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颍川鬼才―郭奉孝(一)
作者:精灵的圣语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64

颍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o年)置。以颍水得名。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禹州又成为秦朝36郡之一――颍川郡的郡邑。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17城,户26344o,口1436513”,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记》载:“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8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传说中的稀世宝物“凤皇”、“神爵”,能在颍川大量出现,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的繁华和富有吧。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才俊麟儿的沃土。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司马徽、等名垂历史的人物……

颍川郡属于豫州八郡之一,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战国时期,秦兵东来时,很多大的战役都生在颍川这一区域。东汉定都洛阳,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后汉书》写道“颍川郡,秦置。洛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颖、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自东汉以来,中州(指颍川、汝南、南阳三郡)既是学术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节奏。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颍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夏禹建都于颍川。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据《史记》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汉书》也写到“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颍川,韩都(即指禹州曾经为韩国都城)。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如西汉名臣晁错“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错为人峭直刻深”。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家代表申不害、韩非不仅重法治,还重术治,有浓厚的权谋思想。也正是因为颍川地区的民俗较异,难于治理,先后有几任太守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其民俗。赵广汉看到“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的局面,“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又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使“得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盗贼以故不,又辄得”。可以看出西汉宣帝时赵广汉采用诛其恶、分化瓦解的手段来治理。

而韩延寿和黄霸的方法则不同“,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在这里,两人传记的内容互相矛盾,可以看出赵广汉并没有把颍川治理好,反而导“致民多怨仇”。韩延寿和继任的黄霸只好采用“柔”的方式,用安抚教化的方式来稳定颍川的统治。但这种稳定是表面性的,并没有改变颍川士人“申、韩遗风“”、好争讼分异“”、俗多朋党”等地域文化特征。东汉时,颍阳人王霸“,世好文法”。阳翟人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长社人钟皓“,世善刑律,教授门徒千余人”。“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陈?授徒“,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可见颍川原有的“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剽悍之风终西汉一世无太大改变,此风延至东汉就自然成为颍川多智谋之士。

颍川郡治所阳翟,阳翟最初为乃夏之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今颍川城内文风鼎盛,四处可见书生打扮的。

刘俊一行人一身轻装打扮,虽然浑身还是锦绣绸缎,却只不过像是哪家富家子弟出外踏青的模样。方玉宏一身白衣打扮,低声对身旁的刘俊道:小俊,城内高手众多,儒门高手就有九位,这阳翟城内果然藏龙卧虎。

刘俊点点头示意项均去问问路,项均心领神会,快步走到一个摊位上,看见摆摊的一个中年人,好奇的问道:大叔,咱们这阳翟城这么多书生啊。

那中年人笑道:年轻人,听你口音是江东来的吧?那就难怪了,离城不远的郊外有家颍川书院,乃颍川荀家所设,要说这荀家可是颍川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如今一代更是不得了,神君有八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

项均回到刘俊身边恭敬道:小王爷,在阳翟城郊有座颍川书院,在这颍川最有名。可能小王爷要找的人会在那。

刘俊轻点颔,有些喜悦道:听说这颍川书院乃是荀氏一家的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了,我很小就听说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八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传言“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如今就去见见这荀氏八龙也不虚此行啊。

心血来潮的刘俊在项均的带领下来到城郊,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书院坐落在城郊。它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落款:水镜先生。字体遒劲有力,红与黑相映,红如鲜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凝重。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浙浙散开,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轻轻拨弄一下琴弦,音色圆润清脆。

刘俊看着四下无人,有些奇怪,走进书院的后院,却见后院一棵苍老的古松下围满了一群书生。

刘俊走近一看,却是两个中年儒士在对弈,双方下的均是一手好棋,两条大龙互相盘缠争夺,几竟白热化。但是他们下的有些奇怪,看两人脸色俱是气定神闲,可见意不在此。看了看棋路,居然是以昔日荀子破公输技巧。两人棋路一样,却走法不同。站在青衣中年旁边的一个脸色有苍白的少年盯着棋盘眼神有些闪烁。刘俊心中一动,再看了少年脸色,心中暗道:难道这少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