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即将出关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2959

兵部职方司,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部。职方司郎中虽然只是正五品,却是等同于总参谋长。一般来说,职方司的主官是不轻易发表什么意见的。这是因为就算是发表了什么靠谱的意见,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根本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

所谓是职方职方,最穷最忙。功劳没份,大锅得扛。就说的他们,如果前线打了胜仗,除了将领立功,那就得说是兵部的主要领导指挥调度有方。反之如果丧师失地,那肯定是职方司没策划好。

一般有勇气到职方司做郎中的,都是勇气可嘉的人。

不过这一任职方司郎中尹持奋,除了勇气可嘉之外,就剩下了嘴欠。这位仁兄资历还是很老的,他是万历四十八年的进士。做官已经十几年了,才到正五品。进步比较慢。

本来在翰林院担任修撰,再到都察院做巡按御史,这是一条相当光明的大路。可他硬生生的就把路给走瞎了。

尹大人外放到湖广做巡按的时候,就和湖广巡抚上不来。后来回都察院述职,没事除了弹劾个把人外,还喜欢讨论军事。让都察院的长官们不大喜欢。

正好兵部职方司郎中丁忧(父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马上就推荐他担任了职方司郎中。

这样的情况下的一位总参谋长,自然没有什么靠谱的谋划可说了。好在是将在外,无论是君命还是部命,都有所不受,还不至于太影响。

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凌云的白龙卫队刚刚组建没有多长时间,就被兵部给注意到了。

尤其是正月事变之后,兵部尚书张凤翼自杀身亡。原兵部左侍郎孙俊卿署理部事(副部长代理部长)。职方司建议派山海关这支精锐小部队作为尖兵,先期出发,到西北转一圈。

一来探一下张献忠的虚实,二来如果有机会,在敌后来个绝地开花,也是个好事情。

想当年曹文诏带着两千多人追着十几万人到处跑,如果这个凌云也能做到,岂不是英雄出少年。

孙部长也是个热血青年,刚上来一把手的位置上,也想做点事。现在没粮没饷的,大范围的出兵西北根本就不现实。怪不得张凤翼要自杀,你让谁去谁也不成。不过要以兵部户部的力量,全方位满足一支几百人的小部队还是没问题的。

希望这位凌千户和他的部队不是浪得虚名,能够真的折腾出点什么事情来。孙部长不只是在尹郎中的建议上马上画了圈,还做了批复,各军镇,各地百户所、千户所,都督府,都要尽可能的给予凌云帮助。

甚至必要的时候,凌云可以以小制大。

手里拿着兵部飞签火票和部令看了很久,凌云很久都没再说话。刘鸿没有催促他,等他想好了。

“你想好了吗,一去西北山长水远,事情如何发展也很难说,如果你觉得为难的话,我可以向兵部去推辞。”

刘鸿的自信是有理由的,作为左都督衔的山海关总兵,最次地位也应该折合是中将以上了。兵部的那些头头脑脑们怎么也得给个面子。

但是凌云给他的回答竟然是:“这个任务我接了,我要回去准备了。”

刚才还是一脸的不愿意,现在竟然就忽然转变态度了,刘总兵很想拿个体温表试试凌云宝宝现在的体温有没有超过三十六度半。

然而凌云一脸的正色,似乎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看起来也是的。谁没事也不会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开玩笑。

其实,让凌云改变主意的原因,是张献忠本人。在明史的流寇传里,张献忠是个比较有名的人物。除了在凤阳放了把火,杀死襄王朱翊铭外,还有吃人,屠蜀,七杀碑等比较著名的事件。

后来好像是被清朝的肃亲王豪格给干掉了。

凌云对这个张献忠本身就很感兴趣,确切的说,是极端的厌恶感。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会在教科书上留下来了大西王,什么起义英雄的名号了呢。

别留着给人家豪格添麻烦了,如果有机会的话,让明军把他给秒了就好了。

目前来看,张献忠还算是比较惹火的一个人,知名度那是相当的高,手底下也有十几万之众。不过,这样的一个人,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别人不敢碰他,我偏偏就要去碰一碰。这就是凌云当时的想法。所以,他很快就答复刘鸿一个肯定的说法。

刘鸿第一时间就给兵部回复一道紧急公文。表示近日之内,山海关千户凌云就会率部出关。

公文到达兵部之后,孙俊卿高兴坏了,心说本以为他们还会推辞一番的。没想到答应的这样的痛快,高兴之余,孙部长想了想,这样配合的下属,就该有所表示这没什么可说的。

不过凌云已经是正五品的千户了,再晋升那就不是兵部自己能够直接决定的了。而且他的资历还比较浅,战功不够。思来想去,还是晋升为四品游击比较好。

所以孙俊卿专门写了个折子,例数了凌云的简历,并且请示皇帝,现在凌云就要带一支小队出关,jinru西北了。是否能够破格,晋升为正四品游击。请皇帝示下。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相当激动,这不只是因为这几天祖宗的坟被烧了心里憋屈,更是本身的性格使然。

在这种情况下,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西北战局很可能已经就是一锅黏粥了。朝廷的公卿大员们一个个的推诿塞责,一听说要上战场恨不得辞官不做。偏偏一个小小的正五品千户要带一支小部队出关。

这样的人,岂不是我大明朝的忠臣孝子。这给个游击岂不是太委屈了。

恩自上出,赏给凌云金牌一面,节制各地千户以下官兵。晋升参将。如果有功,再行封赏。

旨意很快来到了关内,但无论是刘鸿还是凌云本人,都报之苦笑。换官服,换纱帽,其实也没啥真正的作用。大明到了这狼烟四起的地步,只要有人愿意上前线,官服官印还不是说给就给的。

不过,皇帝能这样表态,凌云还算是比较欣慰的。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终于jinru了皇帝的视线之内了,而且崇祯并不是天启那样的糊涂蛋。还知道表面上的鼓励机制。

虽然这种鼓励机制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卵用。

凌云回顾了一下自己这将近一年的经历,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折,不过管升的倒是够快的,从小兵到百户,从百户到千户,现在一跃之下就成为了正三品的参将了。

回到自己的驻地,凌云把命令,圣旨之类的东西都给几个分队长看了。几位都没有太吃惊。反正朝廷不靠谱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一次也不算多么新鲜的。

而且这几位也是,极具冒险主义精神,既然朝廷并没有歼敌任务,这一次去西北,这支小部队仅仅是作为尖兵侦查的用途。那其实机动性和灵活性都是可以掌握的。

所以,从白龙卫队的主官,到下面的中层们,基本上没有经过什么动员,就把这事给定下了。

至于怎么向士兵们做工作,说服他们离开辽东去西北,那是下面几个分队长的事情,凌云不应该考虑。

正月二十二日,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凌云决定带人出发了,刘鸿亲自带着参将以上的军官,为其设宴壮行。

刘鸿都不相信,自己最信任和倚重的青年军官和他的这支精锐部队,在出了这山海关后,还能不能回来,还有几人能够回来。

他们即将面对的,不是几十个凶狠的倭寇,也不是一千多没什么战斗力的绿营兵,更不是在城楼之上向敌军射击,而是面对十几万的流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要玩完。包括刘鸿在内的所有与会军官都是这么想的。但是这毕竟是兵部的命令,就算是送死,都要义无反顾。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是毛主席说的。

远在甘肃的张献忠不知道,没出正月就是年。大过年的,一支明军不足三百人的队伍竟然奔袭千里奔着他去了。

这位大西王,注定要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明军参将,有一段不解之缘。但是很可惜,是一段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