士兵的抚恤问题。

再之后,就是给朝廷写折子了,这次作战的前因后果和实际情况。最后写到凌云和他的部队的时候,刘鸿还是很严谨的,没有写到他们全员阵亡,而只是写,白龙卫队出关之后,深入敌后,毁掉了敌军的后续军粮,所以直接导致了敌军粮草难以为继而撤退。

但目前,白龙卫队还没有回关,下落不明,生死不明。另外,刘鸿虽然和凌云有一些误会,但是他还是很客观的估算了这次白龙卫队的战功。保守估计,毁掉敌军粮草大概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甚至是更多。

崇祯很快就接到了这份奏报,在对清军撤围带来的短暂欣喜之后,他想到的是,很可能大明又一次陨落了一员战将。

这个凌云,很有才也很有刺,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忠于大明王朝的,每一次都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几乎是从无例外的。

而且,他如果这一次阵亡了的话,那自己的侄女,还不知道要怎么想,就朱慈心那个性子,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来也未可知晓。

想到这里,崇祯告诉了自己的老师文震孟,让他全权负责这件事,一是要时刻和山海关取得联系,对凌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第二,暂时不要让公主知道这件事。

另外责成内阁,对山海关从优抚恤,没有多少银两了,就暂时先封荫职吧。阵亡军官家的孩子,可以封未入流到从八品之间的官位,而士兵家的孩子,一次性给付白银二十两。

户部拿出了十万两银子,这是刚刚从关税上面挤出来的。毕自严这位户部尚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其他的抚恤银两就该由刘鸿自己来想办法了。

作为皇帝,崇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其实已经做了他能够做到的一切,这些无论是内阁六部,还是边关将帅们,心里都是很清楚的。

所以没有人因为这些埋怨皇帝,十万两银子,杯水车薪。刘鸿也并不太在乎。作为一个务实的边帅。除了屯田之外,他还大力发展了畜牧业。

在山海关内,一些老弱残兵们没有被遣散,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余热,有一个十亩地左右的牧场,里面鸡鸭鹅,牛羊都有养殖。

刘经略也十分明白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这个道理,要等着户部拨款在办事的话,一票人估计早就饿死了。

但是接到的朱批也仅仅就是提到了优抚阵亡将士后人,并没有提及其他的。白龙卫队如何,只字未提,刘鸿很奇怪,但他没有继续询问。

在圣旨到达山海关后一天,他接到了来自大学士文震孟的私人信件,文阁老一方面表示,对凌云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另一方面说在确定的消息出来之前,禁止传出任何的流言蜚语。

虽然信件是文震孟的私人口吻,但很明显这是在代皇帝传达意思。刘鸿心里是很清楚的,但他也不知道凌云去哪里了。

他派出去了数百斥候兵,远探四百余里,目前还没有人回来。

此时此刻,凌云正在这千岁山上,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山寨,几百人在这里落草为寇,为首的就是那个黑大汉张奎。

太平年景,谁也不想落草。到了这个时候,天下时而旱灾时而洪涝,张献忠在西北闹事,清军在盛京割据,朝廷已经没有钱赈灾,却不得不加赋税。实在让一部分人没有了再苟且下去的理由。

要说这张奎,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是个很识大体的人,在此落草当了山大王,却从来不对老百姓怎么样,只是抽冷子就对清军和驻扎在附近的绿营兵来一下。所以因为他的存在,这块也算是三不管地带,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不轻易来招惹。

在山上休息了几个时辰之后,凌云的精神也和缓了许多,他对张奎说:“多谢贤弟费心,我也该回去了。看样子,清军也已经退兵了,毕竟我这支部队也是朝廷的人,如今事情完了不回关内,也算违背军纪的”。

张奎倒是不那么想,他这人性格如此,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忌讳,他说:“凌大哥,俺不知道那么多,但是俺知道你肯定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俺不知道,这大明朝到底有多好,但俺知道俺只是个粗莽之人,谁对俺好俺听谁的。大明让俺吃不饱,俺就不认朱皇帝”。

听了他的话,凌云也不由得苦笑,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没有什么毛病,对于很多人,你和他讲什么忠君爱国没什么用,你让人家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还不停的摊苛捐杂税,那说什么都没用。

看来最直观的表达却最能体现出老百姓的心声,但凌云觉得,大明的吏治问题那是内部问题,早晚能够解决的,这不是清朝借以实现狼子野心的借口,也不是张献忠之流趁机逞个人私欲的理由。

不过这些话和张奎这样的人是说不清楚的,不过这样的人也有一点好处,只要他认准了你,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死心塌地。又知道了他从未有过什么劣迹,凌云也就起了收编他们的想法。

他对张奎说:“兄弟,你在这山上落草为寇,虽然此刻快活自在了,到底不是一个长远之事,如果你愿意的话,就随我回关去,当兵吃粮。一刀一枪的,在战场上搏一个出身,封妻荫子岂不好吗”。

张奎想了想,说道:“凌大哥,我听你的,但我有一点要说清楚,我不稀罕大明给我什么样的官位,我只是敬重你这个人,我才跟你走,你在我就在,哪天你不在山海关了,我转身就走,绝不纠缠。就算是朝廷给我一个辽东经略我都不稀罕,你答应这个我就跟你下山,你不答应的话我还在这做我的山贼。”

凌云点点头,说道:“难得兄弟这样看得起我,那就一言为定!这些山上的喽啰兵们,你自行安排一下,愿意从军的,我们欢迎。不愿意的,听其自便吧”。

这个不用多说,张奎自己去安排了。

武杰半天没有说话,直到张奎退了出去,才说道:“老弟,我有一句话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其实武杰想说什么,凌云的心里很清楚,他说道:“武大哥是想说,这张奎还是初次相见,不知道底细,而且他对朝廷似乎颇有怨言,就这样把他给收编了,到时候可能会带来麻烦,是吧?”。

武杰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凌云的话已经很透彻了,他确实是这样的想的。

他和凌云不一样,可能是年长了一些的缘故,他一向都是很稳重的,做任何的事情都是稳扎稳打的,对于凌云贸然的对于一个山大王就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他是有些不解的。

换做是他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做,即使必须,也要非常熟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