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篝火前的故事之才子当县令
作者:陈梁兮兮      更新:2019-08-20 18:08      字数:4868

皇帝的心思是不能猜。

这个才子还是低估了皇家人的哪种千防万防的决心。

半年后,一道圣旨来到德县,前篇都说这个才子与民同乐,了解民情,而且和同僚、上下级处的怎么怎么好,上面的官员还说了不少的好话,所以赏赐金银若干。

但重点确实在最后说的,圣旨上最后的话的意思是,乾隆和这个才子离别已有半年了,半年前酒席上才子说的话,皇帝至今还觉得挺有意思,希望这个才子继续深入民间,发掘一些民间奇闻怪事之类的,当皇帝的也好拿到后宫去哄哄妃子。

先不说这个才子听完后吓得冷汗直冒,就说宣读圣旨的小太监也是觉得疑惑的很。

按小太监的意思,传圣旨要么夸的,就是赏银子、提拔级别之类的,要么呵斥的就是各种不好的消息,砍脑袋的甚至灭族的都见过,基本上都是公事。

但是就这圣旨的内容小太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先说公家事,再说皇帝的喜好,最后还提到后宫了,难道这小子真像上次随同圣上下江南的那个老太监所说,真得皇上赏识不成?小太监很疑惑的想。

传旨小太监读完圣旨后有点疑惑的,而那个才子则是听完圣旨后害怕的有点发懵了,谁都不说话,场面有点冷。

随同小太监来传旨的军户一看不对头,偷偷小心的拉了下太监的衣服,太监才反应过来,对还跪在地上的才子说了声接旨,总算把一套程序弄完。

才子双手过头接过圣旨,站起来后把太监请到房间入坐,进去的时候,很自觉的塞了张银票给太监。

一行人进到房间,才子赶紧吩咐上茶,安排酒席款待,太监本来见事办完后刚好是中午,想着该捞的也已经捞了,准备稍微休息就走。

可是见圣旨里面皇帝的话语暧昧离奇,也想打探打探,想着万一这才子真是得到皇帝赏识,过个几年调入京城,自己现在跟他打好关系,今后还能多个路子。

就稍微在场面上推卸了下,然后说军户赶路太辛苦,县令这么照顾吓人就先休息。

而才子也是不明白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更想探探太监的口风,所以留的也特别的尽心。

中午就简餐,太监确实有点累,才子征求太监的意思后安排了点便饭,在县城找了个好地方让太监住下休息。

晚上正餐。

和太监通行的军户在侧厅就坐,才子安排带来的远亲,又从什么楼拉来几个陪酒的,酒菜一上就不用管了。

太监在就正厅,这才子特意没叫地方其他官员和富绅陪着,这也是征求了太监的意思。

一桌菜,两个人,才子又从某某楼拉来几个头牌,本来还担心太监少了点什么东西会不高兴,没想到几杯酒下去后太监比才子还老道,让这才子大吃一惊。

不过才子转念一想,虽然是个小太监,但毕竟是京城来的人,场面见多了去了,倒是自己见识不广,有点小家子气,差点让太监笑话,这么一想才算是想开了,总算放开,两人喝酒聊天,相互奉承,气氛比较的融洽。

酒下了几杯后,双方酒劲都上来了些,就抱着相互探究对方底细的意思相互套话。

可是这才子当县令是有不能说的原因,这太监还不是上次那太监,才子除了上次在乾隆的酒席上见过皇帝外,根本就没什么特别的关系,这人又不是擅长借势糊弄的人,几句话后就被见识过不少风风雨雨的太监掏了底。

而太监虽然说是长居在京城皇宫内,但也不是皇帝身边陪伴的人,这次出京传旨是因为太监上了供,买了个临时差,想着能出来转转,顺便捞点外快,要不乘机结识个有升迁可能的地方官员,为今后准备而已,最终这才子也没能从太监身上得到有用的消息。

这就有点尴尬了。

双方都没想到双方都是没什么底蕴的主,几句话就相互把浅不拉几的底给抖露出来,太郁闷、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尴尬。

好在这才子也算是久经风月酒场的主,尤其是这半年任县令后,酒场上的套路之类的练的算是有了几分火候。

当时见有点冷场后,立即转变口风说起地方趣事和一些风月上的事,顺利换了话题圆了场,但双方毕竟没太多心思继续,就草草几杯黄酒下去后,客气一番各自回去休息。

太监回房途中还想着,皇帝或许真的只是想知道点地方趣事,估计是和后宫的娘娘们闲聊用的,又想这次出来虽说没搭上个官员,好歹拿了点本钱,以后再想上供出来也方便了,不耽误下次。

太监本来还想看看才子给的银票到底有多少,没想到的是江南黄酒喝着虽然微甜,入口酒味也少,但是后劲极大,山风一吹立马上头,俗称见风倒,尤其还是才子特意找来的陈年老酒,上头后太监也顾不上看银票,晃晃悠悠回房休息。

而才子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同时给这传旨太监的银子可真是花了不少,心情不是太好,草草送太监出门后,回头自己又灌了几杯黄酒下去,也酒意上头回房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太监兴致不高,以要赶回宫复旨为由,早饭都顾不上吃,也没去当面找那才子,草草和才子安排伺候的人打个招呼就打马走人了。

才子一早起床后才知道太监一行老早就走了,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多去想,更没想着去追什么的。

起床后吩咐下人烧水洗漱,没想临换衣服时,摸出一张500两银票来,一想大呼坏事,立即就吩咐下人牵马过来,然后就往外赶,一路边问边走,跟着太监走的路到达一个码头,却不想码头已完全空了。

追不上了,才子大叹口气,说天亡我也!

原来这才子自从当了县令后,因为性格比较豪爽,出门好歹银票碎银子,但是为了图方便,平常带的都是小面额的银票,面额不大带着轻便还能应付日常需要。

昨天是特意弄了张500两的银票带在身上,可是估计一时没注意,最终掏了张不知道几两的银票塞给了太监,不知道太监知道后会愤怒成什么样子。

要是一般官员估计给了也就给了,太监回去就算是有牢骚,想弄点小绊子之类的,还得先掂量下自己的本事和官员的能力。

但是这才子的底基本上都被太监套完了,而且还有个皇帝暗中布置但自己一直没当回事的任务,这要是太监回去后,就算是见不到皇帝,见到了管事的,或者哪个贵人、妃子的,找个合适的机会吹吹风,估计就才子这点人脉不死也得脱层皮。

太监没赶上,才子蔫头吧脑地赶着马边往回走边想法子,之后几天内法子都没想出来,干脆把陈家的事情就算查不清楚,也弄个东西出来后交给皇帝的事情也不是没想过,只要皇帝高兴了,估计太监的事根本不以为意,陈家估计就得家破人亡。

但是这招起码目前才子弄不出来,过不了心里那个坎,只要不到要把自己弄得家破人亡的地步的话,才子不准备用这最后的办法,虽然很卑鄙,但是很现实。

就在才子抓破脑袋依然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天晚上听见下人传话,陈家族长来拜访。

陈家族长没跟才子废话,直接转入了正题,说出来的事确让才子冒了一身冷汗,惊悚莫名,甚至心里一个劲的庆幸,幸亏没采取对陈家的极端手段。

陈家族长直接坦白告诉才子说,当今皇帝知道陈家的事后,早就安排了暗探来查询,表面情况已经知道了很多,但是内部情况确因为陈家过于团结的原因,无法打入陈家族内,基本不是太清楚。

但陈家发展成目前的繁盛情况,肯定是哪朝哪代皇帝都不可能允许的事情,更何况对汉人一直保持很强警惕心的满清皇朝,纵观满清入关以来,兴字狱、愚百姓、贱汉人、保八旗,无数汉家子弟血流成河。

陈家对此早有所准备,毕竟在封建皇朝时期,家族才是皇家最大的顾忌,满清期间汉人的大家族更是如此,因此陈家在多年前就已经想好了周全的对策,但凡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就可以直接发动。

陈家的壮大,人才的齐全,在乾隆知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暗中举起了屠刀,之所以让才子来,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可以安抚天下百姓的借口。

才子没配合或者拖着不办的事情,乾隆也早就通过暗探知道,这次小太监来传旨,只不过是要安才子的心。

背后还有一层意思是,乾隆怀疑才子和陈家有什么勾搭,通过这个方式也顺便安陈家的心,一旦准备齐全后,就是屠刀下落之时,到时候不论陈家还是才子全家乃至九族都别想逃过。

才子听完后想想确实有道理,一是没有哪个朝代能容忍一个家族发展到这种程度,不仅是满清皇朝,更何况,往深里想想,陈家这么低调的储备这么多的人才,要说没什么别的想法,自己都不太相信。

当然这话才子没当面对陈家族长说,只是心里想想,想完后问陈家族长当下该怎么办。

陈家族长接着说,我陈家一族不想起事,但也不是干坐等死的人,办法有一个,这里有一封转交给皇帝的密信,转交的时候务必要说清才子自己绝对没有看过,即可保护才子的安全,至于陈家的事,皇帝会考虑周全的处置,但是可以帮才子脱身事外。

才子考虑了很久,也直接对陈家族长说他信但不完全相信,毕竟是跟自己和家人安全直接相关的事情,自己不可能完全托付在这封信上,或者说托付在陈家人身上,所以要求陈家族长给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说可以让才子信服的理由。

至于为什么陈家族长找他送信,而不是动用他们的暗线,这个才子不用问也知道,自己已经在局中,陈家犯不着冒着危险动用暗线。

陈家族长听完后笑着拍了拍手里的信说,解释或者理由就在信里,你看了就信了,但是也和我们绑在一起。不看还有可能置身事外,但最终需要皇帝定夺。

才子拿起陈家族长放在桌上的信封,一眼看去,封皮就四个字,“陛下亲启”,信封还没粘胶,用手捏捏,感觉里面就是薄薄的一张纸,看还是不看,才子很犹豫。

才子其实想明白了,自己除非能上陈家的船,否则陈家亡自己必死,陈家不亡估计自己必死外还有可能连累亲友,陈家不亡肯定有所依仗,皇帝肯定是要退步,但是退步后的怒火就得发泄在自己身上,不论哪种结局自己都是最好的替罪羊。

陈家知道这么多的内幕消息,绝非一般的商贾家族,更非自己所能抗衡,如今最好的办法其实是靠向陈家。

但是陈家能否可信,是否能保证保全自己和亲友才是才子目前考虑最多的事情,至于皇帝那,伴君如伴虎可不是一句玩笑话,唐朝敢这么干,宋朝怕的反而是太监,明朝好说些,清朝那可真不把人当人,尤其是不把汉人当人。

才子打定了注意,要求陈家族长给出保全自己和家人的保证。

陈家族长听后笑了笑说,十成的保证谁也给不了,给了估计才子反而不相信,但是不论是保证,还是理由或者解释,都在信里,决定权在才子自己手里。

才子打开信封,拿出一张纸,慢慢打开后一字一字的看下去,越看越惊悚,越看越害怕,看完后手抖忍不住发抖起来,看完一遍后没说话又继续从头开始看。

陈家族长在旁边喝茶一直没说话。

半天后才子大叹一声说,信了,不信也不行了。

陈家族长笑着说,也记住了吧。

才子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叹气说,本官仕途算是走完了,剩下就看陈家怎么安排。

陈家族长说,安排有很多种,看你有什么想法。

才子这时候完全想开了,干脆对陈家族长坦白,说事情太大,自己身微力薄的实在不敢参合,跟着陈家自己不愿意,靠着皇家估计就是死路一条,还是灭九族的哪种,最好是远走海外求个富贵平安。

陈家组长说富贵陈家可以给,在中原的平安陈家也能保全,但是到了海外后就得靠才子自己的本事。

才子点头同意,随后又拉着陈家族长没让走,说既然大家坦诚相待,自己也愿意在陈家人面前做个明白人,说完后,就当着陈家族长面给皇帝写了封奏疏。

奏疏上很光棍的写道,自己受陈家族长诱惑,已经知道密信内容,身微力薄不愿参合这里面的任何事情,想去官保家,决定远出海外博一富贵,还请陛下万万见谅,自己绝不会吐露信里面的任何东西……

写完后又当着陈家族长的面,连着陈家那封信一起赛进信封里面,随后让陈家族长胶封加印。

陈家族长没想到这才子这么的光棍利索,但也对才子的光明磊落十分欣赏,加上这事一直以来才子只不过是个马前卒,而且这半年时间里没对陈家怎么样,心里对他有所愧疚,就进一步答应才子说,定会送场大富贵给才子。

两人商定后,又说了些细节方面的事情,计划妥当后,才子连夜安排人送信,陈家族长也在才子安排完送信后,也连夜安排才子出走。

当天深夜,才子挂印离开德州,在陈家族长的安排和护送下,和自己家人汇合后,一路赶往南洋,到达南洋后在陈家的帮助和支援下,在南洋弄起一片产业定居。

几十年后,享受了一生富贵逍遥的才子临终前立下家训,清不亡,家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