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十八回 新年
作者:天雨未下      更新:2020-04-17 02:53      字数:3596

等鲁舅妈告辞之时,庄太妃缓缓道:“你们都忙忙的准备年节,如烟这孩子可怜见的,不如就在府里多住几天,也热闹热闹。”

那鲁舅妈如何不知这是如烟得了王妃的青眼,太妃顺手的人情,忙笑道:“太妃这话极是,这几天正收拾庭院,备不住怠慢了姑娘,让她陪太妃和王妃聊天解闷也好。”

张如烟赶紧站起道谢不提。

转眼已到了腊月三十日,李裕明夫妇皆着朝服进宫朝贺领宴,回来先到长春斋正室,一起给太妃行礼。后面男一起,女一起,俱行过了礼。

在乐嘉堂摆了三席,席边各有小几,几上炉瓶里焚着“福”字篆香。正中席旁设一小高桌,设着精致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普洱。王爷王妃东西向坐。当地大盆内炭火正旺,小内侍早添上新赐的百合宫香。

太妃笑道“这普洱尝着味道倒好。”

黛玉起身笑道:“怡源的苗掌柜上月从云南回来,带了几包古树茶,献茶的小子吹嘘说是长在悬崖边边,几百年没人采过的,儿媳想着无论真假,总是他有心,就送到喜鹊那儿了。”

太妃显是很满意,品完又让白鹭添了一道。

李裕明笑道:“吃了十几年的温吞饭,都习惯了,第一次喝上烫烫的合欢汤,果然熨帖得很,太妃快尝一尝。”

一路插科打诨,太妃果然开怀不止,胃口大开。

少时,太妃起身,道:“明儿还要早起进宫朝贺,我先散了。你俩也早点歇了。”

府中正门大开,两溜大红高烛加上各处玻璃宫灯,锦绣辉煌。

黛玉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爆竹不绝,人声嘈杂,平时睡觉绝不能闻一丝声响的,今晚不知怎的,竟渐渐有了困意,慢慢睡了。

次日初一,王爷夫妇又朝服大妆,朝贺领宴。

又有各处年酒习酒,,直忙了七八日才算完。黛玉只去了贾府,翰林府,及瑞王各兄弟处,还是累得躺了几天。

元夕这日,瑞王府请了张二舅,奚姨妈两家游玩。

宴席毕张二舅就回家了,鲁舅妈带着如烟张灿,奚姨妈抱着奚冬狗一起去大戏楼看戏。

李裕明对八九岁的小孩子们咿咿呀呀唱戏没兴趣,笑道:“我看咱们园里这花灯扎的好看,要好好赏灯,就不跟太妃娘娘一块看了。”

说完瞟了黛玉一眼。

太妃笑道:“既如此,王妃陪着王爷赏灯便是。”

黛玉只得应了。

原来当时有十六日“走桥”“摸钉”的习俗,不过作为王妃,林黛玉肯定是享受不到这项福利了。李裕明想她嫁进王府近半年时间,就只前几天能出门吃酒,也不过是花轿进,花轿出的,竟是从没出门玩过,就想让她出门松快松快,冥思苦想许久,果真得了个妙计。

他已提前悄声跟天冬商议好了,当然,说是“商议”,不过是他下令,天冬照办而已。

出了乐嘉堂,折向左走,沿着人工河直到八间大屋“藕香茵画”,再过桥,穿过月洞门,就到了潇湘院后的那片竹林,一路五彩花灯撩人眼,李裕明都没心思看,出了竹林是潇湘院和乐安轩中间的夹道,够两辆马车并行,着实宽阔。

一看都快到门口,李裕明忙说:“明日京城有走百病的风俗,但你不好出门,何不今晚跟我一块出门走走,也是祈祷身体康健。”

林黛玉听了一愣,继而低低喝道:“王爷这是疯了!说得什么风言风语!明晚我不易出门,今日岂不更难!”

话虽如此,眼中却晶亮起来。

李裕明笑道:“这你不用担心,山人自有妙计。而且我一会儿是必去看灯游玩的,你且说去不去吧?”

林黛玉不自觉咬了咬下嘴唇,轻道:“我......我......”

还没“我”出个所以然,李裕明一推她,道:“就这样说定了,待我回院装扮一下,天冬会送装备到潇湘院,你快快收拾!”

说完一溜烟跑了,后面一群内侍只得跟着小跑起来。

黛玉只是磨磨蹭蹭回屋,下不了决心。银杏银翘两个听了王爷刚才的话,心都飞了,撺掇着王妃换首饰换衣服,盼着自己也能跟着出府转转。

雪雁刚想阻止,被雨鹮拉住,轻轻摇了摇头,她心一横,道:“这也是王爷的一片心意,咱们以前在姑苏也有走桥的习惯哩!”随后又低声在黛玉耳边道:“再说了,就是王妃不去,那王爷也要外出游玩的,王妃只是随便的罢了。”

说完安排道:“让雨鹮和银翘跟了王妃去,你俩快去换外出衣裳,我和银杏给娘娘梳头。”

将将收拾妥当,李裕明已经走了进来,只见他头戴褐色方巾,穿浅灰交领棉道袍,外罩藏青狐狸皮大氅,脚蹬黑色方头鞋,活脱脱一位风流小才子。

李裕明躬身行礼,笑道:“你看这月明星亮,不知是否有幸邀小娘子月下谈诗?”

黛玉看他玩得高兴,也配合道:“李童生文才过人,小女子自当奉陪。”

李裕明知道她在笑自己四书还没读完就敢大话“谈诗”,也不生气,见黛玉茄色狐狸皮袄外面只套了鹅黄对襟褂子,问道:“外面冷得很,怎么不穿前儿太妃送的那件羽纱的鹤氅?”

雨鹮在旁道:“奴婢也劝王妃穿大氅,还暖和些,是王妃说大红太显眼,外面必定人多路挤,想必不会太冷。”

话还未完李裕明就道:“那怎么行?”转头吩咐天冬“把我房里那件大氅拿来。”

不一会儿天冬小跑送来一件藏青面斗篷,比李裕明现穿的小一些,对黛玉来说倒是正好。

黛玉顿了下,马上笑道:“王爷有心了。”

雨鹮和银翘都穿了秋香色撒花新袄,青绸面棉背心,暖和又方便。

院门口停了两辆翠盖青绸朱轮车,俞嬷嬷跟在车旁,笑道:“这是我们平时出去采买乘的骡车,委屈王爷和王妃了。”

李裕明黛玉和俞嬷嬷共乘,进入车中才发现里面空间还挺大,两人并坐都可,俞嬷嬷告了声罪,靠右挨着车帘坐了。后面一辆白芷,天冬,雨鹮,银翘共乘。

两车直达东门,一路早打点好,只是门口护卫问了句:“俞嬷嬷大节下的还要劳累外出呀!”

俞嬷嬷掀开绸帘,笑道:“没法子,王爷命老身去梁记取些蜜饯,怕小丫头们记不清口味,只得亲自忙慌慌跑一趟。”

白芷也掀帘一笑,只不言语。

门外韦护卫带着一对十二人便装侍立。

李裕明皱眉道:“你们这样杵着,真是怕别人看不出来啊!”

俞嬷嬷笑道:“王爷莫恼,他们都穿的便服,咱们前面走着,必要他们分散开来的,不然老奴是放心不下的。”

俞嬷嬷是李裕明幼时奶妈,她这样说了,李裕明也只得拉着她袖子道:“嬷嬷还当我是小孩子呢!难道我这一身武艺,还保护不了自己和王妃安全不成?”

俞嬷嬷抬眼看到韦护卫眉头紧皱,忙转头向李裕明笑道:“王爷的身手还有谁不知道的?只是你看每条街都人满为患,他们只是个保障,就是图个心安。”

李裕明看到没退让的余地,只好认了,道:“须得离我和王妃五米以外,无事不得靠得太近,有事我们自会叫你。”

十二护卫大声应是。

这时京城妇人走百病,早形成几条固定路线。离瑞王府最近的就是玉渊潭岸边这一带。

出了王府大街,几人都下车步行。人们大多都去珠市口大街看灯了,路上人倒是不是很多。

俞嬷嬷手持线香走在最前面,黛玉白芷雨鹮银翘紧跟着,李裕明和天冬慢慢缀在后头。那侍卫果然四散在人群里。

时人一看这阵势,就知是哪家小娘子们提前一天走桥游百病了,不免说句“身体康健”“平安顺遂”之类祝愿。俞嬷嬷都笑容满面的答谢了。

离玉渊潭还有一段距离,就能看到河里璀璨的一片灯光,雨鹮甚至惊呼:“放河灯!”

这本身江南一带才有的,近几年京城也开始流行起来。

李裕明见状,顿时明了:黛玉自从父逝进京,就在林府闭门守孝,家孝后是国孝,守毕不久就跟自己定了婚事,竟是几年没出过门。想到这,笑道:“不错,正月十五看花灯,放河灯,我们既出来了,免不了应时一次。”

天冬找到边上卖河灯的老汉,大声问:“这河灯怎么卖的?”

那老汉一看这群人的穿着打扮就知是有钱人,忙答道:“十文钱一个,小娘子们随意挑。”河灯都是荷花样式的,大小不一,制作还算精巧,黛玉小脸冻得红扑扑的,闻言挑了两个,其余每人都选了一个,大家兴致高昂地去河边放灯。

天冬从钱袋子里摸出一块碎银,放到老汉手中,笑道:“给家里小孩子买糖吃。”

老汉喜得连连作揖,不住道:“谢谢贵人!谢谢贵人!贵人们大喜大福!长命百岁!”

后面又买了一堆小零嘴和小玩意,到后面天冬都快抱不住了。

玩玩闹闹了好半天,俞嬷嬷已经看了几次怀中的金表,大家当然瞅见了俞嬷嬷的动作,看王爷没发话,乐得当没瞧见,继续走走玩玩。

黛玉虽心情舒怡,到底身子偏弱,熬不得夜,终是露了疲态。

李裕明怕她过于疲累,只好道:“差不多行了,难道大伙真要走到子时啊!太妃知道扒了你们的皮!”

提起太妃,众人才感到后怕了,白芷拿出怀表一看,已经亥时三刻,忙招呼大家往回折。

韦护卫不知从哪冒出来了,禀告:“骡车就在前面不远花枝巷口,王爷王妃请坐车回府。”

一群人坐上车,还叽叽喳喳不停,李裕明在前面车里都听得清楚,难得俞嬷嬷没出声阻止。

一路畅通,到了东门,执勤的早换成鲁侍卫。鲁侍卫鲁江是一等侍卫,领从三品衔,是瑞王府护卫头子,平时绝不会在东侧门站岗的。

鲁护卫看到韦侍卫赶车,眼也不眨一下,直接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