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第二章
作者:lys862051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48

“皇上,两广总督的折子到了。”秦昌走过来说道。

“哦?内阁的批文呢?一块那个朕。”

“回皇上,内阁直接呈上来的,没用批文,他们的意思是事关重大需请旨办理。”

嘉靖奇怪的接过折子,几年下来从没有内阁不敢干的事,无论是大同兵变还是两广战事,又或者鞑靼犯边那次少得了他们?看得出事情一定与朕有关。

总督两广军务及筹建海军事臣王守仁陛拜皇上以言海事不靖,臣于海上覆望圣训,转战台澎南洋以保海疆,查察商船以保税,而近年来朝廷市舶司开据单票日益减少而商船日多,其泛海波乘浪意图利,更有甚者竟勾结海寇用火炮之力冒险行事,不顾皇上体恤朝廷恩之其中,盗国帑于海贸之中,市舶司职能败坏不查其实反归咎于臣下海军,使臣终日疲惫,臣冒死请皇上清市舶以专其利,重赏罚以致其恶。臣王守仁再拜顿时。

不错,王守仁的见识非凡呀,内容虽然夸张些但他是以一人敌全国,甚觉吃力而夸大其词是当然的事情。市舶司本就是洪武皇帝为朝觐名义设立,其间多是物品登记而后上报礼部,由内阁批复后回礼往复,杨廷和他们急急忙忙赶就的文书也因循其制,看来现在到了改进的时候了。不过蒋冕他们的意思知道的是为顾全朕的颜面,轻利重德本是他们为人处世之道,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怎么样呢?!太不讲话了!

“传朕旨意,让内阁商议后明白回话,把这份折子誊写几份交国子监、户部、兵部也议一下,写出一个章程出来呈交司礼监。”

“奴婢明白。”秦昌见嘉靖满不在乎的扔回来,怪声怪气的说道。

“张佐呀,用水泥和混凝土建房子的时候你盯着点,房子也要像这栋水泥房子一样,一定要高,至少每层都要一丈五尺(4米),这样屋子宽敞通透人多的时候也不觉拥挤,另外建造前先弄出一个小的水泥模型出来,要胸有成竹,明白吗?”

“奴婢丁当盯紧他们。”

嘉靖不舍的看了一眼仍在铿锵工作的蒸汽机和周围熟悉的水泥墙壁,它从设计到建造完成花了一年多,水泥刚合格的时候就开始设计,等混凝土出来水泥的生产也达到民国水平是建造的,眼前的一切让他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看完最后一眼,他大步乘銮回养心殿,原本聚集的人群也都散去。

“吕芳,内库里还有多少钱?”

“回禀皇上,不多了,还有一百万两白银。”

“哦?还有这么多?”

“皇上勤俭而生财有道才有如今的局面,像您刚即位时宫中用度一直不足,裁汰亢员后您留下两万多人,致使内库亏空的老鼠无藏身之地的横行。多亏皇上制造出如此的巧具,使得每年四十万两用度、三十万两研究、三十万两给户部,几乎毫无余积的金银钱还有剩余,奴婢佩服的尽呢!”

“你这是夸朕呢还是赞自己呢?不用说了,朕不过开个玩笑而已。你准备一下,等咱大明的中央银行开张后注资给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一百万两银子虽说少了点但好歹能得占两成份额,明白吗?”

“皇上,朝廷朝议的时候不是说用九百万两开设三大银行吗?每个央行所属的白银总量不低于二百万两,这么多的银子进去只占两成是不是少了点儿?”

“不少了,朕这是为天下立一个例子,出多少钱就获得多少,要是想多占便宜以势压人那就不要以后怪朕言之不预。”

今天的蒸汽机运转不错,各种数据都是理想状态,朝议许久的银行计划更进一步可以发行大明嘉靖银元了。想到四个月前自己提出的银行建议后内阁和六部尚书兴奋的表情他就好笑,境内数以百计的钱庄银号和高利贷一直是顽疾,自从海禁解除后高利贷和高利率从沿海开始蔓延,自己的提议在朝臣忧虑时正好派上用场,大概现在他们已经在朕交予的概要上审议出初议了吧。

概要结合朕前世与央行打交道的经验和熟悉的条例,规定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

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说起来现代点,但像中国这种集权制盛行又经过元代经济和金融都有所训成的大明国度央行的集权符合基本特征,只不过在国库是交予央行还是交予户部是存在争议而已。

在大明中央银行的基础上仿照四大行,建立大明工商银行、大明建设银行、大明银行、大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主要办理工商信贷业务,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业务,银行以涉外信贷为主,现在主要就是海船建造和通商买卖,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农业开发和建设。

朝廷存银近年来逐渐增多,但也仅有四百八十万两白银,剩下的多是杂物粮食,因此嘉靖趁机入股,以每年坐收四大银行两成利润为鉴注资,不足的部分朝廷以粮食和各种物资地冲间隔,全资一千万两建立大明银行。而今是不是要铸造银元,仿照著名的‘袁大头’还是‘光绪元宝’,按历史记载它们所用的机器比之现在略有出入,但都仅几十吨冲压制成差别不大,还是等几年有了更好的机器才铸造,不过王守仁那里抱怨海船所造成的糜烂开始,时间恐怕不等人。

“皇上,侍讲学士杨慎、方献夫求见。”正当嘉靖想入非非的时候掌印太监说道。

“让他进来吧。”

“臣杨慎(方献夫)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二人手端书夹下跪的样子着实不易,嘉靖奇怪的问道:“你们今天来所谓何事?”

“回皇上,臣等奉命于嘉靖二年校订《永乐大典》,现已完成,增加皇上和近代各学术名家著作,比如《大明会典》、谢文正太傅的《归田稿》、李文正公东阳的《怀麓堂集》、《新旧唐书杂论》;《于肃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忠肃公祠墓录》等诗书技术,现特携书籍目录前来复命,请皇上御览。”

“哦!”

后世对《永乐大典》的评价很高,称它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嘉靖对它神往已久,每天睡觉前都看一会,现在听杨慎他们把近代的著作学说都增加进去兴奋的翻看递上来的《目录》,有些不满的问道:

“为什么你们没有把佛郎机等洋人的书籍刊登进去,弃之不用不是校订的道理呀?!”

“回皇上,臣等皆以为《大典》是国朝盛事,外夷之书不可增添其中,如皇上硬要增添臣等当新编一书以增见闻于其中。”

杨慎和方献夫严肃的表情让嘉靖立马醒悟过来,这时中国仍旧昌盛强大的朝代,国人的自尊和自豪感仍旧强烈,边地的奋战在大部分人看来仍未酿成巨患而现在国势强势,《永乐大典》这样的象征品当然的不能参杂外人之书,它是民族的成绩不容他人染指。

“朕明白了,你们做的很好,翰林院、国子监等校订参与人员朕自有封赏,礼部也会酌情办理,《大典》为国朝盛事不容有失,你们趁春闱结束士子未返之际再好好检查一下,一月之后正式提交并由朝廷颁印。”

“皇上打算向天下颁印此书?”杨慎大声说道。《大典》内容繁杂字数众多如果由木板雕印可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后来又觉失礼连忙低头。

“朕重新校订自然想天下共享,此次颁印朕也不打算用木雕,改用铁雕印刷,如此省时省力料想明年就可完工了。来人,赏二人白银各五百两以资奖励,另润笔费千两给各有功人员,银子就交由你们处理了。”

“臣等谨代同僚官属谢皇上。”

这些人都是清贫人士,白银千两现在对嘉靖来说也算不得什么了,这才大大方方的奖励出去。发榜后士子们仍有流连京师的?那是不是找皇后一起去看看?这丫头在宫里面恐怕呆不住了。

“皇上驾到!”

不知不觉竟到了坤宁宫,嘉靖摇头笑了笑搀起闻声跑过来跪在瓷砖上的少女,握住手柔声问道:“不是说以后不用在跪了吗?像太后那样行个礼就行了,天还凉着你怎么还出来跪拜?”

“皇上说笑了,宫中规矩驾临臣妾怎可不迎,要不然太后和母后她们又要怪我无礼了。”

陈萍铃娇嗔的样子让嘉靖心中微动,马上笑着牵手进入大殿,说道:“进宫旬月朕可没见你有礼,如此说来还是太后之功了?”

“当然……当然是臣妾本性纯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太后欣赏而后教导之功。”萍铃低眉顺眼的说道。

“那好,朕此次前来本想着你进宫后闷闷不乐,要履行承诺带你出去玩玩,既然你如此知书达理那就当朕无此意好了。”嘉靖逗笑道。

“皇上怎可如此说话,天子一言九鼎,怎么能说话不算,以后怎么能鞭笞四海如奴呢?还说是妾身之错!!”

她一下子扑过来挽住嘉靖的胳膊,胸前柔软坚挺的将嘉靖胳膊裹了进去。**混着一股玫瑰花香幽幽被嘉靖闻到一时间神受蜜源,徒然听到侍女放茶杯的声音反应过来,待她下去后说道:“朕怎么会说话不算,那岂不是要使信于你,明天朕过来接你,准备好就行。”

“那好,妾身明日早早给太后请安等陛下前来,陛下可不许言而无信呀。”

“当然,明日朕亲自来。不过你不能告诉别人,朕会带上蕊熙和芜儿你们一同微服前去。要告诉别人朕可不会带你了。”

“臣妾明白。”