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充足准备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57

辽东巡抚曹丹麒,动用了八百里加急的标准,把信直接送达京师。如果温体仁回信的速度快,他基本上会在第二天的中午之前就能够得到温大人的回复。

心里请示了就一点,这个凌云是带着皇帝的御笔批复来的,到底要不要配合他,还是要给他设置一点障碍。

温体仁在深夜,接到了这封请示的信件。斟酌再三,他决定让曹丹麒不要在这件事情上面找麻烦。

这个凌云显然是个无党无派的人,如果说有的话,最多也就是和刘鸿过从亲密了些,这个可以作为打压的对象,却没有必要非得一棍子就打死。自己身为阁老,那是因为皇帝的倚重,如果非得逆着皇帝办事,一旦被察觉,那自己马上就会万劫不复。

还有一点温大人考虑的十分的深远,那就是新任直隶巡抚凌云,实际上只不过就是朝廷临时调用过来的一个救火队员。战火已经马上不可避免了。阿敏的几万大军绕过蒙古,很快就会赶到。

到时候让他直接和阿敏去碰,如果他打赢了,也会有御史言官找他的别扭,如果他打输了,阿敏直接就把他给报销了。根本用不到自己出手。

一直以来,温体仁都擅长给人挖坑让人家跳进去,或者是借刀杀人,自己从来不轻易的就上阵。

所以他马上写了一封回信丹麒贤契,见字如面。今凌巡抚在彼,所有一应需求,贤契应竭力配合。

然后盖上了自己的图章,交给来人带回。

这样做有一点好处,不怕被看,就这么几个字的回复,就算信落在了别人的手里,别人都不有一点的怀疑,只能说温大人太过于厚道了,连这样的小事都事无巨细的关心。的确是该大大的点赞一番。

当时的邮传系统应该说也是比较靠谱的,因为第二天的上午十点左右,回信就已经到了曹巡抚的手里。

曹巡抚拿着这封简短的回信,简直就是一脸的懵逼,心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会温大人有这样的指示呢。不过曹丹麒一向算是乖觉的,他只认准了一点就是,温大人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才能保证继续升官。

对于他来说,什么生民疾苦,国事安危都并不重要。只要保住了自己高官得坐骏马得骑,高官厚禄的生活就是好的。

这样尸位素餐的官,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整体,一个让人看着恨得牙根痒痒但是你基本上还就是拿他没办法的整体。

不过,无论如何,就是现在这时候,他不打算找凌云的麻烦,还算是凌大人的幸运的。

至于这八百里加急文书一夜之间的往返,凌云和他的部下们暂时还不知道。他们目前并不关心吏治的问题,而是更关心自己招兵能否顺利。

曹巡抚的效率还是很高的,马上让书办拟出了一份征兵的文告,张贴了出去。并迅速召集了辽东所辖五府十六县的知府和知县速到巡抚衙门开会。

十月初二,所有的府县官员到齐。在巡抚衙门的花厅里,曹丹麒正式的介绍了凌云一行人,众官员基本上都是府县一级,最高的也就是五品文官。全部要行廷参之礼。

凌云和他们一一见礼,然后告诉他们,迅速回到各自的辖区,张榜招兵。

这本来就是例行公事,府县官员们本来很紧绷的一根弦马上就松弛了下来。他们又议论了一番细节问题之后,就各自散去了。

很快,加盖了辽东巡抚衙门和各府县衙门的榜文就张贴在了辽东境内的大街小巷。

并且,凌云还安排了专门的人来负责。如果有的地方没有张贴的话,府县官员一律弹劾。

本来以为征兵的地方是辽东,那么兵员的审核地方也应该是辽东。但是凌云没有,他把招收兵员的地方,定在了保定。不过,他也是很厚道的,愿意去保定应征的,就算是没有能够通过招兵,也给双倍的路费和物品补给。

对于这个决定,他的下属们都一概的表示了反对,如果在辽东地区征兵,并且在辽东地区进行整编后,开赴保定。这样的话会节省人力财力。

而凌云告诉他们说,如果连出趟远门的的功夫都不愿意浪费的话,那还能指望他们保家卫国吗。

大家都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过于牵强了,可是凌云定下来的事情,他们并不好就反驳。没有人继续持有疑义。

其实,凌云最真实的想法是,实在是不愿意和这位铺张浪费过度的巡抚大人继续共事了,不然的话,他早晚有一天会因为忍不住而发飙的。

在事情差不多了以后,凌云带着自己的部下们返回了保定,开始在保定准备招兵事宜。

他说的没错,就算是这样折腾。还是有人愿意来的。十天的时间内,就已经招募了一万三千多人。不过这些人里也不是都能够用的上的,有的年龄太大的,还有些身带残疾的,都应征而来了。

经过筛选之后,他留下了七千精壮,大致是应征人数的一半。剩下的全部都按照约定,发放银两送还。

十天的时间到了,他并没有招够两万人,但是他又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生力军。算上他原有的老兵,他现在手里有八千余人。

凌云告诉武杰,让他在甘肃带来的一千名老兵里面挑选人数,充实白龙卫队,白龙卫队的人数无论如何战斗减员,都要保持在三百人的总数不变。

同时,以老兵里选择一批有能力的,作为小旗和什长。迅速对新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敌人不会给他们留太多的时间,凌云能够指挥的,就这八千人。而他将要面对的,是大清的至少五万铁骑精兵。战争的天平倾斜了,而中心却并不在凌云这里。

这是一场不平衡的战斗,也将是一场注定惨烈的战斗。甚至,这是一个注定要背的大黑锅。只要是稍微有一点问题,言官们的口水就能活活的把人给淹死。

但既然是锅,就总该有人背。其实对于凌云来说,他有一点幸运的就是,有一个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加衔,这个加衔虽然只是个荣誉头衔,不需要到院。但有两件好处。

一是作为挂名的都察院长官,可以有风闻言事的权力。可以上折子参人,就算是所奏不实也不会反坐。二是御史言官一般是见人就喷,但不是有一定功底的喷子,是不会喷御史长官的。

这个挂名,实际上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了。少了很多的麻烦。

现在兵员就这八千人了,而且仅仅就这八千人了。没有援兵,也没有其他的支援。府库里的钱粮就那么多,户部和兵部都是穷鬼,不会再有其他的表示。

而现在,凌云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刘鸿给予的那些粮食。那些粮食,可以让两万的士兵支撑三个月。现在没有招够人数,只有这八千人。那么这些就足够能够支撑半年以上。

凌云派刘丹带领一支运输队前去山海关,把这些粮食给弄回来。有了这个储备。打起仗来就有底气。然后他准备给自己的部下们开个会了。

按照现有的大明条例来说,无论是直隶境内的都指挥使,还是各地的守备军官,都是他的下属。

但是很无奈的是,凌云现在的军职,仅仅还是游击并没有变化,他虽然是巡抚,却有点无语朝廷这样的安排。就在正无奈的时候,朝廷的任命来了。廷寄到到了直隶巡抚衙门。

放炮接旨,设摆香案等一套流程后,凌云展开一读,瞬间眉头就舒展了。皇帝亲简,由凌云按原职加兵部右侍郎衔。

这真是雪中送火锅了,要知道凌巡抚现在最怕的就是名分问题不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在有了这个加衔,那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兵部右侍郎衔,就是兵部非常务的副部长,有了这个职务,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以兵部的名义节制所有的武官了。

他马上以兵部右侍郎的名义给各级武官传令,让他们马上到巡抚衙门开会议事。

这些武官们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他们都明白,无论是直隶巡抚还是兵部侍郎,都是他们的上司,只需要听从命令办事就好了。不需要知道太多。

凌云准备在直隶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了,先裁汰掉无能的武官,换上年轻有为的军官,再对花名册进行挨个点名,对于吃空饷的现象,严厉处置,保证花名册上没有一个黑户。

吃空饷的军官,正三品以下的,请出王命旗牌立刻斩首,正三品以上的,那就上奏朝廷,兵部备案。

强敌当前,给他留的时间已经其实不多了,而凌云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可以对抗阿敏的五万大军。

但是他知道一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争分夺秒的准备,不然的话,就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