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秀宁奉茶
作者:余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87

“其实,世民以为,这白马寺品茶的地方最佳的莫过于两处地方,一则是方丈大师之禅房,另一处就是刚才那个亭子。在方丈大师房中品茶可以聆听大师**,领略真正的禅宗茶道,自然为上上之选;而在亭子,我等往上面一坐,路人见了也会言说亭中有一群风雅之士正在品茶,那我等亦算是品了一回雅士之道;而今,来至李世民房中只怕这茶就变味了,成俗人之道了。”李世民自嘲开场道。

“世民兄言笑了,品茶讲究心境,故而有人干脆将茶道称之为修身养性之道。在当下甚为流行。素闻李家二公子是属大抱负大胸怀的年轻才俊,时逢乱世,世民兄邀我等品茶,难道会是只谈风月?又岂能只是贪一时之海饮,入了俗人之道,再则这么一大清早的,兄弟们也不是非要海饮牛饮方能解决问题的,你们说是也不是。”虬髯客说完逗得大家都是开怀大笑。

“李靖以为,茶道先是道,大凡是道,都需要悟,不同的悟性对茶道的诠释自然也就不一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众人点头。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古圣人有的为了求个‘静’字,不惜携茶具品茶于山林溪涧间。而茶道之所以经久不衰,世绩以为主要还是在于这个‘和’字。其实,许久许久之前先人就开始饮茶,乃至于后来茶成为贡品,前朝(晋)常据著之《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姬率诸路诸侯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之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生在西周,讫今该有两千年了。何故经久不衰?缘由是品茶可以制造一种气分,和的气分。几千年来,战乱和纷争总是伴随着人们,所以百姓期盼和平,不再有战乱,近年间,茶道大兴就是表现当下百姓的一种心声,只是茶太贵了,不是什么人都能享用的。这个‘怡’自然哪儿都不会少的了,至于‘真’那就要如李靖兄弟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那就让秀宁亲自为诸位营造一个饮茶的气分吧。”说话间,李秀宁已经领着两个侍女进来。

“秀宁小姐!”众人异呼。

“秀宁见过二哥,见过诸位,请让秀宁为诸位沏茶。”秀宁就是这般大方得体。两个侍女跟着行礼,只是不说话。

对于秀宁的举动可让在座的每一位对这位千金小姐倍加好感,也对李世民附加了不少好感,感觉亲近了许多,李世民则很欣赏妹妹的这一做法,微笑着点头。

一侍女早已取出茶具摆列整齐。另一侍女怀抱琵琶开始演奏,曲声宛转动听。一切都在李秀宁的安排中。

乐声中,秀宁来到自己位置前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水和茶叶道:“这是今年的上等新茶,色香味俱属于上等。秀宁听闻寺内有一泓清泉,水质极佳,过往香客都争相品赏,便差人取了一些回来煮沸,此时已是七八分火候,正好泡茶。”声音如昨晚亭中一般宛转动听。

李秀宁开始沏茶……

烫茶壶,置茶叶,暖茶,冲茶,泡茶,分茶,李秀宁每一步都做的很细致,且一气呵成,恰到好处,动作优雅,教人赏心悦目,众人叹为观止。

期间,无人言语,都欣赏到极致。

分茶毕,秀宁又欣然将茶杯连同杯托送到在五人手中,侍女奉上茶点心。

见秀宁奉茶,包括李世民都起身笑脸相迎。

秀宁近身,众人只觉香气醉人,茶香加秀宁身上固有的芳香,连红拂女都连声叹叫道:“香!真香!你们几个今日有福了”。

虬髯客:“好,色泽均匀剔透,味道先涩再甘,让人回味不尽,真是人间极品哪!昨天饮了老和尚为虬髯客特意准备的好茶就以为是上品,想着再难有过的,今天品了秀宁小姐亲沏的茶后,才知道何为茶堪醉人!只怕虬髯客要怀念许久喽。”

一口,两口,三口,李靖饮尽一杯茶而兴叹道:“古有西子浣纱,貂婵拜月,而今秀宁奉茶也绝不逊于前人。”李靖这般赞叹李秀宁竟不怕红拂女吃醋。

“正是,正是,秀宁小姐真是能让女人也动心的女人!”红拂女是真喜欢李秀宁了。

“诸位谬赞了,秀宁不过是一闺中女流,习得一些份内之活,比不得前代古圣贤,也比不得众位行侠江湖,怀柔天下。”李秀宁微显娇羞,低头给李靖杯中续茶。

“只可惜不知今日品过秀宁姑娘的茶后,何时才能再为秀宁姑娘的座上宾哪!”徐世绩,只口不赞李秀宁不说,还叹起气来。秀宁小姐也成秀宁姑娘了。

“若秀宁来日有幸再会见公子,秀宁必为公子再奉茶一杯,以表我,李家的待客之道”。李秀宁矜持而不失大方。

“好啊,徐世兄你可知道,你的规格不错,就算我作为他二哥在家中也很难有今天这样的待遇,偶而一两次喝到四小姐秀宁沏的茶,也都是要借父亲或母亲大人的光,人家喝茶要看心境,她是沏茶也要看心境,哈哈。”李世民打趣道。

众人闻言大笑。李世绩亦笑。

“二哥不要取笑秀宁,时逢当今这样的乱世,二哥你又何能每日让秀宁给你奉茶呢,再说,愿意给二哥奉茶的人大有人在,何时轮的到小妹啊。”李秀宁嗔道。

“乱世,那些暴君贪官只要没有乱到他们头上,他们是不会在意的,就是苦了无数无辜的善良百姓,赶上这大灾年,我本欲劝杨广开仓放粮,不想杨广昏君,只顾得自己享乐,全然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更可恨的是那宇文化及老贼非但不帮着劝导杨广,还从旁点火,诬陷李靖有意谋反,害得李靖被隋兵追杀。”李靖不禁叹道。

“大哥不是早就劝过你吗?不要对杨广抱任何幻想,你还不信,差点为杨广白白丢掉性命,多不值啊,倒不如随徐军师上瓦岗,树起反隋大旗,来日杀了那杨广小儿,为天下百姓除害。”

“李靖兄弟是为天下百姓去劝的杨广,而非为末落的大隋江山,世绩这一路走来,见过无数的流浪灾民,吃草根,卖子女,甚至人吃人,实在惨不忍睹,可偏偏我听说洛口仓的粮食堆着虫吃鼠咬,糜烂腐化,而杨广非但不开仓散灾,还派重兵把守,并下令有靠近洛口仓者格杀勿论。”

徐世绩把之前一路所见及属下所报之情景说与众人听。

“徐世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洛口仓近来重兵驻守,是另有原由的。洛口仓离这东都洛阳约百里,兴建于大业二年,地处水6要冲,特别是水路极其方便,从洛口仓出,自洛河逆河而上可到这东都洛阳,自黄河逆水而上,则可以到西京长安及潼关,顺流而下可到山东至入海口,更主要的是它还通大运河,南可到江浙,北可到河北。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便于运输,而且土质坚硬而干燥,有利于粮食的贮藏。确实是囤积粮食的理想之处。应该说,隋朝把大粮仓建在这里是明智之举。洛口仓的容量非常大。仓城周围2o多里,共有3ooo窖,每窖可藏粮8ooo担,隋军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大多囤积于此。洛口仓名副其实为‘天下第一粮仓’。但炀帝所在乎的并非这些,炀帝上次游江都,在路上消耗时间太久,最后败兴而归,誓要再游江都。前不久,有人向炀帝进言,若是不走九曲黄河水路,从长安出,先走6路大道到洛阳,再从洛阳的洛口乘快船顺流而下,至少可以减少一半在路上所耗费的时间。炀帝听后大喜,大赏此人,并当即下令越王杨侗统领二十万兵马进驻洛阳,为他打前哨。洛阳王世充表面对此表现积极,赢得炀帝好感,因为杨侗毕竟还是个十三岁的孩童,许多事都要过问王世充。实际上现在洛阳上下皆听王世充调遣。”李世民道。

“洛阳驻重兵,直接威胁晋阳李唐,虬髯客知悉杨广曾有害唐公之心,加上宇文氏父子从中做梗,晋阳君意难测,所以世民兄也就不能安享太原城的荣华富贵了,只有来‘游白马寺’,给洛阳的隋军放放风,也才有了大伙白马相会,说起来我们还是该谢谢那杨广小儿呢,哈哈。”众人听了逗乐。虬髯客幽默豪放,即使再严肃的话题,他也总能带动场面气分。

“虬大侠分析的不错,家父确有吩咐世民多注意洛阳动静,但李世民此行主要是护送大隋公主回长安,现公主已归长安,世民本该早日回归晋阳复命,只是临行前家父还吩咐世民来洛阳办一件私事。早年,李家举家迁往晋阳,途经洛阳,遇歹人加害,幸被一侠士相救,那侠士没有留下姓名,只知道他所使用的兵器与别人不一般,看装束像一个公门中人……”李世民述道。

“此人用的是何种兵器?”虬髯客问道。

“此人使一对流金熟银锏,十分勇猛。可惜侠士没有留下姓名就匆匆离开,失诸交臂,此事家父常引为憾事,为报侠士大恩,家父命人依照恩公的模样为侠士在白马寺中设一金身,拱人参拜,并派人看守,若有见模样相似者立即回报晋阳,可惜多年来也没有人见到恩公再在附近出现过。”

“听世民兄细述此人模样,倒让我想起来前不久见过的一个人!”徐世绩插言道。

“哦?徐世兄在何处见过此人?”李世民急切相问,李秀宁也翘望着徐世绩。

“之前大败张须陀,张军中有一员大将名叫秦琼的,十分勇猛,使的就是一对流金熟银锏,瓦岗上下莫能敌,被世绩设计打败。”

“那此人现在何处?”李世民关切道。

“败军中,秦琼拼死搏杀,世绩见此人是一条好汉,不忍加害,放秦琼逃走,现不知去向,但不知此人是否就是世民兄要寻的侠士。”

“这好办哪,徐公子随秀宁到后殿看一看恩人的金身就知道是不是了。”李秀宁道。

“嗯。”

大家也很想知道此人是不是就是秦琼。众人起身随李秀宁来到后殿。

“徐公子,你看!”李秀宁指着一尊金身佛像道。

徐世绩看眼前金身。一将头戴金顶,身披金甲,腰佩玉带,手舞双锏,模样十分威严神武,与真人一般,神座前香火鼎盛,往来香客不绝,只是神坛上没有名号。徐世绩再仔细打量此将的神情模样身段,确定正是秦琼无疑。

“正是此人!”徐世绩确定道。

“徐世兄你能确定?”李世民惊喜地问道。

“能确定,世绩对此人印象极深。”

“好,好,原来我李家的恩人就是秦琼,他是大隋战将,太好了!”李世民喜不自禁。“待我让人帮着查一查看秦恩公现在何人军中效力。”

众人都为此事惊叹,纷纷议论秦琼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